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正和岛 (zhenghedao) ,笔记侠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授权。 责编 | 金木研 排版 | 卫庄 第 8314 篇深度好文:12139 字 | 31 分钟阅读

思维方式

笔记君说:

“资质之陋,众所指视。”

这是曾国藩对自己的评价。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曾国藩是以极其平庸、近乎愚钝的资质,经过后天屡败屡战的努力,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成为“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

但实际上,曾国藩27岁就考中进士。当时俗语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50岁考上进士已经算年纪小的,更何况27岁。

被誉为“一代神童”的纪晓岚、张之洞,两人考中进士的年龄分别是30岁和27岁,而李鸿章则是25岁考中。

所以曾国藩的一生,其实是天资聪颖同时又极度勤奋的人生。据说,他一生留下的文字差不多有2000多万字,有时甚至要求自己必须用正楷字誊写书信、日记。

并且以一介文人之身,为自己所效力的“工作单位”——清廷立下卓绝战功,官至两广总督并全身而退,堪称儒家“修齐治平”的典范。

百年后回看,曾国藩的言行依然可以说是“震古烁今”。当遇到极困极难之时,不妨学学曾国藩,看他如何专治各种躺平、如何务实地“修理”自己,就像他所说的“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我们从中华书局出版的《曾国藩家书》中摘录了120段话,部分为原文,部分以原文译注为主、辅以原文,以飨诸君:

一、关于“修理”自己

1.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2.吾生平长进,全在受挫受辱之时。

3.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4.我们用功,要力除傲气,力戒自满,不要让别人冷笑,才会有进步。

故吾人用功,力除傲气,力戒自满,毋为人所冷笑,乃有进步也。

5.大抵第一要除骄傲气习。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6.百种弊病,皆从懒生。

懒则弛缓,弛缓则治人不严,而趣功不敏。

一处迟则百处懈矣。

7.勤则百弊皆除。

8.古人说:“勤劳能养成善心,懒惰会滋生淫乐的念头。”

古人云:“劳则善心生,佚则淫心生。”

9.“骄、奢、淫、逸”四字,惟首尾二字尤宜切戒!

10.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气,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有志气就绝不甘居下游。有见识就明白学问永无止境,不敢以一得之见而自满自足,像何伯观海、井蛙窥天,都是缺乏见识的。有恒心就绝没有做不成的事。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1.我想起朱子说过:“做学问就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要用慢火温。”

我这辈子没下过苦功,完全没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也都是从悟境中得到的。

偶尔用功,也不过优哉游哉地玩味一下罢了。就好比没有煮开的汤,立即用慢火来温,只怕会越煮越不熟啊。

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12.我说读书不必强记,这也是养身之道。凡是强记的,还是有追逐名利的心思横亘在心中,所以更加记不住。

如果没有追名逐利之心,记住也可以,记不住也可以,心中宽舒而没有负累,反倒觉得安适舒坦,或许反而能记住一两处也未可知。

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13.写到这里,接到家信,知道四弟和六弟没能录取入学,好郁闷啊。但是科名的有和无、早或迟,都是命中注定的,半点儿也勉强不得。

我们这些人读书,只有两件事:一是进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一是修业,学习和掌握记诵词章的技巧,努力做到能够谋身。

进德的事情,一言难尽。至于学习一门技术来谋身,我且来说一说:谋身没有比谋食更大的事了。

农民、工人和商人,都是通过劳力来谋食的;士人,则是通过劳心来谋食的。因此士人或者在朝廷当官拿俸禄,都要看他所学的专业是不是可以谋食而无愧于心。

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晋身之阶,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然后才能得了科名而问心无愧。

能不能够谋到食,穷愁和亨通,都是由老天做主;给予还是夺走,是由他人做主。只有专业精通还是不精通,是由我们自己做主。我从没见过专业很精而最终却谋不到食物的。

农夫若果真努力耕种,虽然也会遇见滞销积压,但一定会有货物畅销生意亨通的时候;士人若果真能精通学业,那怎见得他始终不会有科名呢?就算他最终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没有其他谋食的途径呢?

