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李 熹

漫漫的人生征途中,我们幸运地拥有两位不可替代的导师:一是内在的自我,二是周遭的他人。二者以迥异的方式施教于无形,携手塑造命运轨迹。

“自我导师”这一角色尤为隐蔽。与众多“他人导师”相比,“自我导师”在数量、知识源泉、反馈系统、适应力及责任担当等诸多维度存在显著差异,最根本的分水岭在于时间的向度。

“他人导师”的教导面向未来,“自我导师”虽然同样关注未来,但核心根植于过去。

我们最熟悉的导师,通常是“他人”。无论是出生后的家长、亲人,还是学校里的教师;无论是职场上的领导与同事,还是“三人行,必有吾师”的路人,都以“他人”的身份成为我们的引路人。这些导师,传授的是我们未曾见过、未曾听闻的。他们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对生活的不同视角,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未来世界的大门,指引我们在探索未知的旅途中不迷失方向。

与“他人导师”不同,“自我导师”的“教材”没有新奇内容,稍不留神可能错失许多宝贵的教训。每个人的现在并非建立在对未来的空想之上,而是由无数个过去的砖石累积而成的,是过去选择、行动和经历的总和。一个完整的自我,是由过去的自我和未来的自我共同塑造的。如果没有一次次对过去自我的审视、修正,没有经历过有效反思、磨砺,那么现在的自我也不会有所成就。

如果我们对现状不满,并非来自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是源于过去的某些不足。因此,理解并总结过去是改善现状和塑造未来的第一步。关于过去为何“不够好”的问题,“他人导师”无法给出答案。他们可以提供知识和技能,但无法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认知。只有“自我导师”,才能揭开个人历史的深层含义。

能否从“自我导师”处学到宝贵的一课,既取决于我们能否成为合格导师,也取决于我们是否愿意成为谦逊的学生。作为导师,我们需要诚实面对过去的错误和不足,不掩饰失败。作为学生,我们需要做一个面向自己的好学生。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保持谦逊、好奇心、开放的心态。我们需要不断自问:“我能做得更好吗?”“我还能学到什么?”我们要向自己、向生活、向过去学习。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自我导师”的教导,对局限性保持清醒认识,对成长的可能性保持乐观态度。无论是“自我导师”还是学生,它们不像“他人导师”那样具有明确的上课场所,过程也没有有形的课本,没有需要提交的作业和必须通过的考试,因此极易被忽略。

正是这份隐秘与无形,赋予了“自我导师”无可比拟的力量和深远的意义。在日复一日的自我对话与反省中,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出了坚韧不拔的意志。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自我疗愈与成长。它教会我们在孤独中找到力量,在挫败后重拾希望,在成功时保持谦卑。

因此,当我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首往昔、展望未来时,应深刻铭记那位始终如一、默默陪伴的隐秘导师——自我。学会倾听“自我导师”的声音,勇于承担自我教育的责任。如果我们能够尽早察觉到这个“隐秘”角色,并有意识地提醒自己不断扮演好这个角色,那么通过长期的自我练习和反馈,人生将取得显著成就。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一堂自我教学课上的小小进步将汇聚成巨大的变革,使我们的人生和能力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源:加油站服务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