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月光映照下的哨塔庄重威严,“前哨”两个金色大字在月光下熠熠生辉。正在执勤的中士王仕季、上等兵吉觉持枪而立,瞪大眼睛警惕地注视着周边的风吹草动。

岗楼,哨兵;鸟鸣,水流;雪山、密林……构成一幅独特的藏东边陲风景。这里是西藏军区某边防团三连的一处前哨,王仕季和连队战友日夜坚守在这个距边境一线非常近的点位,担负排查盘查、巡逻执勤任务。

“我们坚守在边防最前线。”曾被原成都军区授予“模范边防连”荣誉称号的三连,如同永不生锈的钢钉,牢牢驻扎在祖国西南边防线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三连官兵对海拔4400多米的某点位进行武装巡逻,官兵到达点位后展开国旗宣示主权。

在连队一个哨所旁,岩石中顽强地生长出一棵雪松,它的根系扎进狭小的岩缝,枝头结满松果,算不上粗壮的树干苍劲有力,来三连参观的人看到后都惊叹不已。“大家称呼它‘扎根树’。”在三连指导员范国福看来,这正是一代代三连官兵扎根边防、戍守边防、建功边防的精神象征。

三连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烽火硝烟中,70多年来,先后参加大小战役战斗上百次,1951年10月1日连队官兵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西藏边防,连队近年来先后3次荣立集体二等功,连续7年被西藏军区表彰为“践行强军目标标兵连队”。

今年元旦,连队发起倡议,在辞旧迎新之际给自己或者家人写一封描绘新年愿景与目标的书信。新兵孟兴立在强军故事会上分享了自己写给妈妈的信:“亲爱的妈妈,在我们连队有一棵神奇的树,它完全长在石头里,一看到它就给人一种坚韧顽强、不惧风雨的感觉。我也要像它一样,在这里扎根、成长,在边防线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扎根树”旁边的岩石上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耳聪目明。在连队一级上士张天德看来,作为坚守在最前线的边防军人,提高警惕、瞪大眼睛,不放过任何一帧画面、一个信号、一个情况,为祖国和人民擦亮眼睛、守好边防、确保安全,正是这四个字的深刻含义。

虽然三连驻地自然环境恶劣,但张天德和战友们都很留恋这里。有段时间他曾被上级抽调执行任务、拟作为军士参谋培养,可离开没多久就想回到连队。

“我的根在三连,无论走到哪里,心中都牵挂着三连。”张天德说。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如今,张天德早年带的兵有的已经当上连队主官,有的成为机关参谋,也有的返乡创业,可无论走到哪里,大家都难忘老连队,都为生命中有这段卫国戍边的光荣经历而自豪。

连队营区不远处,坐落着一处占地不大、历史厚重的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在当年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英勇牺牲的60位烈士,陵园的大门正朝当年战场的方向。“烈士们依然在守护着祖国的边防。”三连副连长尕桑才旦说,“作为新时代的边防官兵,致敬革命烈士、继承革命精神的最好方式,就是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守好祖国的每寸领土。”

6月上旬,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00后新兵在结束新训后被分配到三连,走上边防战位实现“把靓丽青春献给祖国边防,以最美年华投身边防事业”的军旅梦想,他们将在军营这所大学校拔节生长,在脚下这条边防线上历练成才,一如哨所前的那棵“扎根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10日,三连组织官兵在连队主题雕塑前进行卫国戍边教育。

连队下士何学政忘不了连队的一次强军故事会上,连队排长、一等功臣赵海永分享自己4次参加“厄尔布鲁士之环”国际军事比武,让五星红旗在欧洲之巅升起的故事。

“我们的信念只有一个,那就是为祖国赢得荣光,因为走出国门,我们就代表中国。”赵海永扬威国际赛场的经历,触动着连队每名官兵的心灵,激荡着全连官兵为胜利而战、为荣誉而搏的壮志豪情。

