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布和沙漠是我国八大沙漠之一,总面积1500多万亩,人们曾将这里形容为“滚滚黄沙,寸草不生”。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端的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成为“三北”工程“三大攻坚战”之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

乌兰布和,在蒙古语中意为“红色公牛”,这头“公牛”一度在当地“横冲直撞”,吞良田、毁房屋、造风沙……近年来,磴口县以光伏技术为手段,用树挡沙、以草固沙、借光锁沙,再让沙地生金,正在改变境内乌兰布和沙漠的面貌,不断书写着绿色传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

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连绵起伏的黄沙之中,一片片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的照射下格外闪耀。蓝海之下,光伏阵列间,压好的草方格内新栽植的梭梭苗已长出嫩芽,开始泛绿。磴口县蒙晟生态公司副总经理郑谦介绍,这里是乌兰布和沙漠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

郑谦:这是我们从今年三月份种到五月份的梭梭,通过缓苗现在已经抽新绿了,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今年我们梭梭种植了23000多亩,四翅滨藜种植了950亩左右。

乌兰布和沙漠光照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光伏得天独厚。那么光伏如何能助力治沙呢?一片片压好的草方格犹如金黄色的大网,网住了地表的流沙,郑谦介绍,光伏板间距为12米、板下高度为1.8米,给草方格中种植梭梭等耐旱植物留出了足够的生长空间。

郑谦:在沙漠中,这些光伏组件能够吸收大量的太阳光,为板下的植物遮挡阳光,减少它们的水分蒸发,同时,清洗光伏板的水也可以浇灌这些植物,这样一来植物就能够更好地存活下去。草方格和灌木的种植能够减少输沙量,从而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治沙”模式

“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治沙”模式可谓一举两得,那光伏板底下都能种些什么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副主任张景波介绍,实验中心科研团队经过对众多沙生植物品种的筛选和选育,提出了“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这三种低耗水、易推广而且可持续、有效益的种植组合模式。

张景波:在磴口,我们主要筛选的是以梭梭、四翅滨藜和柠条等为主的技术模式。第一要低耗水,因为沙漠里面本身就缺水,不能栽高耗水的植物;第二要低成本,因为生态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三要可持续,利用我们这种乡土树种来进行“光伏+生态治理”,符合磴口县和乌兰布和沙漠的基本情况;第四就是要有效益,生态治理要有一定的经济收益来反哺抚育和管理,这样才是可持续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研人员正在查看植物种植情况

打开我国防沙治沙作战图,地处“三北”地区八大沙漠和四大沙地中部核心地带和黄河“几字弯”顶端的磴口县是一个“守沙要塞”,西临“虎视眈眈”的乌兰布和沙漠,东靠“塞外粮仓”河套平原,“要塞”失守则“粮仓”不保。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介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磴口县深受风沙之苦,往往一场大风过后,风沙就会侵袭整个县城,造成严重损失。

韩应联:在五十年代初,乌兰布和沙漠的林草覆盖度只有0.04%。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句谚语:“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难睁眼,大风活埋人。”一场风刮过以后,庄稼几乎就是绝收。针对当时那种情况,从刘拐沙头到原来的四坝乡西闸村,沿着乌兰布和沙漠的东侧边缘栽植了一个以柳树、沙枣、红柳为主的乔木林带,这个防风阻沙林带长度是154公里,也就是308华里,所以老百姓就称它为308防沙林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防沙林带助力实现绿进沙退(受访者供图)

从308防沙林带迈出第一步,绿色种子不断向大漠深处延伸。通过建立以自然保护地、农田防护林网、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光伏治沙区为主的“一地一网三区”的综合治理体系,当地探索出了一套防沙治沙的“磴口模式”。韩应联说,如今,沙漠面积高达77%的磴口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只有5万多株小老头树到210万亩沙漠披上绿装,可以说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奇迹。

韩应联:我们累计争取了“三北防护林工程”“京津风沙源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一大批国家林草重点工程。在林草工程的带动下,截至目前,完成生态治理面积210万亩,其中包含工程治沙130万亩。同时,我们大力鼓励社会资本、各类企业和个人发展产业治沙,产业治沙完成80多万亩。这样全县的林草覆盖率达到了现在的37.2%,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

板下沙漠披绿,板上也在源源不断地生产着清洁电能,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的成效,远不止2.5万亩的生态治理。磴口蒙能新能源公司工程部部长郭敏介绍,这个光伏发电项目去年实现了开工和并网,每年从这里输送至蒙西电网的电能可以达到17.5亿千瓦时。

郭敏:在沙漠中铺设光伏存在的问题是沙漠中的地块比较大,材料运输困难,我们加大施工道路的修筑,在施工过程中设置了临时的休息避暑站,供施工人员休息。春秋季风沙大,我们就在天气好的时候多施工,保障进度。这个85万千瓦项目已经实现了全容量并网发电,每年可减排烟尘约163.3吨、节约标煤52.5万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伏项目施工现场

从2020年开始,磴口县先后引进了12家光伏企业,目前已建和批复在建新能源装机达522万千瓦,光伏装机全部建成后可以完成生态治理35万亩,年均新增发电量230亿度以上。磴口县副县长韩瑞表示,当前正在打造成黄河流域光伏+沙产业生态协同发展示范区和荒漠化治理展示区,持续把沙海变成新能源“蓝海”。

韩瑞:到“十四五”末、“十五五”前期,磴口县新能源装机规模将达到1400万千瓦以上,光伏治沙面积达到43万亩以上,全县沙产业产值达到160亿元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机苜蓿产业园区内一派繁忙景象(受访者供图)

眼下,在距离县城50公里之外,圣牧高科生态草业20多万亩的牧草种植基地有机苜蓿产业园区内,自走式割草机等大型机械在田里来回穿梭,对今年的头茬紫花苜蓿进行收割。如今,种植、养殖、加工业一体化循环产业链的发展,让“乌兰布和沙漠限定”有机奶声名远扬,磴口县也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加工基地。沙海变绿洲、黄沙变黄金,依托“光伏治沙”,有机种植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中草药材……韩应联细数着,90多家企业“抢滩登陆”乌兰布和沙漠,正不断刷新着生态和经济双丰收的生动故事。

韩应联:在“三北”工程黄河“几字湾”攻坚战中,“磴口模式”在沙漠成功探索出一条绿色生态产业链,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光伏+生态治理、林下经济等产业,在防沙治沙的同时向沙漠要效益,实现了生态、生产、生活的共赢发展。下一步,我们要完成生态治理168万亩,实现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全覆盖。

(记者:刘梦雅、王泽华、郝燕、图亚,图片: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