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星光志愿服务队”小志愿者正跟随老人学习制作手工花。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是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开展志愿服务的第10个年头。

2015年,还是一名年轻教师的徐一阳接到了一项新任务——在校内成立志愿服务队。“志愿服务那不是我上大学才接触的吗?”当时,徐一阳的第一反应是怀疑,“让小学生做志愿服务,他们能干好吗?”

尽管答案未知,但“问题”摆在眼前,徐一阳决心试一试。2015年11月,在时任校长李宝进及多方力量的支持下,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星光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

从抽选学生参与到各班自觉轮转,从老师全权指导到学生自主策划……10年间,这所农村小学的志愿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志愿服务之路也越走越稳。

“现在几乎所有的在校生都是我们的‘星光小志愿者’。”已是学校星光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德育主任的徐一阳介绍。

“像是在发掘一片世外桃源,这里的孩子热情纯粹,这儿的环境充满着爱与善意。”徐一阳感慨。

让更多学生成为志愿服务的主力

徐一阳觉得,常态化志愿服务给学生们带来的最大转变,体现在与人交往的方式上。

一二年级的孩子虽小,但看到残疾人不会再被吓哭;四五年级的学生会主动接过铁锹,扛起长辈的脏活重活。“这都是在园地实践锻炼出来的。”

徐一阳口中的那个“园地”,是距离学校600米左右的“魏善庄镇温馨家园”。自学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以来,这里便一直是学生们的校外“德育课堂”,“这个地方,孩子们现在可能比我还熟。”徐一阳笑着说。

前不久,学校刚刚结束本学期的期中考试,徐一阳就张罗着带学生到“温馨家园”开展新学期的第一次志愿活动。

“老师现在主要保障安全问题,具体活动的主导权都在学生手中。”2024年4月17日,徐一阳参与了五年级(1)班的志愿活动。不过,虽说是“参与”,但徐一阳只是默默跟随在队伍后,偶尔指挥一下分组。

步入“温馨家园”,一部分学生到活动室自然落座,与老人们一起制作手工绣球花;另一部分学生则分散在后院,帮着翻土和清理杂草。“孩子们现在自主性很强,每次活动的内容和环节都是他们自己设计安排。”徐一阳说。

但早年情况并非如此。“这里多是生活或行动不便的残疾人,而且他们年纪稍长,学生刚开始不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徐一阳回忆,哪怕是高年级的同学,彼时也会出现不敢靠近以及闷声不响的混乱情况。

徐一阳和各班班主任商议,想到了一个“两端发力”的好办法。“每次开展志愿活动之前,班主任都会事先讲解志愿内容,教导大家正确看待残疾人。”等到活动结束,班主任还会顺势召集班会,对大家志愿服务活动的表现进行“复盘”。

“从第一场志愿服务活动就开始培养,然后在每一次志愿活动中及时引导纠偏。”徐一阳说,“哪怕中间孩子们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是没关系,志愿服务已经成了他们的主场,相信大家能协调解决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星光志愿服务队”小志愿者在校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在浸润中消解“暴力”

“来,我的先让给你!”在“温馨家园”后院,一个高高壮壮的男孩大方交换任务后,挽起袖子转身到菜地里拔起杂草。

这一幕,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这个男孩叫洋洋,他礼貌谦让,愿意主动担当,时不时还能和身边的老人聊上几句,俨然是个“小大人”。

“早两年班主任刚接手这个班的时候,他可还是班内非常容易与人产生冲突摩擦的小‘刺头’呢。”徐一阳第一次见到洋洋的时候,他特别“拽”,那段时间自己可没少帮老师做他的思想工作。

“魏善庄镇比较特殊,距离市区较远,学校更是地处农村,对于年轻父母而言,他们的通勤时间往往远超陪伴子女的时间,家庭可发挥的教育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像洋洋这种情况,徐一阳早已见怪不怪了,“洋洋在家排老二,妈妈承担家庭重任,对几个孩子的关注不够。”

