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就是一扇门,它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穿过它,就进入了另一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催泪无数人的电影《入殓师》,时隔13年,4K修复版又重新回归大银幕。2008年《入殓师》上映,第二年就不负众望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当我们再次重温当年的经典,依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入殓师》以最温柔的视角,讲述了入殓师成全生命最后的体面和安详的故事。没有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也没有嬉笑怒骂的人生感悟,它仅仅刻画了一个不太起眼的职业,却得到了全世界的共鸣。

从大提琴手到入殓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的主角小林大悟曾经是乐团的一名大提琴手,却阴差阳错地成为了一名入殓师。从阳春白雪般的工作到入殓师,最开始时小林十分不适应。

更糟糕的是,他第一次与社长一起工作,就是为一位去世2周才被发现的老奶奶入殓。尸体腐烂的臭味,满是蛆虫的屋子,让小林心生厌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社长的一句“你抬脚”,让小林不得不一边干呕一边干活儿。这样的体验,让小林产生了退缩的想法,于是社长也成为了他对于自己现在这份工作态度的转折点。

社长温柔地触摸逝者,为其擦拭身体、穿戴整齐上好妆容,细心娴熟的手法,好像“生命”再一次以某种形式复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社长的动作缓慢而干净利落,充满了对于死者的尊重与体贴,小林在一旁怔怔地看着,好像也感同身受。在所有工作完成、社长要盖棺之时,死者的丈夫在一旁痛哭失声:“这些年,你辛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摩了整个仪式的小林心中肃然起敬并被深深感动,这一刻他发现,入殓仪式勾起了亲人对死者的回忆,虽然离开是痛苦的,但存在的感情让生者更加坚定地活着。

他也意识到,入殓师重塑的不仅是遗容,更是唤回差点冷却了的爱与回忆。多少曾经热血澎湃的爱,在平淡的日子中,渐渐被淡忘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对方的需求,甚至对对方只有要求和苛责。直到你真的失去对方,才发现那些曾经的争吵是多么可笑和可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位逝者——一个装扮如女孩的男孩,应该是一个跨性别者,父母在灵前的争吵说明,他生前很可能从未得到过他们的理解。

最终,母亲执意给儿子化上女妆上路,父亲跪谢入殓师成全了孩子的体面,一家人在痛哭中达成和解:“即使扮成女孩子,也还是我的孩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爱人,对家人,对亲人,我们在平时总是难以恰如其分地表达爱意。所以,在真正告别的那一刻,才会生出无限留恋、愧疚、感激和遗憾。

别让所有爱在失去后才被珍惜!眼前的人,才是此生中弥足珍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们的人生教育中,似乎没有学过“告别”这一课,大多数的体会,来自于被动的接受。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们终于懂了:人生中有太多告别,与梦想,与爱人,与情感,甚至与过去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次次告别中,我们有着遗憾的失落,但更应该重燃起对今后生活的希望与勇气。因为在这场向死而生、结局注定的人生旅程中,为梦想的挣扎,对爱人的感恩,为情感的付出,与自己的和解,都是我们的收获与遗憾,都让我们的人生如此丰富而完整。

在一次次与社长共同完成的入殓仪式中,小林好像具有了胜任这份工作的信心。从不理解到尊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林继续做着入殓师,但偏见一直存在。发小在得知他成为入殓师后满脸嫌弃,甚至在路边遇见时不屑于向妻女介绍他,劝他换份“正经”职业。

他的妻子在发现他是入殓师后失望至极,执意要回娘家,拼命挣脱丈夫,并大叫:“别碰我,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后,小林独自在旷野中拉起大提琴。艺术家和入殓师这种身份的极端转换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变的是,人在天地之间依旧那么渺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情的转折发生在发小母亲猝然离世的那一天,这让小林妻子的思维有了转变。发小母亲是小林夫妇都熟知的人,她突然离世,小林决定以入殓师的身份送她最后一程。

当小林妻子目睹了小林工作的全过程,那种对死者的尊重、让死者体面辞世的做法,让她似乎理解了小林坚持做这份职业的原因。

人的一生很短,不同的年龄段,都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不管是护士还是入殓师,他们的存在,是为了减轻人们心理和身体的痛苦,给处在无助中的患者和家属带来希望和安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林遵照程序,像社长那样怀着对逝者的敬意,悉心整理她的仪容,双手轻抚的每个动作,似乎都像是在替生者诉说对死者的哀思。全程中小林是如此平和而专注,发小和小林妻子无不动容。

