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三千多年历史的埃及孟图神庙,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2018年起,中国和埃及成立联合考古队对埃及孟图神庙遗迹进行考古发掘,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远赴埃及。尼罗河畔尘封3000多年的古老神庙正缓缓褪下神秘面纱,重现往日图景。

埃及孟图神庙遗迹考古获多项新发现

从2018年起,中国和埃及成立联合考古队,对埃及孟图神庙遗迹进行考古发掘。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获悉,中国考古队已于近期完成了赴埃及考古的阶段性任务,揭露出孟图神庙中一座小型神殿的整体轮廓,新发现一处建筑地基,另外还找到了两块残留着铭文和浮雕场景的石块。

位于埃及南部的卢克索古城,在古代叫做底比斯,曾是古埃及最强盛时代的首都。一般而言,开罗附近以金字塔群吸引世界的目光,而卢克索一带就是神庙的世界,这里汇集了古埃及卡尔纳克神庙群、帝王谷等古埃及文明精华,被誉为地球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埃及联合考古队发掘的孟图神庙,就是卢克索地区最负盛名的卡尔纳克神庙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发掘从今年3月中旬开始,持续两个月,这也是2018年以来项目组赴埃及考古的第6个季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贾笑冰:整个孟图神庙的建筑群是由几大部分构成的,最主要的当然就是孟图神庙和玛阿特神庙;还有西南角的奥西里斯神殿,有6座,我们把这6座小神殿当中的第4座结构轮廓基本上清理出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首次完整揭露出第4神殿的整体轮廓,在出土文物中,考古队发现一座石头祭坛,铭文虽然残破,但可以识别出是第30王朝法老内克塔内布一世的登基名,成为考古专家破译小神殿营建顺序的年代标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贾笑冰:我们又发现了用石条砌筑的长方形的像水池的遗迹,在之前发掘的所有的奥西里斯神殿里,我们没有见到过。建筑布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它背后的人的理念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埃及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历史上经历过各种不同的朝代更替,一般划分为早王朝、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晚期阶段等多个时期,共计31个王朝。中国埃及联合考古队发掘的孟图神庙,始建于约公元前1391年至1355年,此时的中国正处于商代,古埃及正处于新王国时期,这一时期是阿蒙霍特普四世、图坦卡蒙、拉美西斯等著名法老生活的年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季度的考古发掘中,考古队在孟图神庙与玛阿特神庙的结合处,新发现了一座未知建筑的地基,尤其是修建地基所用的两块砂岩石块上,残留着铭文和浮雕场景,而铭文很有可能是第25王朝塔哈卡法老的王名圈,同样成为考古专家断代的重要参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贾笑冰:这个新的现象会完善我们对孟图神庙遗址群的平面布局、营建顺序、功能的认知。随着时代不同,它在变化,实际上背后透射的是古埃及社会,至少从新王国时期一直到二十五二十六王朝,甚至于更晚的到三十王朝,埃及古代社会变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又是一个很重要的突破点。

孟图神庙 古埃及文明的汇聚地

近年来,随着中埃文化交流日益紧密,两国在考古领域展开合作。2018年开启的孟图神庙中埃联合考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考古队首次远赴埃及进行考古发掘。首站选择孟图神庙,是因为这里堪称古埃及文明的一处汇聚地。

在古代埃及泛神论的文化背景中,孟图神具有太阳神、创世神,以及战神、守护神的属性。专家介绍,在埃及古王国时期,孟图神被视为天空中围绕着太阳神的天神之一,常以人身鹰头的形象出现。孟图神最早出现在约公元前24世纪的古王国第6王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第11王朝,来自底比斯的法老孟图霍特普二世重新统一了上下埃及,孟图神信仰在第11王朝时曾一度达到顶峰,这一时期的法老均以孟图神命名。从第12王朝起,太阳神阿蒙信仰逐渐发展,最终在第17王朝彻底取代孟图神,成为底比斯地区的主要信仰。持续上千年的孟图神信仰,成为古埃及文明的重要一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底比斯古城,供奉孟图神的神庙遗址主要有四座:艾尔曼特、梅达姆德、陶德和卡尔纳克神庙北部,它们分布在古城的四个方位,共同拱卫着底比斯,被考古学家称作“底比斯的庇护圣所”。作为卡尔纳克神庙组成部分的孟图神庙,由于位于底比斯腹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1940年,法国学者曾对孟图神庙进行过考古发掘,此后零星考古断断续续进行,2018年,中埃联合考古队抵达时,孟图神庙遗址已荒废40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贾笑冰:中埃两国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灿烂。我们这样多姿多彩的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中国在其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都需要跟世界文明做比较,我们要在世界文明的这种大的视野格局下来看待中国文明,来理解我们中国文明。

古埃及文明翻译标准化工作加速

中埃联合考古队通过发现遗迹遗物,孟图神庙完整的平面图正在逐步绘出。除了考古发掘本身,中国考古团队还因实际需要,创新性的开启了古埃及文明的“汉化”工作,也就是对版本众多的翻译进行标准化,形成统一的话语体系,为今后的古埃及文明研究打造一个基础平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贾笑冰:埃及对壁画的描述,对它一些特殊器物的描述,一个王就是埃及的法老,有5种名字,每种名字都有不同的叫法,方方面面是一个自成体系的东西。把它转换成中文的时候,就没有一个标准化,所以就会容易产生歧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考古发掘记录时的实际需要,考古队已经开始了古埃及文献翻译的标准化尝试,把晦涩难懂、一词多译等,尽量做到规范化、统一化,给今后中国学者研究古埃及文明、深化埃及考古工作,做好最基础的铺垫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贾笑冰:人名有王名、官名、朝代的名字、各种器物、建筑,几个大类都在推进,但是难度很大,我们之前没有可以参考的。随着我们工作中遇到,会慢慢把它丰富起来。还要请国内各方面专家,我们要讨论一下,把它定下来。大家以后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我们的话语体系就一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