因此说只怕专业不精啊。要想专业精通,没有别的办法,只是要专一罢了。谚语说:“学得太杂,不能养身。”说的就是不专啊。我挖了许多井却没有泉水可喝,就是不专造成的后果。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事,难以尽言。

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卫身莫大于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

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则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壅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业。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14.万万不可以什么都学,心有旁骛。样样都学,一定会一无所长。千万牢记!千万千万!

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

15.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好几口井而都不见泉水,还不如老挖一口井,努力挖到看见泉水为止,那样不就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吗?

这几句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井多而不见泉水”的人。

“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挖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16.想要精通经学,一定要专心搞懂一经,不能贪多。读经有一个诀窍,便是“耐”字:一句读不通,不看下一句;今天读不通,明天继续读;今年读不精,明年继续读。这便是耐宇功夫。

读史书的方法,最妙的法子是能设身处地,每看一处,仿佛我便和那时的人应酬往来,谈笑于其中。不必人人都能记得,但记得其中一人,便好像和他有接触一样;不必事事都能记得,但记得其中一桩事,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过一样。

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读经有一“耐”字诀: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

17.我们每天所看的书,句句都是物。将书中说的落实到自己身上,细细体会,深究其中的道理,就是格物。这都是致知方面的事。

所谓诚意,就是根据自己领悟的道理努力去做,不自欺欺人。领悟了一句的道理,便按这一句的道理去做,这是力行的事。

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究其理,即格物也。此致知之事也。所谓诚意者,即其所知而力行之,是不欺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

18.早起。黎明时分就要起来,醒来之后不要恋床。

读书不二。一部书没有圈点完毕,绝对不可以看别的书。东翻翻西看看,都是徇外和为人之学。

写日记。要写正楷字。凡是一天之中的过错:身过、心过、口过,都记下来,终身不间断。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19.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君子的修养水平之所以非常人所及,就在于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所作为”。

所谓“君子之所不可及,在人之所不可见也”。

二、关于为人处事

20.凡是事后后悔自己的疏忽,与事后议论他人的过失,都是阅历太浅。

凡事后而悔己之隙,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

21.肝气郁结最容易伤人,我平生就是受累于此,弟弟为人处事应该温和平易,以调养身体。

肝郁最易伤人,余生平受累以此,宜和易以调之也。

22.亦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

23.哪个人可以轻易怠慢?哪一件事可以随意懈怠?做事懈怠的人终将一事无成,怠慢他人也会被他人怠慢。

即使他们不像我怠慢他们一样怠慢我,也会助长我的骄傲。人们最终会看不起你,老天对你的惩罚绝不含糊。

谁人可慢?何事可驰?驰事者无成,慢人者反尔。纵彼不反,亦长吾骄。人则下女,天罚昭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4.要想去掉“骄”字,以不轻易讥笑别人为第一要义。

要想去掉“惰”字,以不晚起为第一要义。

欲去“骄”字,总以不轻非笑人为第一义。欲去“惰”字,总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25.偶作一对联箴弟云:“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稳当,次求变化;办事无声无臭,既要精到,又要简捷。”

