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场电影,叫《年少日记》,讲述的是一个精英家庭的养育悲剧。

暴戾严苛的父亲,软弱依附的母亲,一个因为成绩不佳受到虐待的哥哥最终自杀,而优秀的弟弟一生都在遭受心理的折磨。

典型的传统家庭模式,其实剧情比较老套,触动我的是,电影放映到最后,在黑暗里隐藏着的此起彼伏的哭泣声:

我旁边的女孩轻轻地说,跟我家好像。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条高赞电影评论。

“东亚小孩对死亡最顶级的幻想,应该就是想象让父母跪在尸体前哭天抢地的场景。

他们看到我的尸体会想什么?会不会懊悔,会不会愧疚,会不会后悔用那样的方式打压我,责骂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

不幸福的孩子,正在用惩罚自己的方式,报复父母。

甚至包括人到中年的我们,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惩罚自己,只为了让你痛苦”

前段时间《新生》爆火,井柏然饰演的高智商骗子费可,让人既爱又恨。

聪明的头脑,帅气的外秒,狠毒的手段,到底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变成这样?

结局费可的少年故事揭开,有人觉得不够爽文,有人觉得剧情牵强;

我却认为:费可的“黑化”是命中注定的。

他的变坏,是原生家庭悲剧的产物。

费可原名李泽瑞,在校就是天才学霸,在别人埋头准备高考的时候,他已经早早保研名校,帮助老师解题、接受电台采访,前途无量。

然而李泽瑞并不幸福:父亲出轨,母亲去世,后妈笑里藏刀,弟弟感情淡漠;

在家里,他睡着杂物间的小沙发;

“一家人”吃饭,却只有他的碗筷是一次性的。

种种待遇表明,他在这个家里是一个多余的人。

因为弟弟学习成绩差,后妈“求”李泽瑞帮忙替考,理由是两个人长得像,替考只是举手之劳。

这样一件随时能颠覆自己人生的事情,李泽瑞竟然应了下来。

在考场上,他回忆起了自己过去遭遇的种种不幸。

最让他难以释怀的是,母亲葬礼那天,他请父亲开车送自己和母亲的骨灰一程;

然而亲生父亲,竟然听新妻子的话,放任儿子一个人在大雨天走完陪伴母亲的最后一段路;

再联想到自己和弟弟在这个家里天壤之别的待遇,愤怒逐渐掌控了他。

他直接划掉文综试卷上的名字,这一门科目成绩作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查分那天,后妈和弟弟的脸色由狂喜转为彻底绝望。

当被弟弟愤怒的拳头打倒在地的时候,李泽瑞除了痛苦,感受到的,还有胜利者的快感。

不出意外,替考事件很快暴露,弟弟与大学无缘,而李泽瑞的代价更为惨重:

取消保送,禁考五年,前途尽毁。

此外,后妈的工作也丢了。

服刑期结束,父亲接李泽瑞回家,两个人的对话耐人寻味。

“你为什么要答应你阿姨,你不在乎自己的人生了吗?”父亲的声音有点颤抖。

“你出轨那一天,早就毁掉了我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泽瑞决绝地转身离去,留下痛苦的父亲,他也许需要用一生来忏悔。

明明可以拒绝,或者缺考,为什么要铤而走险,赌上一生做这件事?

孩子天然对父母有依赖和忠诚感,而受伤的孩子,无法直接攻击父母,只能通过伤害自己的方式,让父母“心痛”。

这是一种常见的“自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憎恨的背后,是深深的期待

当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为了买糖果,在商店门口不停哭闹,或者是躺在地上撒泼,直到自己嗓子哑掉。

我们很快就能意识到,孩子是用这种方式求得关注,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父母长时间的照料中,孩子天然地感受到自己对父母很“重要”。

所以当感受不到爱的时候,他们习惯用自己当做筹码,和父母做一场“赌博”

甚至不惜伤害自己,就像削骨还父的哪吒一样。

但是为什么成年后有判断能力的我们,偶尔也会掉入这个陷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些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博主分享失业生活的帖子。

大家纷纷出言献策、还互相加油打气。

一片祥和的评论区里,我发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评论。

“我前几天刚辞掉一份高薪工作,现在在出租屋里躺平摆烂。”

