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家庭人伦关系也一直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家庭伦理电视剧凭借其聚焦现实生活、贴近观众日常的特点倍受观众好评,所以家庭伦理电视剧相较于其他的电视剧类型,更受观众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伦理电视剧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中国的影视行业,电影比电视剧更早以“家庭伦理”作为主题进行拍摄。郑正秋和张石川导演在1913年拍摄的《难夫难妻》是我国第一部家庭伦理影片,该影片围绕着王家和刘家因为“结亲”而发生的一系列事情进行讲述,展现了主人公在特定时代下的曲折命运及家族兴衰。

虽然这部影片存在着幼稚化和简单化的问题,但仍旧开创了我国家庭伦理片的先河,是家庭伦理剧最早的雏形参考,也展现了当时家庭伦理剧的主要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三四十年代,蔡楚生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女工素芬在抗战时期的遭遇,围绕其丈夫张忠良的懦弱与变心这两条线索刻画了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命运,并分析了原因。

该影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主题思想开创了当时家庭伦理剧创作的先河和叙事传统,另外其以家庭为基本载体进行故事讲述并让观众从中窥探出社会变迁的拍摄手法被之后的导演们多加模仿,形成了之后家庭伦理剧拍摄常用的一种类型与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是中国电视剧事业关键性的一年,6月15日在当时的北京电视台(如今的中央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该剧讲述了一位母亲在生死攸关之时将仅存的一点粮食给了自己的女儿,然而女儿并未将母亲的榜样行为牢记心中,反而做出了浪费粮食这样的行为,最终受到谴责的故事。

随后陆续出现了以直播形式播出的电视剧,比如《幸福岭》《生活的赞歌》等,但那一时期的电视剧大多以“反映现实生活为己任,自觉自愿地担负起讴歌新时代、宣传新思想、歌颂新人物、表现新生活的任务,大多数作品旨在进行思想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的文化由单一走向了多元,出现了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电视剧在表现深度和广度上都比以前有所扩展,陆续涌现出了一些优秀作品。

这时,家庭伦理电视剧也开始发展,根据家庭伦理电视剧在当时起的主要作用,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0世纪80年代—初步形成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邓小平同志在会上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各行各业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文艺创作也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此时我国的电视剧行业也重回正轨。

新时期最早的一部家庭伦理电视剧《爸爸病危》于1979年拍摄完成,该剧讲述了三个心怀鬼胎的儿子在父亲退休被学院返聘后表面上争先关怀父亲的身体状况,实际上是盯上了老人财产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剧都围绕着三个儿子争夺老父亲的遗产展开,揭露了在改革开放之初金钱至上的不良社会风气,引起了观众深刻的思考。

之后,开始涌现大批家庭伦理电视剧,比如《篱笆、女人和狗》,讲述了枣花嫁给了自己娃娃亲的对象铜锁,但在婚后铜锁的态度与婚前大相径庭,处处习难他的妻子枣花,枣花迫不得已选择了离婚,并受到了巨大的非议,最终在茂源老汉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生活。

这时的家庭伦理电视剧都继承了当时传统的伦理剧叙事方式,同时也增加了对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情感的书写,为之后我国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我国的电视剧行业刚刚重新起步,方方面面都还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电视剧创作者也将电视剧作为传达国家意识、弘扬主流价值观的工具,这一时期以改编文学名著如《西游记》《红楼梦》以及“伤痕文学”题材电视剧如《蹉跎岁月》《喜鹊泪》为主。

所以,此时我国的家庭伦理剧只是处于萌芽时期,大多故事内容都很单一,全剧往往都是围绕着一条线索展开,叙事模式上类型化也较为明显,通常都会体现为因果报应、非善即恶。

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电视剧为之后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其自身仍旧存在着很多不足,处于缓慢发展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20世纪90年代一初步发展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中国影视行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时,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改变,仅仅是表现主旋律的电视剧己经不能够满足大众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而且此时因为身处社会转型期,人民群众更加渴望精神世界的满足,所以大众文化开始兴起。