26.古之成大事者,规模远大与综理密微,二者阙一不可。

27.别人怀着虚伪来与我交往,我真诚相待,久而久之,虚伪的人也会一同变得真诚。

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

28.看见善行就尽情地赞誉;看见不好的行为就完全为之隐藏,一个字都不说。久而久之,善者得到勉励,而不善者也会潜移默化。

见一善者则痛誉之;见一不善者,则浑藏而不露一字。久久善者劝,而不善者亦潜移而默转矣。

29.轻信人不一定多疑,而多疑的人每易轻信。

30.交朋结友是用来匡正自己的不足的,这样大有益处;自我标榜以盗取虚名,则是大大有损。

天下的有益之事,往往便有不益的事包含其中,不可不加辨别。

盖求友以匡己之不逮,此大益也;标榜以盗虚名,是大损也。天下有益之事,即有足损者寓乎其中,不可不辨。

31.选择朋友也一定要慎之又慎。

韩昌黎说:“善不和我在一起,我努力与善在一起;不善不嫌弃我要和我在一起,我努力拒绝它。”一生的成败,都与朋友的好坏息息相关,不可以不谨慎啊。

此外择友则慎之又慎。昌黎曰:“善不吾与,吾强与之附;不善不吾恶,吾强与之拒。”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32.凡是和人接触周旋,如果不能以诚相待,那就不能打动人家。但如果仅仅只有诚意,而没有面子上的客套来表现,那么诚意也无从表达。

这就是《礼记》里所说的“没有文饰行不通”。我生平不讲究文饰客套,到处行不通,近来大彻大悟,明白自己以前的过失。

凡与人晋接周旋,若无真意,则不足以感人。然徒有真意而无文饰以将之,则真意亦无所托之以出,《礼》所称“无文不行”也。余生平不讲文饰,到处行不动,近来大悟前非。

33.我们这些人在加强自我修养方面要强是可以的,但在与人争胜负时要强就不可以了。如果专门在与人相比之时争强好胜,到底能不能强,都尚未可知。

故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若专在胜人处求强,其能强到底与否,尚未可知。

34.至于“倔强”二字,却是必不可少的。功业文章,都须要有这两个字贯注其中,否则就会柔糜软弱不能成就一事。孟子所说的“至刚”,孔子所说的“贞固”,都从“倔强”二字做出。

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孟子所谓“至刚”,孔子所谓“贞固”,皆从“倔强”二字做出。

35.刚强坚毅与刚愎自用不一样。古语说:“战胜了自己才叫强。”说勉力自我克制,勉力于恕道,勉力于为善,都是战胜自己的意思。

比如,不习惯早起,就勉强于天没亮就起床;不习惯庄敬,就勉力于坐如尸、立如斋;不习惯劳苦,就勉力于与士卒同甘共苦,勉力于勤劳而不倦怠。这就是强。

不习惯有恒心,而勉力于始终如一,这就是毅。不这样做,却妄求凭虚骄之言行胜过别人,这只是刚愎罢了。二者相似,但其表现天差地别,不可以不细察,不可以不谨慎。

强毅与刚愎有别。古语云:“自胜之谓强。”曰强制,曰强恕,曰强为善,皆自胜之义也。

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

不惯有恒,而强之贞恒,即毅也。舍此而求以客气胜人,是刚愎而已矣。二者相似,而其流相去霄壤,不可不察,不可不谨。

36.大概世道的混乱,一定是先因为是非不明、黑白不分。诸位弟弟如果想一一强行区别,越求分明,越会混淆,一定会怄气到底。希望诸位弟弟学着和平,学着糊涂。

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白黑不分。诸弟必欲一一强为区别,则愈求分明,愈致混淆,必将呕气到底。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

37.器量是才能的根本,这真是有见识的话。

才根于器,良为知言。

38.富贵功名,都是人世间浮华虚荣,只有胸襟宽广才是真正受用不完的。

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39.君子大过人处,只在虚心而已。

40.古人说致人失败的凶德主要有两点:

一是傲慢,二是话多。

古来言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

41.不轻易抬高人,就是将来不轻易斥退人的根本;

不随便亲近人,就是将来不随便疏远人的根本。

不轻进人,即异日不轻退人之本;不妄亲人,即异日不妄疏人之本。

42.古人所说“今天的恩惠,就是日后的怨恨之门”,其中的道理很深。

古人言“今日之恩窦,即异日之怨门”,其理深矣。

43.管子说:“斗和斛太满了,就会有人去刮平;人太自满了,天就会来刮平。”

