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6日,为发挥警示作用,切实推动问题整改,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集中公开通报7个典型案例,涉及本轮本批督察的全部7个省份。

据早先报道,第三轮第二批7个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于2024年5月7日至9日陆续进驻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重庆、云南七省(市),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

自2015年7月建立实行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以来,有关环保督察的新闻不绝于耳,但不是其中人不知其中意。

犹记得,也是在2015年,只不过更早一些,是2月份,由前央视知名记者柴静自费拍摄的《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轰动一时,引得一众网民关注和热议,仿佛一夜之间将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媒体到普通公众,舆论声势浩大地直面和批判我国的环保问题,我们成了众矢之的,也成了整个地球环保问题的最大“元凶”。

而柴静也被捧上神坛,一度成为揭露我国环保问题的“勇士”,一度成为带动我国重视解决环保问题的“吹哨人”。

事实果真如此吗?时间是个好东西,有魔力,有时候一时看不出所以然的东西,时间一长就露出的马脚而暴露出全部真相。

随着声称“契约精神”的欧美发达国家在环保问题上说一套做一套的事实越来越多,证据越来越充分,被“裹挟”的网民不得不重新审视纪录片夹带的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偏见。

而在2020年,美国《纽约时报》又开始关心起中国人民吃肉的问题——“中国人每吃一块肉,亚马逊雨林就冒一股烟”。其时,仍有一众包括娱乐圈明星在内的拥趸者甚至信徒,为这样荒谬的言论摇旗呐喊。

他们似乎忘记了,2001年,小布什宣布退出《京都议定书》;2009年,美国气候变化法案被国会否决;2017年,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

在2020年以后,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到来,虽然新冠病毒席卷全球,那些曾经被一众“信徒”奉为“上国”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拯救经济,接二连三的““先承诺后毁约””:

早在2021年7月,德国政府就曾表示,出于气候保护目标的考虑决定提前弃煤,并计划最迟在2038年结束燃煤发电。但2022年6月,德国宣布重启封存的煤电站。2023年10月,德国取消2035年碳中和的目标。2024年1月,英国首相苏纳克表示,英国也将取消2035年碳排放目标。

除此以外,2023年8月24日,日本不顾国际道义和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以及包括中国在内太平洋国家的反对,将超标核废水径直排放入海。与此同时,有关于日本将花700亿日元处理核污水“负面信息”的消息不胫而走。不解决问题,反而去解决提出问题的声音,此做法可真“发达”啊!

2022年9月26日,在众目睽睽之下,在全世界都知道都谁干的情况下,“北溪”天然气管道被炸。爆炸所引起的温室气体泄漏,是我国节能减排一百年都挽救不回来的。

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的森林大火最少导致大气温度升高1.3°C。其中,澳大利亚的大火曾燃烧了半年,一次就烧掉了1/3个德国森林,而加拿大的山火又是红彤彤烧红了半个地球,而美国每年也会爆发大火。

相比之下,2022年8月9日以来,重庆市北碚、巴南、大足、长寿、江津等地先后发生多起森林火灾。截至26日8时30分,各处明火全部扑灭,无人员伤亡和重要设施损失。

其时,山上,救援人员昼夜鏖战;山下,众多市民加入志愿者行列;前后方众志成城,汇聚起磅礴又温暖的力量,组成与自然灾难战斗的“钢铁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以上种种,直接撕开读者、意林等杂志以及一众公知吹捧着的发达国家文明程度之高的假面具,可谓啪啪打脸。谁是“地球之癌”?”谁是“负责任的大国”?谁是披着文明的外衣?谁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一目了然。

天亮不是鸡叫醒的,中国的环保治理决策也不是某个人或某部纪录片而引起的。虽然后者有作用,但作用没有那么大。

事实也证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强大的纠错能力,只能强大的摆烂姿态。电影《2012》中,面对世界末日,美国人的思路是带着精英跑,而《流浪地球》中我们直接带着地球跑。

相比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打嘴炮、放空炮,虽然声势浩大,造出了如瑞典环保少女等环保明星,而且习惯于把环保营造出“高级感”,去满世界宣传甚至以高姿态施压以我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

比如在《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中,柴静就俨然化身他们的代言人:“中国是人口大国,这么一乘那个基数太大。”幸好有如丁仲礼院士一样的明眼人:“那我就要问你了,你就是说中国人是不是人?这就是一个根本的问题了,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中国人就应该少排,你这个是以国家为单位算的,还是以人为单位算的”。

而我们不仅坚定地把环保的大旗扛起来,而且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去贯彻落实环保发展的理念,去践行“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的科学论断,去兑现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