其中最受欢迎的电视剧莫过于1990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家庭伦理电视剧《渴望》,该剧讲述了主人公刘慧芳面对着王沪生和宋大成两个追求者,最终选择了身处困境之中的王沪生,结果婚后生活问题频出,丈夫不忠、婆家刁难、养女病重等让善良的刘慧芳在生活中倍感煎熬,但她依旧用自己那颗善良、无私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剧标志着我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正式诞生,也标志着中国电视剧开始走入大众文化的行列。《渴望》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情感为叙事线索成功的塑造了刘慧芳这一十分具有时代特性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在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爱情和亲情的渴望,在全国掀起了一股“渴望”热潮。

《渴望》与刘慧芳的大受欢迎也让广大电视剧的创作者们看到了家庭伦理叙事的魅力。在此之前我国的电视剧大多是对准英雄人物和特殊人物,也更喜欢运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渴望》是我国电视剧第一次将镜头从外部空间转到内部空间,开始关注人民群众身边的生活,以几位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作为表现的主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渴望》的播出使聚焦普通人情感生活的伦理题材延伸至影视艺术创作的其他领域,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家庭伦理题材电视剧。

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电视剧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类型化”,即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普通老百姓的情感命运上,着重表现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贤妻良母”式的女性形象是电视剧呈现的主要人物形象,例如《咱爸咱妈》《轱辘、女人和井》都在不同程度上与《渴望》有着相似之处,也就造成了这一时间段内家庭伦理电视剧标签化严重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渴望》的火爆是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人民群众对真善美以及中国传统美德的坚守,直接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价值取向,像刘慧芳、宋大成这样无私奉献、默默牺牲的人便是当时大众情感投射的载体,因而这部电视剧无论是在故事讲述还是人性挖掘方面都是非常成功的。

这一时期我国处于经济体制发展变革时期,受当时社会和市场的影响,此时的家庭伦理电视剧依旧以歌颂主旋律、讴歌道德楷模为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同时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当时物质文明的发展远超精神文明,从而引起了情感焦虑。因此家庭伦理剧的发展开始出现新的方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众情感焦虑,满足了受众心理,同时也引导观众对价值观进行了思考。

所以,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不仅有关注家庭伦理、展现人与人之间情感纠葛、矛盾冲突的传统家庭伦理电视剧,比如《家风》围绕着两个出身截然不同的年轻人的生活,讲述了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有依托当时的社会背景,将关注的重点放在改革开放后的家庭中的伦理电视剧,比如《结婚一年间》就是通过主人公璐璐的婚后生活来引起个人对家庭和婚姻生活的思考。

另外,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在总结之前家庭伦理剧的经验之后,在叙事内容、叙事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除了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了大量的社会活动,给予观众们强烈的真实感。

进入新世纪,广大人民群众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迫切渴望着精神需求的满足,因而老百姓对于文艺的追求也迫切起来。此外,西方的文化思潮也不断涌入我国,一种多元而又开放的价值观开始在社会中发展起来,对我国人民群众的传统价值观有着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人们开始更加渴望自我表达、自我价值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2004年,广电总局将涉案剧撤出了黄金档,自此,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家庭伦理剧迎来了高速发展期。

此时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创作空间更为广阔、叙事主题更加多样化、人物形象更加典型、戏剧矛盾冲突也从单纯的两性关系展示向折射社会热点问题发展,作品数量也大幅增加,仅2004和2005这两年间就播出了超过30部家庭伦理电视剧,比如《浪漫的事》《我的兄弟姐妹》《中国式离婚》《离婚进行时》《搭错车》《错爱一生》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时期的家庭伦理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以崇尚孝道为主,譬如《亲情树》《家有九凤》《浪漫的事》等。

另一种是以表现小人物的生活日常为主,更加贴近观众的现实生活,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式离婚》《双面胶》《金婚》等这些电视剧都是用平民化的视角来展现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日常,因为贴近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而深受观众喜爱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时下社会的讨论与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电视剧已经从之前的电视台播什么观众看什么变为了电视剧创作者会主动迎合观众的收视喜好来创作,因而这时的电视剧更多的是反映当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及社会变迁中家庭观、亲子观和婚恋关系所产生的变化,且其所呈现出的女性形象、母亲形象也开始逐渐打破了原有主流。

原有的类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精神需要,“刘慧芳式”的贤妻良母不再被“奉为圭臬”,而是出现了更多与众不同、性格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饱满的女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