管子云:“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

44.天下的道理,太过圆满就会招致损失,位子太高容易招致败亡,太阳当顶便会西落,月亮圆了就会缺,这是绝对不会改变的道理。

盖天下之理,满则招损,亢则有悔,日中则昃,月盈则亏,至当不易之理也。

45.君子只知道悔而已。所谓悔,是要固守有缺陷而不敢十全十美。小人则时时刻刻求全。全既然获得了,而艰难与凶险也就随之而来。

众人经常处于缺的境地,而一个人独独常处于全的境地,天道能屈能伸的规律,哪能如此不公平呢?

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即得,而吝与凶随之矣。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46.心里暗暗存一个“悔”字,则没有什么事是不可以挽回的。

默存一“悔“字,无事不可挽回也。

47.考试场里,只有文章丑陋而侥幸得中的,绝没有文章好而被埋没的,这是绝对的道理。

盖场屋之中,只有文丑而侥幸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此一定之理也。

48.凡是危急的时候,只有自己靠得住,他人都不可靠。

凡危急之时,只有在己者靠得住,其在人者皆不可靠。

三、关于管理

49.宦海风波,极无常态。

得时则一岁九迁,失势则一落千丈。

50.古人谓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51.大概凡是做大官的人,处于安稳荣显的境地,也就时时都可能会招致危险、招致侮辱,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富贵常常带来危机”了。

大约凡作大官,处安荣之境,即时时有可危可辱之道,古人所谓“富贵常蹈危机”也。

52.名满天下,谤亦随之。

53.相互嫉妒倾轧,从古以来在一起做事的人,都在所难免。我们应当多反省自己而不必苛责别人。

媢嫉倾轧,从古以来共事者,皆所不免。吾辈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耳。

54.从前耿恭简公说“做官以耐烦为第一要紧事”。

昔耿恭简公谓“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55.吾近来在外,于“忍气”二字加倍用功。

56.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

57.然观古今来成大功、享全名者,非必才盖一世。

大抵能下人,斯能上人;能忍人,斯能胜人。

58.盛世创业之英雄,以襟怀豁达为第一义。

59.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病人往往在刚痊愈的时候最疏忽,不可以不谨慎。

山亏于一篑,病忽于新愈,不可不慎。

60.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61.我们现在办军务,是身处功利场中,应该时刻勤劳,要像农夫一样努力耕作,像商人一样追求利润,像船工撑船上滩一样卖力,早起工作,夜里思想,努力谋求成功。

但辛苦做事之外,心中却是需要有一段豁达冲融的气象的。两方面同时前进,那么,做事再辛苦勤劳,都能以恬淡的心情来处理,这样最有意味。

吾辈现办军务,系处功利场中,宜刻刻勤劳,如农之力穑,如贾之趋利,如篙工之上滩,早作夜思,以求有济。而治事之外,此中却须有一段豁达冲融气象。二者并进,则勤劳而以恬淡出之,最有意味。

62.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第一层功夫。

63.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

64.权力地位所在,一句话的评判,对于别人的声名荣辱可就是给予和剥夺啊。

权位所在,一言之是非,即他人之荣辱予夺系焉。

65.不能有官僚作风,做事要有条理。

无官气,有条理。

66.凡是说话不讲事理、不担责任的人,他的下属一定不服。所以《说文解字》分析“君”字、“后”字用“口”做部首,说明作上司的人,说出的命令,可以让大家服从。

凡说话不中事理、不担斤两者,其下必不服。故《说文》“君”字、“后”字从口,言在上位者,出口号令,足以服众也。

67.谴责惩罚有罪过或过错的人,也必须切合事理,才能够使人信服。

盖谴罚有罪,亦须切当事理,乃服人心。

68.凡是带兵的人,都不免有点儿中饱私囊。我不能禁止这种行为,只求我自己不随便拿,以身作则为属官做榜样,也算是报答皇上的恩情。

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橐。余不能禁人之不苟取,但求我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答圣主。