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招就是环保督察。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就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2015年12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河北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试点工作,至2018年12月完成第一轮督察并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2019年7月,第二轮督察启动,至2022年6月督察任务全面完成。2023年11月,第三轮督察启动,至2024年5月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

从效果上看,通过这把督察“利剑”不仅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推动一批影响重大、久拖不决的难题得到破解,也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守护祖国绿水青山。

如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力推动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等问题基本解决,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进行,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问责上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奔着问题去,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释放出敢于较真碰硬的信号。其中,仅第一轮督察在边督边改中问责1.8万人。以第一批8省区的情况为例,移交案件的问责情况显示,130名厅级领导干部被问责,其中有24名正厅级干部。

相比之下,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做的都是什么呢,已如上述。他们不仅没有解决自身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没有说对哪个污染企业哪个官员哪个政府进行问责,反而在我国不断为地球的可持续发展牺牲掉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去大肆破坏和挖环保的墙角——真气人!

话说回来,对大多数普通群众而言,环保督察是神秘的,光听说没见过;对从事工商业的企业家们来说,几家欢喜几家愁,此前从事高污染粗加工的经营大受影响,效益大不如前,有的甚至破产,而那些从事专业环保的企业如雨后春笋开立,且赚得盆满钵满;对那些地方政府及领导干部们,日子也不怎么好过,每每如临大敌,既要抓GDP又要抓生态环保,谈何容易?

但不论哪个群体,哪个利益相关人,我们都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也享受到了环保督察所带来的“福利”: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污染更少了……

然而,由于一贯地对政府及其从业者的偏见和刻板印象,相比国外尤其西方发达国家长于“环保”理念的宣传与“运作”,此等“伟绩”在舆论层面并未得到相应的褒奖和足够的关注。

或许,大家都习以为常,也认为是理所当然了。还真是,从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也好,不需要你知道,不渴望你记得,山知道,江河知道,绿水青山知道,子孙后代不会忘记。

小知识:中央环保督察是什么?

中央实行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是为了规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而设立专职督察机构,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有关中央企业等组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工作制度。

根据2019年6月印发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包括例行督察、专项督察和“回头看”等,实行五年工作规划。此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督察体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延伸和补充,形成督察合力。

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就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2015年12月,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河北省开展环境保护督察试点工作,至2018年12月完成第一轮督察并对20个省(区)开展“回头看”。2019年7月,第二轮督察启动,至2022年6月督察任务全面完成。2023年11月,第三轮督察启动,至2024年5月第三轮第二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

从规格上看,总书记“亲自审阅每一批督察工作安排、每一份督察报告、每一份整改方案、每一份整改落实情况”,督察组组长由转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或政协的原地方或中央机关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接受督察的地方或中央单位党政“一把手”都要出席动员会并作表态发言。

从动作上看,督察组完成进驻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题汇报、个别谈话、信访举报、调阅复制资料、走访问询、召开座谈会后,在此基础上进入下沉工作阶段,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督察结束后,形成督察报告,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后反馈,被督察对象制定督察整改方案在规定时限内报党中央、国务院,并按照有关要求对外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群众监督。

从效果上看,通过这把督察“利剑”不仅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推动一批影响重大、久拖不决的难题得到破解,也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守护祖国绿水青山。

如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有力推动下,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吉林长白山违建高尔夫球场及别墅等问题基本解决,一大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进行,取得阶段性成效。

从问责上看,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奔着问题去,着力啃“硬骨头”、消除“老大难”,释放出敢于较真碰硬的信号。第一轮督察在边督边改中问责1.8万人。以第一批8省区的情况为例,移交案件的问责情况显示,130名厅级领导干部被问责,其中有24名正厅级干部。

可以说,中央环保督察工作规格非常高,可以与中央巡视工作格调齐平。如果说后者是对地方和中央机关党组织的“全面体检”,那么前者可以看作是“专科检查”。

如此,就是把环保问题上升到讲政治的高度。在我们国家,凡是讲政治的问题或工作都是极其重要的,是很严肃的,是容不得半点马虎的。

这也就是在地方治理的工作中,把生态环保工作摆在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且实行生态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决不允许走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子”,也把领导干部为了追求短平快的GDP政绩而不顾长远利益的“歪心思”扼杀在萌芽阶段。

而且不会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虽然问题可能一开始发生在前任乃至前前任身上,只要一直持续到现在仍未整改到位,作为领导干部在其位就要谋其职,就得下大力气去整治,而且要整治到位,否则问责少不了,至于还妄想更进一步也就难了,事实上等于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