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实现航运业的脱碳转型,未来25年每年需要建造或改造3500艘绿色船舶。面对迫在眉睫的需求,世界第一修造船大国——中国造船业已经被全球船东寄予厚望,将是未来船厂产能扩张的主要来源。

每年新增3500艘绿色船舶!全球船厂产能亟待扩张

安联商业(Allianz Commercial)近期发布的《2024年安全与航运回顾》指出,随着绿色船舶需求的加速增长,提高船厂产能也将成为一大关键要素。接下来25年里,航运业每年必须建造或改装3500艘绿色船舶,但全球造船业即便在2010年的顶峰时期每年也仅建造2700艘船舶,更何况活跃船厂的数量已大幅下降,目前仅剩300家左右。

美国船级社在其最近发布的长达150页的《2024年展望》报告中强调,改装现有船舶和提高造船厂建造新型绿色船舶产能迫在眉睫。报告指出,地缘政治局势、燃料生产的可扩展性和现有船舶的改装能力将是影响航运业在2050年能否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因素。

这份报告强调了全球船用燃料将向更环保的可持续能源转变,且替代燃料的种类也逐渐转向以LNG、甲醇和氨等为主的多样化燃料。为了实现国际海事组织(IMO)的减排目标,船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每年必须减少70%,为此全球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船舶需要使用替代燃料。

美国船级社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hristopher J. Wiernicki表示,该报告为航运“生态系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预见性,实现行业向可持续发展转型的承诺需要创新与合作,并要克服经济和技术方面的挑战。

美国船级社预测,到2035年全球主要船厂产能将增至5%,随着造船需求的增加,越南、菲律宾、中东和印度将出现新的造船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报告援引英国咨询公司国际海事战略组织MSI(Maritime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的数据称,全球造船厂产能在2022年降至6340万GT的低谷,之后开始再次增加,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近年来一系列船厂重新启用的推动。然而迄今为止增长幅度相对较小,2023年的产能仅净增长75万GT,达到6410万GT。

报告预计,到今年年底全球造船厂产能将增至6650万GT,到2030年将超过7100GT。虽然这比2022年的产能高出12%,但仍比2011年1.074亿GT的历史峰值低33%。

在船舶维修改装方面,美国船级社认为,目前的修船厂产能预计可满足到2027年的需求,但到2035年改装需求将继续增加,这就需要增加修船厂产能,以支持燃料改装。

目前约有1250家活跃的造船厂和修船厂,尽管潜在产能明显过剩,但有能力进行燃料改装的船厂却少得多。燃料改造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具备并非所有船厂都具备的能力。由于这些特殊要求,美国船级社预计只有少数船厂能够进行燃料改造。

根据这份报告的预测,未来两年的船用燃料将持续向更清洁的替代燃料过渡。预计到2050年,传统化石燃料的市场份额将下降到15%,甲醇的利用率逐步上升到42%,氨的利用率将增加33%。随着监管压力的增加,船舶能效技术和替代燃料的应用也将加大。

多家停产船厂重启!全球船东寄希望于中国造船业产能扩张

航运业对中国船厂产能的扩张寄予厚望。一项针对干散货船东的调查显示,中国可能是未来几年船厂产能扩张的主要来源。

法国航运经纪公司Barry Rogliano Salles集团(BRS)的年度综述报告表示,去年中国船企接单量从5290万载重吨猛增至7880万载重吨,手持订单更从约1.23亿载重吨增至约1.61亿载重吨,市场份额从50.6%增至58.1%,巩固了其第一造船大国的地位。在经历了数年的产能削减后,去年一些中国船厂着手重启。

2023年1月,恒力重工正式启动运营,其前身STX大连曾是中国最大的外资船厂。恒力集团在2022年7月耗资21.1亿元成功收购STX大连资产进行重整。投产一年多来,恒力重工已经承接了40余艘新船订单,其建造的第一艘船——6.1万载重吨散货船“恒力33(HN2033)”号在今年4月正式命名交付。

按照计划,恒力重工产业园全面投产后,将具备年钢材加工量100万吨、造船产能630万载重吨、年交付船舶40艘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8月,芜湖造船厂接管了原威海三进船业的土地和设施,投资20亿元打造芜船威海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该基地在今年5月30日举行投产仪式,这是百年芜船实施向外借海借地战略的首个船舶建造基地,立志打造成造船业首个“超级工厂”、“黑灯车间”。

芜湖造船厂威海基地主要从事船舶建造、设计、修理及海洋工程装备、海上风电装备开发,占地46万平米,拥有1座十万吨级船坞和2座五万吨级船台,主要建造3000车-9000车汽车运输船和50000载重吨MR型成品油船等高附加值船型,总规划产能80万载重吨,年产值50亿。

在2023年3月成立的新江州船舶重工在同年11月举行了盛大的开工仪式,宣告进入全面接单的造船新时代。新江洲船舶重工的前身是江西江州联合造船有限责任公司,主要投资方为钦实集团有限公司和江苏扬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其中钦实集团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天海融合防务装备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其控股母公司,江苏扬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扬子江船业集团全资控股的子公司。

新江洲船舶重工主攻中小型船舶市场,侧重于液化船与支线集装箱散货船及多用途重吊船的新造业务。自去年成立以来,新江洲船舶重工已经获得了总计28艘新船订单,包括化学品船、多用途重吊船、新能源船等不同船型。

另外,泰州口岸船舶自2019年以来一直在重组,目前正在为大津重工等第三方造船厂建造船体分段和船舶。2013年停产、2019年破除的民营企业福建冠海造船,去年被福建民营钢铁巨头金盛兰集团接管,更名为福建松闽集团有限公司。

被称为前“亚洲最大船厂”的福建泉州船厂由泉州交发集团投资重整,在去年9月举行了复工复产仪式,修船板块正式启动。按照计划,泉州船厂修船板块目标年修造288艘船。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此前发布《2023年海运回顾》敦促造船业迅速扩张,以帮助航运业实现绿色转型,“提高造船能力对于确保航运业满足全球需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