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农开展古梨树病虫害防治及古梨树苗木腹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果农利用“天把式”修剪梨树

大河奔腾,一刻不停。

黄河像一条金色丝带将兰州隔成南北两半,在兰州东北边大约20公里处坐落着被誉为“世外梨园”的古镇——什川镇。黄河在这里“掉头北上”,什川镇像一名婴孩被母亲河揽进了怀抱。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万亩古梨园。

十年树木 什川古梨园沉淀出多重宝贵价值

什川镇隶属于兰州市皋兰县,与其他乡镇相比,什川镇离兰州主城区的距离最短。驱车沿着盐什公路一路往东北,大约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一座通往什川镇中心的跨河铁桥,经过这座铁桥,便进入了“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总面积12000余亩,存活着9423株古梨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300年以上树龄的就有2000多棵,最高龄的古梨树有近500岁,堪称“中国一绝”。这里被国际植物学界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在什川镇,土地是稀缺的资源,人均土地不到1亩,从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有3000多户人家依靠梨园生息。

“包产到户那年我31岁,当时我们家分了11棵梨树,41年过去了,这11棵梨树也被我像‘孩子’一样呵护了41年,现在每棵树每年都能结1000多斤果子哩!”今年已年过古稀的魏至玉笑呵呵地说道。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什川镇依托古梨园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梨园美景观赏、库区风光游览、特色餐饮品尝、民俗风物欣赏、设施农业观光、开心农场体验等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会议度假和文化娱乐、观赏性项目与参与性项目融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乡村旅游区,先后荣获“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亿万读者喜爱的旅游景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旅游景区”“甘肃省生态乡镇”等多项殊荣。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什川镇接待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

回望什川古梨园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古梨树从最初的糊口工具变成了如今的活文物,成为大自然和前人留给什川后代珍贵的遗产,从最初只具有单一的经济价值到今天逐渐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价值。

据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果树站站长、研究员张文利介绍,古梨树除了给人民提供食物供给之外,还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的作用,提供了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支持服务等,梨树不仅作经济林栽培,也可用于庭荫树、绿化树。它对氟化氢、臭氧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叶片有滞尘功能,对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因此,拥有古梨园的什川镇也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养树不易 果农管护古梨树尚需青壮接力

去年9月,什川古梨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这片古梨树群的保护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经营、管理古梨园时不仅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考虑从梨园中所得,还考虑如何回报梨园等等。正是这样,才能使我们与古梨园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张文利坦言。

记忆犹新,早在2023年采访时,记者走进魏周言家的院子,院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篮子四五十个,里面装着收获的软儿梨。软儿梨自九月底采收后,经五十天左右,才能从青涩酸糙的黄软儿变成肉质细腻,一口爆汁的黑软儿。这个过程都是魏周言和家里人用最传统的“捂”和“包”的方式手工完成。他笑眯眯地说,天寒地冻的,还是很辛苦呐!

但即便如此,果农们只靠售梨吃饱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魏周言家共有64棵梨树,去年他家冬果梨和软儿梨共收获37000多斤,最终收入将近5万元。但记者了解到,像他这样的梨树种植大户在什川并不多。

虽然梨树的经济效益并不好,但魏周言依然跟儿孙们说,古梨树是祖祖辈辈什川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梨树在,家就在。

在什川,养护古梨树的果农大多都年过花甲,已经举不动云梯,上不了高树。由于果树经济效益不好,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古梨树管护后继无人成为了摆在什川人面前的“难题”。

多方合力 百年古梨树保护扶老携幼深情难舍

为此,皋兰县在2014年成立古梨园保护中心,并于2018年与什川果农签订《什川古梨树保护协议》,将古梨园交给专人保护;2019年,《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实施,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破坏古梨树行为,有效遏制了乱建乱搭、乱砍乱伐等行为的发生。

为了更精准保护,古梨园保护中心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花了两年时间对什川古梨园百年以上古梨树信息进行调查摸底,采取GPS坐标定位的方式对9423株古梨树重新定位、挂牌,每张牌子都清楚地标注了树的品种、树龄、管护人姓名等信息。

目前,古梨园3939亩核心保护区已形成网格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护模式——将核心区域分为10个网格区,并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开展巡查,结合教育宣传,对破坏古梨树的各类行为进行全方位管控。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很多古法的管护方式渐渐被效率更高,操作难度较低的方式所取代。

“在我年轻的时候,每到冬天还要刮树皮,也就是给树去角质,树皮里面的害虫就冻死了,但是稍不留神就容易伤到树,效率也很低。”魏至玉回忆说。

2019至2023年,古梨园保护中心利用生物菌肥改良土壤400余亩,涉及百年以上古梨树3200余株;2020年成立兰州市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科普基地,每年邀请专家开展古梨树病虫害防治、日常管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年培训400余人次。

古梨树保护的意义在于“扶老携幼”。古梨园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除了保护好现存的高龄梨树,还要及时补栽小梨树,什川人几百年的种植经验得出一个结论:野生的梨树苗在防病虫害方面有极大“优势”。

“2020年,我们在古梨园核心区内开辟了一片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苗圃试验基地,培育了2000株野生梨树苗,它们为古梨树桥接、嫁接、腹接等抢救复壮措施和濒危古梨树补植补栽提供优质的苗木资源。”付望强说。

近年来,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拨付资金用于古梨树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政府投入引导、群众主动管护、社会积极参与”的古梨树群管护长效机制。

皋兰县政府通过发放古梨树管护补助指导督促农户落实修剪、施肥、喷药、灌溉等基础管护措施来维持古梨树正常生长。“但由于古梨园面积大、古树多,想要开展大面积的古梨树复壮工作,目前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皋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树是农民的树,但保护是大家的事。我希望果农、保护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都能重视什川古梨树群的保护,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多方合作建立良性循环保护机制,让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续造福子孙后代。”古梨园保护中心主任牟花丽说。

◆记者手记

在采访果农的时候,他们把梨树比喻成自己的娃。“我们什川人的娃就是这些梨树,谁都想给娃最好的保护。”

什川人对梨树的感情是深厚的,哪怕它的经济价值有所变小,人们还是不愿意“只向钱看”而不顾树的死活。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片古梨树的文化、生态、历史价值也在逐渐变大,人们更愿意走进梨园寻根问祖,感受一份醇厚的乡愁。只有全社会久久为功,才能让这片古梨园焕发更加辉煌的光芒。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汪文学 李世昌 王忠德 安娜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