别人疑惑为什么。

她说这样家里人就不用烦她了。

自从毕业赚钱后,重男轻女的爸妈轮番打电话要钱。

随着得知她涨薪升职,这种索取变本加厉。

拒绝,对方就会用寻死觅活的方式,想尽办法骚扰她。

“直接断亲啊。”

“这么好的工作,别辞职。”

众人纷纷劝说,这位女孩却像已经“自暴自弃”,“我没了工作,没了钱,他们就没理由再找我要钱了。”

明明可以有其他方式来解决问题,她却选择了看似最“简单”的方式宣告放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毁背后,藏着我们不愿意承认的真相。

一方面,极度愤怒和委屈的另一面,其实是“爱”和“期待”。

“是不是我毁了,你们才能放过我。”

“如果我过得很不好,你们会不会有一丝后悔或者怜悯?”

自毁,是一种痛苦的反抗和试探。

另一方面,自毁也是一种消极的防御。

当我们感到沮丧,生活不顺,还未和原生家庭做情感分割的时候,总会充满恨和埋怨。

“如果不是你们,我不会变成这样。”

不幸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固然是巨大的,但是有时候我们也要警惕为了逃避自我负责,而产生的“受害者心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毁,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心理保护”。

因为我们无法轻易面对自己打造的“一手人生”,如果它失败了,则意味着我们的脆弱和无能为力。

如果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一点,真的会亲手毁掉本该幸福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理智中“分离”,才是最好的“报复”

陈奕迅有一句歌词:

“若无其事,原来是最狠的报复。”

其实,所有感情都是如此。

当我们无法放弃对伤害我们的父母的期待,就会一直被负能量纠缠,或者不自觉重复他们的命运,比如:

人到中年,还在挥霍自己的身体健康;

妄图拯救父母,被原生家庭牵动情绪;

不断爱上和父母相像的人……

反过来,当我们内在无法承受某种情绪(悲伤、愧疚、恐惧、委屈)时,就会不自觉找个人来责怪,而亲密伴侣和孩子就成了最佳投射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个无解的恶性循环,除非我们能意识到:

“自毁”不是对父母的反抗,而是对父母权威的归顺。

与父母分离,为自己负责,才是获得“新生”的唯一途径。

张德芬老师就曾描述,自己不是在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里长大的。

“家里常年都是低气压的饱和状态,父母动不动就吵架或是打骂孩子,爸爸不见踪影、妈妈离家出走;

两个人都喜怒无常,造成我神经紧张,现在仍然有点神经衰弱。”

即使现在父母年纪大了,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并没有改变。

德芬老师每次打电话回家都会消耗能量,承接很多负面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是如何走出来的呢?

不是对抗和批判,而是接纳放手

一方面,接纳和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加强自己的生命能力。

不断提醒自己分清楚“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

另一方面,和父母“离婚”。

面对疏离的亲子关系,比如父母暴力、冷漠,长大后子女也习惯用敌对的态度对待他们。

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自我成长,接纳内在受伤的孩子。

当我们以一个成年人和父母互动时,就不会有孩童心态,想要通过毁掉自己求得父母的“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种叫做牵缠关系。你会发现,有一类父母很喜欢用生病、哭泣、断绝关系等手段逼迫我们服软。

加上传统的孝顺观念,还有父母对我们实在的付出,会让我们时常被愧疚和内耗折磨。

这个时候就要和坚持和父母“离婚”,面对不合理的要求直接说“不”。

告诉他们:

“我们已经长大了,而他们也应该为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负责,不要把生活的重心和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

建立自己的心理边界,不再和他们纠缠。做到:

“不需要父母赞赏、不需要父母爱我,甚至不需要父母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苏珊·福沃德所言:

“当你把父母的感受当做你大部分人生决定的基础时,你正在放弃自己的自由选择权。

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远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将由他们驾驭。”

与父母进行精神上的分离,我们才可能掌握自己的人生,收获独立的喜悦。

如果你也在原生家庭里挣扎痛苦,推荐你来听听杨力虹老师的《3天家庭心理学体验营》,帮你正确看待你与父母的关系,厘清你的责任,助你活出自己的人生。

布鲁斯·D.佩里曾在《你经历了什么》里写道:

“一个人无法给予自己没有得到过的东西。

如果你从未被爱过,你就无法爱别人。

你爱别人的方式,源自你被爱的方式。”

还好,我们还可以学习爱自己,把失去的一切慢慢补回来。

一切都不晚。祝福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张德芬空间主笔团成员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kiwi

编辑丨李小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