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4年高考的结束,教育局公布今年有1342万学生参加高考,比去年增加了51万人,然而,今年大学生毕业的人数也达到1179万人,比去年增加21万人,面对这庞大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都会有1000多万大学生离开校园,现在有的单位招聘的保洁员都要本科学历,有的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外卖员、跑腿员等等,有的甚至在家直接啃老,那么上大学的意义究竟在哪?

复旦大学教授说的这些话,是现实该考虑的问题,但也深深的刺痛了家长的心,目前就是这样的处境不在少数。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需要上学,再发达的国家也用不了那么多大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复旦教授的观点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他认为,即使是最发达的国家,也无法为如此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限制高等教育的发展,而是应该转变思路,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质量和综合素质。毕竟,一个国家的繁荣和发展,不仅仅取决于人口数量,更取决于人口素质和创新能力。

现在缺的不是大学生,缺的是制造企业的技术工人。各行各业的人员,上大学毕业后为了有个体面的好工作好薪水,不愿意去企业出苦力,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改变企业的生存法则。

稳定企业生存,技术工人的薪水增长机制,技术竞争的良好环境,对技术工人有激励政策。在社会上树立到企业也有前途的导向,为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渠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政策和企业应对策略

首先,高校应该加强教学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增加实验课程、实习机会和科研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高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就业指导。

其次,社会应该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业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同时,还可以设立创业基金和孵化器,为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伴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历、英语、绩点等有严格要求,大学生需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放下观念和意识。

如果没有体制内外的界限,企业待遇与体制内相当,且严格遵守劳动法,同时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完善,那么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选择将更加广阔和公平。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无需过分担忧就业问题,而是能够更专注于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兴趣。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有个人因素,也有制度和政策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变化,我们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