为了引导和培养洋洋这类少年,徐一阳想了很多办法。让班主任进行单独沟通、安排同学带动影响、多开展学习辅导工作,但效果都不太好。“对他而言,很难在学习中一下子获得成就感,反而会使其更不耐烦,进一步激化与其他同学的矛盾。”徐一阳坦言。

然而,让徐一阳意外的是,洋洋是愿意做志愿服务的。“老师们发现,其他孩子干不了的重活他能干,其他孩子觉得脏的地方他愿意去。”时间久了,“温馨家园”的老人看到他也不吝夸赞,“他在这里越干越起劲儿。”

“班主任也看准机会,每次活动结束会专门带他复盘,教他为人处世的方法,回味自己与人沟通交往的细节,感受友好相处的美好。”在徐一阳看来,这是一个浸润式教育的过程。

慢慢地,徐一阳发现洋洋有变化了:和伙伴间矛盾摩擦少了,对外也越发从容自信。

现在,洋洋已经成为班级志愿小队的“得力助手”。分配任务时他总是第一个举手,也会主动凑近其他同学,对大家怀抱善意,“你看一旁放置的杂草堆,很明显,就属洋洋清理得多。”徐一阳解释,“他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被认可、被鼓励,其社会能力也由此得到了提升。”

朴素的志愿通向“爱”

“小志愿成就大爱”,这是徐一阳常挂在嘴边的话。她始终认为,自己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没有那么“高大上”,就是带着学生做些好事,然后保持他们的善良本心。

“我记得特别清楚,他叫翰翰,虽然是一名脑瘫患儿,但不影响他和小志愿者们成为挚友。”在学校的“育爱长廊”,徐一阳看着照片,指着上面的孩子说。

这是志愿服务队最早的服务对象之一。“翰翰小时候因为身体原因很少与外界接触,相较于同龄的孩子,那时的他甚至还不会简单的拼音。”2015年,徐一阳知晓了翰翰的故事,于是和翰翰父母约定,会定期组织学生“上门陪伴”。

“小孩子之间‘破冰’非常容易,一个魔方或者一本有趣的书,就能让他们玩到一起。”秉持着让学生主导的理念,徐一阳很少干涉他们的相处模式。

“后来有孩子提出想教翰翰打字、用微信,我也欣然同意了。”有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教翰翰学简单的拼音,有的孩子离得近一有空就过来教翰翰用手机,“翰翰手指不灵活,想学会用手机肯定不容易,但我没想到,不过半年时间,孩子们还真的教会了。”

“妈妈,谢谢你。”这是翰翰学会打字后,发送的第一条微信,现在想起来徐一阳还是很感动。

“翰翰现在已经成年,我们不方便过多打扰,但听说我们的学生时不时会收到他的微信问候,甚至还被邀请去参加生日聚会。”徐一阳很欣慰,虽然自己帮学生组建志愿服务项目的工作已经完成,但学生的志愿服务还在接力继续。

事实上,翰翰的故事只是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志愿服务的一个缩影。小到学会爱护书本、尊重班集体,大到关心父母、热爱整个社会,学校已然将志愿服务渗透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曾经刷到过一个家长的朋友圈,她的孩子参加完志愿服务活动后,当天晚上主动给奶奶端了一盆洗脚水。”徐一阳说,志愿服务的影响在不断“显化”,而充满“爱”的氛围就是其最好的见证。

据介绍,2024年星光志愿服务队学生志愿者人数已达947人,其中,志愿服务项目已从助老、助残类别,逐步拓展至禁毒知识讲解以及传统古琴文化宣传等领域,成为星光志愿者协会全国首个小学志愿者服务阵地。

在魏善庄镇第二中心小学校长李桃的规划中,未来,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不仅不会停止,还将扩散到各个校区,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志愿服务平台。

“下一阶段,我们会着重培养志愿服务的自主运行模式,通过‘大手拉小手’的形式,让善意在孩童间自然涌流。”徐一阳心中的目标同样清晰。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洋洋、翰翰均为化名)

实习生 卞良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陈凤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