69.尤其要以习惯劳苦为办事的根本。引用一班能吃苦耐劳的正人君子,时间长了,自然会有大效应。

尤以习劳苦为办事之本。引用一班能耐劳苦之正人,日久自有大效。

70.然办一日事尽一日心,不敢片刻疏懈也。

71.选择将领,以打仗顽强为最重要,而说话要有条理,利心不能太重,这两项也很重要。

大约选将,以打仗坚忍为第一义,而说话宜有条理,利心不可太浓,两者亦第二义也。

72.但凡将才,都有四大品质:其一,知人善任;其二,善于观测敌情;其三,临阵不惧,有胆有识;其四,营务整齐。

我所见过的将领,大概具备第一、三、四种品质,至于善于观测敌情,则没有人能做到。古代善于观测敌情的,不但知道贼匪首领的性情、手段,还知道某贼与某贼不和,某贼与其首领不和。现在看不到这么好本事的人了。

凡将才有四大端:一曰知人善任,二曰善觇敌情,三曰临阵胆识,四曰营务整齐。吾所见诸将于三者略得梗概,至于善觇敌情,则绝无其人。古之觇敌者,不特知贼首之性情技俩,而并知某贼与某贼不和,某贼与伪主不协。今则不见此等好手矣。

73.治理军队的大道理,总是以能打仗为最要紧的。

治军之道,总以能战为第一义。

74.迪庵善于打仗,他得胜的秘诀在于“不轻进,不轻退”六个字。

迪庵善战,其得诀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

75.先做不能战胜的准备,然后寻找破绽,等待可以打败敌人的机会。

不要追求小战小胜,也不要追求迅速成功。这点极其重要,千万牢记!

先为不可胜,然后伺间抵隙,以待敌之可胜。无好小利,无求速效。至要至嘱!

76.凡军事,做一节,说一节。若预说几层,到后来往往不符。

77.越是想快,内心反而越发禁锢蔽塞。

愈欲速,则愈锢蔽矣。

78.好事多磨,自古而然。

79.军事纯看士气的盛衰,不完全取决于人力。

军事纯视气之盛衰,不尽关人力也。

80.只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即使轻轻下手,也可以办到。

但使探骊得珠,即轻轻着笔,亦可以办到矣。

四、关于齐家

81.巨室之败,非傲即惰,二者必居其一。

82.少睡觉,多做事,是一个人生气之所在。勤,是生动之气;俭,是收敛之气。有这两个字,家运绝对没有不兴旺的道理。

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83.“在兄弟面前,只需直截了当陈述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父子、祖孙之间,有些想法则不得不委婉曲折地表达。”这几句话有大道理。

我做事,常常自以为出自至诚之心,有天地作证,直来直去也没有什么妨碍。昨天接到四弟的信,读后才知道即使是家人天伦至亲之间,有些事也要委婉曲折地处理。我以前真是错了!真是错了!

“于兄弟则直达其隐,父子祖孙间不得不曲致其情。”此数语有大道理。余之行事,每自以为至诚可质天地,何妨直情径行。昨接四弟信,始知家人天亲之地,亦有时须委曲以行之者。吾过矣!吾过矣!

84.四弟的信写了三页,句句都很平实,责备我对人不够宽容,四弟说得很是切当。

四弟说我每个月写的家信,只是用空洞的言语责备弟弟们,却又不能有实实在在的好消息,让父母大人看见兄长写的信,怀疑弟弟们是举止粗俗庸碌无为之辈,使弟弟们无地自容。

四弟的这几句话,为兄我看了,有些惶恐惭愧,不觉汗颜。我去年和九弟闲谈,曾经说过:“为人子的,如果让父母看到我一个人好些,觉得其他兄弟都不如我,这便是不孝:如果让族人、乡党称赞我一个人好些,觉得其他兄弟都不如我,这便不悌。”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让父母心里对弟兄几个有好坏之分,让族人、乡党的舆论对弟兄几个有好坏之分,想必这人平日里便有讨好的念头,在暗地里用心机和诡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他的弟兄得坏名声。以后弟兄之间的嫌疑和摩擦,必定从这里滋生。

