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浓人”和“淡人”似乎成了年轻人的社交新标签。为了更好地理解其背后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比较MBTI中的E人和I人,来将“浓人”和“淡人”的概念与更广泛的心理学理论联系起来。从浅显的角度来看,仅从个人情绪的角度出发,“浓人”的情绪表达强烈,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波动大,容易受外界影响,情绪调节能力也相对较弱,经常处于“大开大合”的状态之中。而“淡人”可能展现出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性。然而,这种高度的情绪调节也可能导致他们在情感表达上显得过于克制,从而影响到与他人的关系深度和质量。“淡人”和“浓人”的划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共存或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做“淡淡的浓人”,也可以是“浓浓的淡人”,其中没有绝对的对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转换的可能。某种程度上,“浓”与“淡”仅仅是人的一种情绪,它们是可以并存的。最终,在面对浓人/淡人的划分时,我们或许都会情不自禁地代入,并暗自思考:我是“浓人”还是“淡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读者认为,《葬送的芙莉莲》中的芙莉莲是较为典型的“淡人”。

当我们在讨论情绪时,我们在讨论什么?情绪只是一种结果,而在这个结果产生之前,我们的思维已经运作了一番。我们可以说“浓人”倾向于一种更为丰富、深刻的生活方式。他们可能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体验,追求强烈的情感体验和深度的人际关系。“淡人”则倾向于一种更为简约、内敛的生活方式。在现代社会,这种态度可能被视为一种对抗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方式,体现了一种回归自然、追求精神满足的生活哲学。他们可能更加注重内省和自我沉淀,更倾向于独立和自我中心的行为,这与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主义和心理病态三重人格(Dark Triad)中的某些特质相符,这种倾向可能使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显得疏远或不易接近。换句话说,“淡人”可能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使得他们能够深入分析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同时也能客观评估他人的行为和意图。这种能力虽然有助于个人成长和决策,但也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过于理性,不足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人们热衷于用这样更直接、更简单的方式定义和标榜自己,并以此进行社交,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充满确定性和简化的信息处理方式。这种区分方式不仅能够最为直观地表达个人身份和价值观,还能帮助人们快速理解和判断他人。但这种做法又何尝不是一种刻板印象的陷阱?青年群体因共同的兴趣或文化品位聚集形成圈层,这种同质化的兴趣情感使得圈层内部成员之间存在较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这也导致了圈层之间的分离化,使得不同圈层的青年之间感到孤独和疏离。与之类似,“淡人”和“浓人”的标签在划分出新圈层的同时,也创造出无形的区隔。如此看来,标签可以是桥梁,也可以是茧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横道世之介》中的世之介被认为是典型“浓人”。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分化为相对的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后,弱势群体产生了对于“他群”的怨恨与对于“我群”的同情,这种情感在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得以释放,自由传递的情感极易被突发性事件“点燃”进而转化为网络抗争的行动,其直接结果是弱势青年群体成功地对强势群体施加了标签。这种逆向泛标签化的形成,根本原因在于固化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化。而逆向标签化现象表明,当弱势群体获得话语权并开始反击强势群体的定义时,这种社会心态的转变可以重新塑造社会对不同群体的看法。这种现象揭示了社会结构变化如何通过改变信息传播和话语权的分布,进而影响个体对“浓人”和“淡人”的认知和态度。社会认同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用于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结构中寻找归属感和认同感。当个体感觉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时,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加积极的行为来维护这个群体的形象,从而加强了“浓人”或“淡人”的标签化现象。

再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个问题:我是“浓人”还是“淡人”呢?当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同时,与其说我们在给自己贴上标签,不如说我们在选择理想中的自我形象,这就是社交媒体上的虚幻自我。这种自我在网络虚拟世界中得以体现和发展,其特点是理想化和完美化,有助于个体追求理想中的状态。然而,这种理想化的自我也可能导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感到不满足,从而产生心理上的矛盾和遗憾。网络虚拟自我的塑造总体上是倾向于向更加完善的趋势发展,这有助于个体在社交网络上建立起更加积极和吸引人的形象。而这种塑造也可能导致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出现问题,因为虚幻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个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交互动中遇到困难。在某种程度上,没有人能够符合“浓人”或“淡人”的全部标准,而这些标准也并非无比精确且一成不变。当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形成分裂,这种落差在一定程度上会为用户带来无力感和孤独感。

除了主动地创造“虚幻自我”,在做选择的我们还可能是被动的。“浓人”也好,“淡人”也罢,这只是社交媒体创造出来的词汇,与其他网络用语一样,深深影响了网络情绪。这样的网络用语,具有简单、粗暴、两极化和标签化的特点。研究表明,情绪通过社交网络传播,即一个用户发布带有情绪内容的状态更新后,与之关联的用户更有可能发布与情绪一致的帖子。这种情绪的传播可能导致个体在没有充分理解或批判性思考的情况下,就被情绪化的信息所影响,从而加剧了这种现象。而在群体情绪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脱离理性,使得情绪不断被夸大。也许我们并没有那么“浓”,也没有那么“淡”,但当许多个体构成一个群体时,他们会产生独特的集体心理。这种集体心理通过彼此情绪的相互感染,使个人不由自主地丧失理性思考能力,最终被迫成为一个“浓人”或“淡人”。群体内趋同从众心理进一步发展成为“情绪茧房”,产生非理性的表达叙事思维方式。在舆情发展周期之中,偏激非理性的观念指导下的群体心理行为会严重阻碍舆情良序引导。这种从众心理和情绪茧房效应使得群体成员在面对信息时,更容易受到夸张信息的影响,从而导致情绪的非理性表达。

有趣的是,经过信息的传播和发酵,人们对于浓人/淡人的标签也产生了偏好。无论是真实存在抑或是向往的状态,“淡人”似乎成为较为主流的选择——人们似乎想通过追求内在的平静来对抗社会的功利,来消解内心的虚无。通过韩炳哲的《倦怠社会》一书中对“倦怠社会”的描述,现代社会已经从传统的规训社会转变为一种功绩主体(Leistungssubjekt)驱动的社会,这种社会强调个人不断追求更高的绩效和成就。在这种社会中,个体不再是被动接受压迫和剥削的对象,而是通过自我驱动和自我剥削来实现目标。与之相关又掀起了“淡学”风潮。淡学概念在社会的现象中体现为对传统成功路径的追求减少,以及对物质消费和社会地位的重新评估。在数字化时代,过度自我实现、透明社会的压力和积极主义悖论是造成社会倦怠的重要原因,而淡学反映出青年群体可调和的认知走向与社会心理。淡学可以被视为倦怠社会中个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倦怠社会中,个体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导致他们选择了一种更加淡泊和简化的生活方式,以减轻心理负担和提高生活质量。这种生活方式的流行反映了年轻人对当前社会环境的不满和逃避。总而言之,淡学是倦怠社会中个体对压力的一种应对策略,它既是对个人内心世界的保护,也是对外部环境的适应。通过淡学,年轻人试图在一个充满压力的社会中找到一种新的生存方式,以保持心理健康和情感稳定。

为了避免“浓人”与“淡人”、“真实”与“虚幻”、“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割裂…… 在被定义之前,我们先去除定义。当我们的自我越强大,我们反而越不追逐标签,越不急于定义和标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