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 年,当 Oskar Barnack 需要为第一台 Leica 相机配备镜头的时候,他选择了 50mm;当 Robert Capa 于 1944 年拍摄诺曼底登陆时的奥马哈海滩时,他使用的事 50mm 的镜头;当佳能在七十年代发售后来大火的 AE-1 的时候,他们选择将 50mm 作为搭配的套头一起出售;当我们现在在谈论第一支定焦镜头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向你推荐 50mm 的镜头。

为什么是 50mm?为什么 50mm 是标准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hoto by Annie Spratt on Unsplash

首先我们来聊聊什么是标准镜头。

何谓标准镜头?一般认为能够再现人眼在正常条件下看起来“自然的”视角的镜头就称为标准镜头,标准镜头是相对而言的,焦距更长镜头的视场中物体变大,称作远摄镜头;焦距更短的镜头的视场中物体变小,称作广角镜头。

对全画幅而言,图像对角线为 43.3mm,因此胶片时代很多相机所搭配的标准镜头都是 45mm 或者 50mm,而一般来说焦距范围在 40mm 到 58mm 之间的镜头都可以看做是标准镜头。当然也有一些经典镜头会完全贴近对角线的 43mm 制作标准镜头,像是著名的宾家三公主之一的 FA 43mm f/1.9。

也就是说,50mm 镜头只是在一个标准镜头区间内的焦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hoto by the blowup on Unsplash

有人说,50mm 和我们单眼所能看到的视角相似。人类的视觉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我们很难单纯直观的给出人眼相当于多少 mm 的镜头的结论。

当我们在讨论人眼相当于多少mm的镜头的时候,往往是放在 135 系统下去讨论的等效焦距。

我们首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视角范围,一个是透视感。

视角范围是我们一眼望去,通过视觉大脑反馈给我们的能够容纳的信息。

透视感是我们通过近大远小的习惯,对物距的判断。

用相机拍照的时候预判取景范围,28mm大概就是我站着不动,眼球也不转动,视角稍微窄一点点的感受;24mm大概就是我站着不动,眼球稍微转动一下,视角窄一点的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站在那里欣赏风景,视角甚至可以达到 14mm 甚至更广,这个主要是由于我们的大脑会不停的对周围的景物进行合成。

而透视感则是通过近大远小来判断距离的,这个是固定的。人眼的透视感基本跟等效 50-70mm接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Photo by Andrik Langfield on Unsplash

50mm 作为“标准”定焦的一个优点就在于,这是一个百搭的焦段,既可以拿出去拍摄街头摄影,也可以关起门来在家里拍摄人像,而且相对来说失真较小,只是没有专用焦端能够那么容易的展现出极致的效果,适合用作挂机头拍摄各种题材的作品。而各家厂商都有物美价廉的 50mm f/1.8 的标准镜头,但是要注意 50mm 镜头安装在 APS-C 机身上要记得转换焦距,就已经不再是标准镜头而变成中焦头了,这时再想要拍摄室内人像可能就会有些伸展不开了。想要在 APS-C 相机上拍出等效 50mm 的视角,就需要其他焦段的镜头了,像是富士的 35mm 镜头,等效 135 焦距就是 53mm,是一支类 50mm 的镜头。

对于刚买相机的新手,很多人都会推荐买一支标准镜头,主要是因为这支镜头出色的性价比,不管是小痰盂还是人类光学文明精华,都可以称得上是又好用又不贵,相对于套装镜头,标准镜头很容易做到大光圈,虽然不需要各家厂商秀拳头专用的 f/0.95,就算是一支 f/1.4 的镜头都还是可以承受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f/1.8 就足够了,这样在弱光拍摄的时候不需要刻意提高 ISO 来保持快门速度,即使微弱的光线也能够保证手持拍摄,也让我们的作品有更大的发挥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