四弟之信三叶,语语平实,责我待人不恕,甚为切当。谓月月书信徒以空言责弟辈,却又不能实有好消息,令堂上阅兄之书,疑弟辈粗俗庸碌,使弟辈无地可容云云。

此数语,兄读之不觉汗下。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区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弟。”

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底意思,暗用机计,使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85.凡盛衰在气象:

气象盛,则虽饥亦乐;气象衰,则虽饱亦忧。

86.官宦之家,不要积累钱财,使子弟们自己觉悟没有什么可以依仗的,一天不勤快就会有遭受饥寒的忧患,子弟们才会渐渐变得勤快,知道自谋生路。

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矣。

87.儿子如果贤明,那么不靠做官攒的钱,也能自己弄到衣穿饭食;

儿子如果不才,那多积一文钱,他就将多造一分孽,到后来骄奢淫逸做尽坏事,必定会玷污家族的声誉。

所以立定此志,决不肯靠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给后人。

盖儿子若贤,则不靠宦囊,亦能自觅衣饭;儿子若不肖,则多积一钱,渠将多造一孽,后来淫佚作恶,必且大玷家声。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

88.总是要教子侄辈读书,凡事应当整顿,应该让他们勤奋谨慎,不要作出打哈欠、伸懒腰等懒散的样子。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儿侄辈总须教之读书,凡事当有收拾,宜令勤慎,无作欠伸懒散样子。至要至要!

89.诸位弟弟在家教育子侄辈,总须有“勤”、“敬”二字。

无论身处太平盛世还是乱世,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没有不兴盛的;反之,不勤不敬,则没有不落败的。这点极其重要!极其重要!我深深后悔往日不能实行这两个字。在此千叮咛、万嘱咐!

诸弟在家教子侄,总须有“勤”、“敬”二字。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者;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至切至切!余深悔往日未能实行此二字也。千万叮嘱!

90.作为一个人,只有“迁善改过”四个字可靠;作为一个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

这八个字,能做好一分,便有一分的福泽;做不好一分,便有一分的灾害。

凡人一身,只有“迁善改过”四字可靠;凡人一家,只有“修德读书”四字可靠。此八字者,能尽一分,必有一分之庆;不尽一分,必有一分之殃。

91.败家离不开一个“奢”字;做人失败离不开一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开一个“骄”字。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92.情意要深厚,花费要节约,这是居家居乡处理人情往来的诀窍。

情意宜厚,用度宜俭,此居家居乡之要诀也。

93.现在的人都把“学”字看错了。如果仔细读过《论语》“贤贤易色”一章书,就知道绝大的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之中。在“孝”“悌”两字上尽了一分力,便是一分学;尽了十分力,便是十分学。

现在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科名,对于孝悌、伦常这样的大道,反而似乎与读书毫不相干。殊不知书上所写的、写文章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是要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真的事事都能做到,那么就是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事事都不能做到,并且有亏于伦常纲纪这些大义,就算文章说得再好,也只能算是一个名教中的罪人。

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弟、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说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

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

五、关于人生

94.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95.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饱历事故,乌知局中之艰难哉!

96.《书》曰:“非知之难,行之维艰。”

97.往往积劳之人非即成名之人,成名之人非即享福之人。

98.圣贤之所以为圣贤,佛家之所以成佛,所争皆在大难磨折之日。

将此心放得宽,养得灵,有活泼泼之胸襟,有坦荡荡之意境,则身体虽有外感,必不至于内伤。

99.古语云:“心病还须自心医。”千万千万!

