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高考已经落幕,考生即将步入理想的大学开启新征程。

除了一些备受追捧的名校之外,还有一所新颖的大学值得关注,它就是——西湖大学它由著名科学家施一公亲自创办耗资200亿打造而成。

施一公当年信心满满,豪言要在五年内让西湖大学的科研实力超越清华。

时至今日,这个豪言兑现了吗?一所民办大学,又怎能在短期内就超越百年名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植根中华沃土

大学求学时,一颗火种在施一公心中燃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198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一位生物老师对全班同学说:“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和人工智能的世纪。”

话音未落,施一公的眼睛就亮了起来,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报考生物专业。

大学毕业后的施一公已取得数学和生物的双学位,可谓是全面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出身书香门第,父母都是高材生,从小便给予了施一公精心的栽培和熏陶。

家学渊源使他儿时就对学习充满热情,中学时期数次公开课上能指出老师的讲解错误,堪称"天赋异禀"。

1984年,施一公凭借在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中获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如愿以偿地进入心仪已久的清华大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第一次坚持追求内心的呼唤,施一公感到无比开心。

大学阶段,施一公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科技发展紧密相连他近乎无休无日地泡在实验室,不分白天黑夜专心钻研生命科学的学理知识。

机会难得,一分一毫都不能辜负,即便寒暑假,他也孜孜不倦投入研究工作。

然而,就在施一公意气风发之际,一记噩耗重重打击了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7年,他的父亲因车祸不幸离世,对于一直将父亲视为人生导师的施一公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悲痛万分之际,是母亲的一席话让他重拾斗志:“你父亲的遗愿就是希望你好好学习,将来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母亲的嘱托让施一公振作了起来,他下定决心继承父亲遗志,立志在生命科学领域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

于是,顶着失去父亲的巨大悲伤,他再次投身到学习的热潮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放眼世界学无止境

本科毕业后,施一公认识到国内在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与国外先进水平仍有不小差距。

要全面掌握该领域的尖端知识和前沿技术,国外学习之路势在必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0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全额奖学金邀请下,施一公怀着对未来无限憧憬,来到了美国读研深造。

能在这样一所世界顶尖学府开启人生新篇章,施一公倍感自豪,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留学生,面临的首先是语言和文化差异。

好在有求知欲望和家国情怀的内在驱动,施一公迅速摆正心态、融入环境,全身心投入学习科研。

异国他乡、生活学习重重困难无法阻挡他对科学的执著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博士期间,施一公把科研工作视为生命一样的东西,处处尽心竭力,没日没夜地投入实验室,与导师一起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磨练中他循序渐进,不知不觉中在该领域已小有建树。

1995年,施一公被著名癌症研究所录用,他在那里继续拓展研究视野。

深知国内在攻克癌症方面的技术薄弱,施一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紧密联系,改良且掌握了不少有价值的抗癌新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政府视施一公为"宝贵人才",不遗余力给予"高薪、豪宅"诱惑,甚至主动递上绿卡。

而施一公淡然一笑,他没有被金钱和利益所动摇,始终心怀报国之志,矢志不移要把所学所得的一切带回祖国。

2008年,时机成熟之际,施一公携家人毅然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他受聘于母校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身兼院长一职,开启了自己事业新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教书育人铸就丰碑

重回校园,施一公如鱼得水,在清华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做出卓越贡献。

他将在国外学习掌握的尖端知识悉数传授给中国学子,确保祖国在生物科学这个领域的研究不缓不慢向前推进。

当然,仅有知识还不够,关键要注重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秉持"知行合一"理念坚持亲身带教每名学生,采用个性化培养方式,实现"一对一精心辅导"。

导师的悉心指导换来的是学生飞快的进步,短短数年,施一公团队就频频传出重大突破性研究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2012年,在教育部的一级学科评估中,由施一公领导发展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科排名全国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国家对一个教育者杰出贡献的极大肯定,同时也折射出施一公无私奉献的精神。

次年,施一公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教师的最高荣誉,但对施一公而言,这仅仅是一个新的起点。

他不曾满足现状,反而将全部心血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他"一手带出"的学生已遍及全国各地,为祖国的生物科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看着门生们建功立业的身影,施一公如释重担般欣慰。

2015年,他不负众望,被任命为清华大学副校长,肩负着更为庞大的教育使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勇攀高峰 创办西湖大学

作为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虽已名利双收、地位崇高,但他的追求远不止于此。

扪心自问,为国育才之路还有太多可以大刀阔斧改革创新的地方,当前,祖国在培养科研型人才方面还存在不小的缺陷和短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说清华培养的是高质量的学术和管理人才,那要培养出真正的创新型研究人员,需要采取与众不同的模式。

比如允许小而精的低学生师生比,全程导师制培养;自由开放低约束的大学科研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创新创造激情等。

富有创新思维的施一公认为,办一所高水准研究型新大学,大有可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在深思熟虑之后,2018年他毅然辞去清华副校长职务,另起炉灶创办西湖大学。

西湖大学要有个新意:全面以实践科研为导向,吸纳国内外优秀师资,扔掉过多的应试教育内容,打造独树一帜的培养模式。

学校定位高起点小规模,面向国内外优秀博士生招生,走精英教育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办学理念虽新颖,现实中却困难重重。

首先是资金问题,一所高水准研究型大学的运作成本肯定高昂无比,单是学校建设就需要数百亿元投入,而作为民办高校,西湖大学只能自筹资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施一公奔走呼吁,把办学初衷宣讲给社会各界听,他满怀热情地向社会各界阐述自己的办学理念。

他坚信,只要大家都同心同力,定能为振兴中华民族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施一公的真挚诚恳终于打动了众多有识之士,在他孜孜不倦的呼吁下,国内外慷慨解囊的个人和企业日益增多。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西湖大学创办的200亿元启动资金如期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金的到位无疑为西湖大学扫清了最大阻碍,但接下来的路仍然漫漫。

作为独立民办高校,如何凝聚优秀师资,选出杰出人才,都是西湖大学面临的重大挑战。

幸运的是,施一公是国内外学术界广为人知的大家,他几十年来为国培养的学生更是遍布全球,凭借这些宝贵资源,西湖大学的师资队伍迅速雏形初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世界500强大学的著名学者、科学院院士、杰青获得者等纷纷加入西湖大学的师资阵营。

在办学初期,西湖大学就拥有包括13位顶尖教授在内的125名师资力量,可谓是群英荟萃。

师资力量过硬,接下来就是要为西湖大学遴选优秀生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过程施一公和团队也是下足了"绣花"功夫。

最终,经过无数轮次精心遴选,2018年9月,西湖大学第一批19名博士研究生正式开学。

19个人的数字看似不多,但他们都是国内这一领域最优秀的新秀,堪称佼佼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校用最好的资源孕育着他们,给予全程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珍视每一个人的科研潜质,用心滋养着科研之花。

就这样,在施一公和师资团队的悉心耕耘下,西湖大学的第一批"尖子生"迅速成长起来,他们的努力终获丰硕科研果实。

短短数年,西湖大学在新冠病毒溯源、肿瘤诊断等领域便屡有突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结

2023年9月,施一公身兼西湖大学火炬手的身份,见证了自己心血工程在杭州传递圣火的壮阔时刻。

在他眼中,这份荣耀绝不只代表个人,更见证了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科研实力的日益増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眺望未来,西湖大学虽然仍在成长之路上,但已注定将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

它将汇聚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而施一公也将继续他的教书育人之路,用自己的一生去推动国家的科技创新,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绵薄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