连长高兆军介绍,三连的兵无论走到哪里,都以最硬的作风、最高的标准、最严的纪律立标杆、树形象。下士袁少川是连队的训练尖子,2023年,他第一次走上分区军事体育运动会比武赛场,当时他在双杠曲臂伸课目中已经可以轻松做到400个,没想到这个成绩在比武场上只获得了第二名。比武结束的那天晚上,袁少川没有休息,他一人来到器械训练场,开始为来年参赛做准备。

经过艰苦训练,一年后的他再次走上同课目比武场。“再做一个,多做一个。”凭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袁少川在这次比武中以640个的绝对优势夺得双杠曲臂伸课目冠军。

在三连,官兵对于荣誉有着更深刻的理解——站在最前线、处在最前沿,提高军事本领、练好手中武器,在突发边情、紧急情况时有效应对、决战决胜,就是最大的荣誉。

“‘站在最前线’不是一句口号,现实的环境、复杂的形势要求官兵们必须牢固树立执勤就是战斗、岗位就是战位、阵地就是战场的观念。”高兆军说。

侦察班长、二级上士黄鹏,在2023年年终军事训练抽考中取得综合成绩第一名,他对连队阵地更是烂熟于心,没事就爱研究琢磨掩蔽部、不同火器射击位、走向及长度。

进入阵地、占领阵地、转移阵地……连队定期组织的战备演练,使得官兵们人人熟记阵地编成、熟悉战斗岗位、熟知处置程序。

与此同时,三连还担负着繁忙的巡逻任务。每次任务前,连队都会组织官兵重温边防政策法规,修订各类方案预案,构想不同典型场景,充分研判风险隐患,加强针对性训练演练。

巡逻中,大家保持通信联络畅通,借地形地貌行进,按战斗编组推进,依任务组织协同,不间断实施指挥。巡逻归来,第一时间进行复盘总结,查找差距不足,提出破解之策,使得每次巡逻都有收获和进步。

“像这样的巡逻在连队再平常不过了。”一级上士张天德来到三连快16年了,从新兵下连后第一次巡逻就是这样组织的,如今参加大小巡逻110多次,积累了丰富的武装巡逻经验。

连队负责的几个巡逻点位地势险要,巡逻分队要从山脚爬到山顶,一些地方坡度近70度,上山时要手脚并用才行。尽管异常辛苦,可每次巡逻任务下达后,无论老兵还是新兵都踊跃申请,积极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三连官兵巡逻途中利用绳索通过陡峭的冰雪地带。

“黄鹏了不起!”

连队5月的军事训练创破纪录龙虎榜上,侦察班长黄鹏再次刷新了自己保持的连队军事地形学最好成绩。作为指挥基本技能之一的军事地形学,是令很多军士“头疼”的一个课目,“学起来都懂,用起来不会”是不少人共同的感受。

实际上,黄鹏刚来到连队时,训练成绩并不“抢眼”,还经常“吊车尾”。连队热火朝天的训练氛围让他坐不住了,他四处寻找资料、请教学习,很快实现了后来居上的逆袭。他还代表连队参加了前不久全团的群众性练兵比武竞赛,与军官同台竞技,取得了军事地形学课目第一名的好成绩。

“有的协调性好,有的领悟力强;有的强于耐力,有的长于爆发力……”连长高兆军介绍,每名战士都有自己的长项与短板,作为带兵人就要精准分析把握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基础特点,做好精细化训练管理。

在三连,包括两位主官在内的干部中,近一半是大学生士兵提干。从士兵成长为军官,他们更懂得如何贴近战士、温暖战士。范国福坦言,爱兵的方式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真关心真帮助每个战士成长进步”。

有段时间,基础体能是下士何学政的弱项。面临军士选晋那一年,连队就安排训练尖子温熙和他结成对子。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练习,何学政的体能成绩有了明显提高,顺利通过了军士选晋军事考核。