其实,活人哪能真正感受死亡呢?人们对于死亡,总有天然的厌恶和畏惧,正如小林当初不理解社长为何选择入殓师这个职业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年前,社长入殓的第一位逝者,正是自己的妻子,应该说,因为妻子的早逝,让他开始做这份工作。用双手亲自送妻子最后一程,看着她优雅地上路。虽奈何不了生死,却深情地与故人做了最后一场告别,心中的悲伤也能得到些许宽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尸体打交道绝非污秽之事,而是把失去的人“重新唤回”,赋予永恒的美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重要的是因为充满爱,让每一次的生死离别舒缓和完美。

所以,不费一言一语,只要见过入殓师认真工作的模样,便能深刻体会到人对于人生的终极关怀,隔阂和偏见也就逐渐化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林在社长的感染下,对这份工作充满敬意和热爱。妻子在小林的感染下,可以骄傲地对别人说:“我的丈夫是入殓师。”

因为成为入殓师,小林见证了太多家庭的悲喜。在死亡的映衬下,爱与恨、笑与泪,这些情感是如此真实而浓烈,但又灰飞烟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影片中,小林最后一次入殓工作是为自己的父亲做的。30多年未见的父亲——小林甚至连他长什么样子都忘记了,再见面时,是以入殓师和亡者的身份。

在小林是个孩子时,父亲爱上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了他与母亲,就再没有回来。从此,父亲成为小林口中“没用的家伙”和“很糟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岁月流逝,父亲的样子已经在小林印象中模糊再次见到他时,他身体冰冷,面容苍老,陌生得没有任何气息。

本以为父亲早就儿孙满堂,没想到他是在贫困潦倒中孤独离去,甚至没留下任何遗物。小林心中仍有恨意,所以神情冷淡,喃喃自问:“这一生,到底算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小林的情绪却在抬尸人粗暴对待父亲遗体时爆发,既出于职业习惯,更是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这也是性格温厚的小林唯一一次发火。他赶走了他们,跪坐在父亲身边,亲自为他入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小林也渐渐看清了他记忆中一直模糊的父亲的样子。当他掰开父亲僵硬的手掌时,一块鹅卵石落下,那是小时候小林送给父亲的礼物,承载着父子间所有的美好回忆。这一刻,小林顿时放下了多年对父亲离开他们的怨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父亲从没忘记过他,心里满是对儿子的思歉意与忏悔,直到死去的那一刻,能带走的只有对小林30多年的亏欠。

小林眼含泪光捧起父亲的脸,记忆中的面庞渐渐清晰。原本他以为自己心中仍有恨意,可是身体里的血脉亲情,怎么可能说忘记就忘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哪怕他真的是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哪怕这是世界上最糟糕的父子关系,在最后的告别中,小林还是流下了身为人子的泪水。虽然谈不上原谅,但在这场真正的别离中,也没有再留下遗憾。他用这种方式治愈了自己。

死亡是一种和解,不过代价太大。人生一世,最大的对手不过是自己的执念。爱恨情仇,无论再怎么辗转和善变,面对生死,过尽千帆,只有释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林与妻子拿着那块父亲手中的石头,并触碰了妻子肚子里的孩子,小林与自己的过去达成了和解,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完成了3代人的血脉相承,也让我们看到了生命的不断传递——生老病死是一种过程,而爱永不磨灭。

短短的2个小时,通过主角一次又一次的入殓仪式,我们看到了他的成长,也看到了他周围的人对于“入殓师”这份职业从误解到尊重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入殓师》本身是个单纯的故事,但其背后拷问的却是生命以及怎样面对死亡的残酷。即使过去了13年之久,影片依旧被热议。

在东方的传统文化中,死亡话题是人们忌讳的,避而不谈。我们从小就没有死亡教育,很难去面对与正视它,一旦触碰到,内心就充满惶恐与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殓师》为我们补上了这一课,它并没有否认死亡存在的悲剧性,而是更真切地表达了出来。给死者以尊重,给生者以安慰。

让活着的人在一次入殓仪式中感受到确实存在的情感,获得积极的力量去面对生活。这是悲伤的,也是乐观的。在这种微妙的平衡当中,我们也学会了“一边相遇,一边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