100.为兄我现在将“能有所创立和能够通达”作为人生根本,以“不怨天、不尤人”作为处事方针。

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

101.不怨不尤,但反身争个一壁静;

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

102.余阅历多年,见事之成功与否,人之得名与否,盖有命焉,不尽关人事也。

103.人生之事无论大小,做什么不是全凭运气呢……运气之说,贤者所不屑道,而鄙人则笃信不移。

然人生事无巨细,何一不由运气哉。

104.祸福由老天做主,善恶却是由我们自己做主。由老天做主的,我们无可奈何,只好听命。

由我们自己做主的,能尽一分力算一分,能支撑一天算一天。

祸福由天主之,善恶由人主之。由天主者,无可如何,只得听之。由人主者,尽得一分算一分,撑得一日算一日。

105.我们竭尽全力去做“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个字就够了。

“虚心、实力、勤苦、谨慎”八字,尽其在我者而已。

106.君子处于顺境的时候,战战兢兢,时时觉得老天爷对自己太过宽厚了,我应该拿自己有余的去补他人的不足。

君子处于逆境,也战战兢兢,时时觉得老天对我宽厚;并不是说真的有多宽厚,但比那些境况更不如的人,对我就还算宽厚了。

古人常说的境遇要跟不如自己的人比,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之处顺境,兢兢焉常觉天之过厚于我,我当以所余补人之不足。君子之处啬境,亦兢兢焉常觉天之厚于我;非果厚也,以为较之尤啬者,而我固已厚矣。古人所谓境地须看不如我者,此之谓也。

107.天地之间,只有谦虚谨慎才是载福之道。一骄傲,就会自满;一自满,就会倾覆。

凡是动口或者动笔,讨厌人家俗气,嫌弃人家粗鄙,议论人家短处,揭露人家隐私的,都是骄傲。且不说所指所议的未必恰当,就是一一恰当,也是天道所不许可的。

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无论所指未必果当,即使一一切当,已为天道所不许。

108.我每每见到朋友中牢骚太甚的人,后来必然命运坎坷。无缘无故地埋冤老天,老天肯定不会答应;没有来由地指责他人,他人则肯定不服。

吾尝见友朋中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

109.凡是遇到将要发牢骚的时候,就应自我反省:

我究竟有哪些不足,又凭什么积蓄了这么多不平之气?要积极地深刻反省,毫不犹豫地去掉牢骚不平之气。

凡遇牢骚欲发之时,则反躬自思:吾果有何不足而蓄此不平之气?猛然内省,决然去之。

110.一个人,如果真能自己立志,那圣贤豪杰之事,又有哪一样做不到呢?又何必要借助于人!

有道是“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想做孔、孟那样的圣贤,那就日夜勤勉,只学习孔、孟的榜样,又有谁能阻止我不让我成功呢?

如果自己不能立志,即便天天和尧、舜、禹、汤住在一起,也只能他是他、我是我啊,他们又与我有什么相干呢?

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111.我曾经说过:“天道忌讳工巧,天道忌讳过满,天道忌讳不专一。”

吾尝言:“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112.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113.精神越用就会越强,不可因为向来体弱而过于爱惜;

境遇越苦,人会越明智,不要因为偶遇逆境而突然沮丧。

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体素弱,过于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遽尔催沮。

114.身处困境百般忧虑,正是磨练英雄,锻炼和成就你的好机会。

李申夫曾经说我怄气从不说出口,只是一味忍耐,慢慢地想法让自己强大起来,于是引谚说我是:“好汉打脱牙,和血吞。”这两句话,是我生平咬牙立志的心法口诀。

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练英雄,玉汝于成。李申夫尝谓余怄气从不说出,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因引谚曰:“好汉打脱牙,和血吞。”此二语,是余生平咬牙立志之诀。

115.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

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

116.袁了凡所谓:“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117.境遇难得,光阴不再。

118.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

119.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120.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