“那一刻,感到天一下子塌了。”去年6月的一天,当时还是列兵的云邓次仁的母亲突发脑溢血不幸去世。得知消息后,连队第一时间向上级请示,安排一名班长全程陪同他,立即赶回家处理母亲后事。

一个月后,范国福接到云邓次仁的父亲打来的电话,老父亲汉语讲得并不流利,但那一句“共产党万岁”却清晰而坚定。归队的云邓次仁全身心投入工作,他说,要用实际行动回报连队的关心。

“我们把战士放在心上,战士就会把连队放在心中,就能凝聚起连队建设的澎湃动力。”这些年,无论面对艰巨的巡逻执勤任务,还是激烈的比武竞赛,全连官兵一条心、一股劲、一盘棋,表现出强大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

夜已深,连队学习室的灯依旧亮着。中士苏建飞正带着几名战士,一起研究某型无人机训练操作说明书。

“连长,让我来吧!”今年年初,听说连队配发某型无人机后,苏建飞找到连长主动请缨,带头钻研无人机操作使用要领。那段时间,苏建飞每天都学到很晚,努力背记无人机的性能参数、整理编写操作手册,很快他就可以熟练操纵无人机飞行。

但仅会操作使用无人机是远远不够的。对他而言,更重要的是研究推开该型无人机高寒山地作战运用战法训法。5月下旬,在攻关小组不懈努力下,苏建飞和战友成功实现了系留操作,为连队拓展侦观办法探索了一条新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三连官兵在巡逻途中穿过密林。本文图片由李盛林摄

6月初的一个周末,连队干部如同往年一样,主动到驻地沙马村对接插秧的时间安排和人员分配。秧苗青嫩翠绿,长势喜人,抬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如一块块绿宝石,点缀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而“天德班水稻田”就位于这一片星罗棋布、梯次分布的水田中央。

“天德班水稻田”,是一级上士张天德所在班每年为村民插秧和收割的一片稻田。在张天德看来,这是军民共建的责任,也是军民情深的见证。“不用村里说,每到农忙时节,连队都会主动前来帮忙。” 沙马村村主任扎西平措讲起三连与村里鱼水情深的故事如数家珍。

村卫生室担负为老百姓日常就医开药的任务,免不了会遇到一些突发疾病、重大伤情的救治。在卫生室负责人曲吉旺姆看来,自己虽然参加过医疗护理专业培训,但毕竟不是医学类院校科班出身,有的病还是拿不准。三连营区离村子不远,遇到疑难病症和突发伤情,曲吉旺姆首先想到的便是请求连队军医帮忙。

曲吉旺姆的话道出了边境百姓对边防军医的信任。三连军医李德军到这里不到一年就成了全村家喻户晓的“名人”。“李医生,我的眼睛不舒服,您给我看看!”“李医生,我的脚扭伤了,您有膏药吗?”李德军总是有求必应。

那一年,村里几名村民上山误食毒蘑菇,听到消息,连队迅速派出军医和战士们上山抢救。官兵们沿着陡峭的山路把百姓一个个背下山,后送到团卫生连抢救。

“全都抢救过来了!”回想起当时那一幕,村干部次旺多吉脸上充满感激之情。

对于人民子弟兵的这份恩情,村民铭记于心、时时念起。今年3月,二级上士覃炳强因训练时韧带拉伤住院治疗。出院归队当天,村民益西旺堆带着5斤土猪肉和20个土鸡蛋专程到连队看望他,并嘱咐他好好休养。

每次老兵退役,沙马村村民都会自发来到连队门口,为老兵送上洁白哈达和美好祝福。每逢春节和藏历新年,村里百姓也会精心排练民族舞蹈,来到连队与官兵载歌载舞、一同联欢。

范国福说,这是三连与沙马村军民情深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有这种紧紧融在一起、始终连结一心的鱼水深情,军民团结一心在西南边陲构筑起牢不可破的钢铁边关。

刘启平 李盛林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裴楠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