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带着几个小朋友走古城,寻访苏迹。在东坡祠下面的归善县城城墙遗址初,我发现了两块刻有字的城砖。

城砖上用阴文刻着七个字:光绪己丑年年重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绪己丑年年是哪一年?公元1889年,这应该是归善县城城墙的的最后一次重修了。(有人误认为是乙丑年,这是错误的,光绪在位时,没有乙丑年)

归善县是南北朝时期设置的,当时的县治在桥东白鹤峰,元朝时候迁到了桥西府城,一直延续到明朝嘉靖年间。归善县的管辖范围大致是今天的惠城区、惠阳区和惠东县。

归善县设立以后,在南北朝、隋、宋、元等诸朝代,近千年的时间里却没有城墙。而且,归善县与惠州府共处一城,是典型的附郭县。附郭县,古代行政术语,专指中国古代没有独立县城而将县治附设于府城、州城的县。用一个简单的比喻来形容附郭县,就是类似于今天惠城区和惠州市的关系。

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最不愿意做的官就是附郭县的县官。古代有一句话: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

为什么呢?附郭县的县官在知府的眼皮底下,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做不了主,能舒服吗?稍有差错就会被问责,都没办法掩盖;迎来送往任务繁重,疲于奔命;好处全被知府捞了,锅全由县令来背;如此一来,附郭县的县令确实是“三生不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好了,我们回到城墙这个话题。

明朝嘉靖年间,惠州地界很乱,外有倭寇骚扰,内有盗贼“花腰蜂”(绰号,本名伍端)等作乱,居民苦不堪言。朝廷派俞大猷来惠州抗倭平乱,在俞大猷离开军队向上级汇报的时候,手下的官兵又在东平一带横行霸道,大肆抢劫。俞大猷回来以后,斩首三名乱兵,并向居民道歉,事情才平息。

在这种情况下,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府学生员刘确倡议在东平修筑归善县城,既防盗贼,又隔开乱兵。

历经十多年,到了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归善县城城墙建成。城墙“高一丈六尺,周围阔一千零五十丈,雉堞一千五百六十五。为门四,东曰辅阳,南曰龙兴,西曰通海,北曰娱江,关二,便门二,窝铺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清末民初时期归善县城城墙)

同年,归善县知县林民止把县衙也迁到了东平。这样一来,归善县有自己的县城,县官也舒服了很多。更为重要的是,以东兴桥为界,桥西府城,桥东县城,水东街“一街挑两城”的格局正式确立了。

归善县城面积有多大呢?

东面,今天的惠新东街口;南面,今天的西枝江边的永平路;西面,今惠新西街口的西门口(喜碧海鲜位置);北面,今天的和平直街近东江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红圈内即为归善县城的大致范围)

我们再来说说,归善县城的主要街道。

现代人总是被电影电视剧误导,以为古代的城池街道都很宽,可以纵马飞驰,其实,古代城市的街道都很窄。惠新东街,惠新中街,惠新西街,这三条连在一起的街道,就是归善县城的主干道。有多宽?最宽也不过三米,这就是古代街道的真是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惠新中街)

桥东的地名还有一个特点,叫“湖”和“塘”的特别多,比如下板塘、黄家塘、铁炉湖等,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修建归善县城城墙的时候,在桥东就地取土烧砖,于是就挖出了不少的湖泊水塘。在几十年以前,桥东还遍地是湖塘。比如,今天的桥东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就是一个湖泊。

归善县城城墙在历史有没有起到作用?确实起到了很好的防御作用。

康熙十五年(公元1767年),三藩之乱中,郑经部下刘国轩攻打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围城近一月,没有打下来。

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翟火姑起义,数万人围攻惠州府城和归善县城,也没有打下来。

归善县城城墙在建成以后,历史上有几次大的修整。本文开头里那刻字的城砖,应该就是最后一次修整时烧的砖了。

城墙后来为什么消失了呢?

1939年,水口清边人刘秉纲任惠阳县长时,成立了“拆城委员会”,将归善县城城墙大部分拆除。城砖一部分建了声华戏院(原东江电影院),一部分被刘县长运回水口老家盖洋楼了。

归善县城城墙就这样淡出了历史。

敬请关注,感谢每一个遇见的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