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天,刘伯承和汪荣华回到延安学习,见到了寄养在延安保育院的长子刘太行。当时刘太行才4岁,保育院的所长丑子冈指着刘伯承夫妇对小太行说:“太行,你的亲爸爸亲妈妈来了,快叫爸爸妈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太行

小太行却因为认生张不了口,他问刘伯承:“我有朱爸爸和刘伯承爸爸,你是哪个爸爸?”

刘伯承笑着说:“我就是刘伯承啊!”

小太行说:“我不信,刘伯承爸爸每天都在前线指挥打仗,没有时间来看我。”

刘伯承解释说:“我刚从前线回来,专门来看你的。”

小太行半信半疑,继续问道:“那你从前线回来,有枪吗?”

“当然有了!”刘伯承从腰间把自己的配枪解了下来,掏出子弹,递给了小太行。

小太行拿到枪以后高兴极了,他问刘伯承:“这是勃朗宁手枪吗?”

刘伯承笑着说:“对,你说得对极了!那现在可以叫我爸爸了吧?”

小太行红着脸说:“你像是我爸爸。”

刘伯承哈哈大笑:“还只是像啊,不过总有一天,你会叫我爸爸的!”

刘太行为什么不认识生父刘伯承?他说的“朱爸爸”又是谁?这背后又是一段故事。

1939年3月,时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的刘伯承正在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夫人汪荣华在山西左权县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这是一个可爱的男孩。已经47岁的刘伯承老来得子,十分高兴,他给汪荣华写了一封信,信中给孩子取名为“太行”。这一是因为刘伯承的下一辈人是“太”字辈,二是对他战斗在太行山的纪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承和汪荣华

刘太行出世之后,汪荣华没有奶水,只好找了一位奶妈。奶妈是个19岁的年轻母亲,奶水很好。半岁以前的刘太行,长得又白又胖,人见人爱。大家凡是见了可爱的小太行,都忍不住要抱一抱,逗一逗。

但刘太行半岁时,奶妈的丈夫找来了,说家里母亲病故了。汪荣华信以为真,对奶妈说:“你快回家为母亲奔丧吧!”

奶妈出了村子以后,丈夫才对她说:“咱娘没事。但你给八路军喂孩子,日本人知道了,要杀咱们全家,只好骗你回去。”

就这样,半岁的太行断了奶,又找不到代乳品,饿成了皮包骨,还常生病,好像养不活了,谁看了都心疼。汪荣华只好给他吃一些诸如野菜糊糊之类不好吸收的东西,但小太行很顽强,硬是活了下来。

1940年10月, 徐向前从山东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预备会议,途经太行山,刘伯承就委托徐向前把刘太行带到延安,他说:“你把太行交给总司令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向前到延安后,把刘太行交给了康克清,经过康克清一年多的精心照顾,刘太行体质明显增强,康克清这才将他送到了延安保育院。由于刘太行是跟着朱德和康克清夫妇长大的,所以他叫朱德夫妇“朱爸爸”和“康妈妈”。

尽管刘伯承在1943年把刘太行接了回来,但此后的几年里,他一直四处征战,小太行也就只能跟着他颠沛流离。1946年,刘太行到了入学的年龄,有一天,刘伯承问一位同志:“听说你的小孩在地方念小学,那个学校怎么样?”

这个同志回答说:“那个学校设备很差,学生多得很,师资也一般,部队的孩子和当地老乡的孩子合不来。咱们是不是可以办个干部子弟学校?”

但刘伯承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认为如果部队办学校,确实会方便一些,但子弟学校容易发生一种偏向,容易在小孩子脑子里反映出部队的等级思想:这个是司令员的孩子,那个是某团长的孩子,产生不必要的对比,这对孩子的心灵是有害的。相反,在老百姓学校里读书,可以了解一些群众生活,可以和贫苦大众的孩子交朋友,对孩子将来有好处。最后他将刘太行送到了20公里外的一所普通学校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太行上学以后,平时就寄住在学校或老乡家里,只有星期六才回家一次。刘伯承总是对他说:“要知道,你爸爸、妈妈在小时候都是穷孩子,家里就是苞米、红苕,糠菜要当半年粮啊,读点书就更不容易啦!眼下正是艰苦的时候,我们要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刘太行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教诲,和老乡的孩子们朝夕相处,一起上课,吃的是杂粮,穿的是同样的粗布衣服。直到他离开这所学校时,老师和同学们都不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刘伯承的儿子。

解放以后,刘太行在北京101中学读了3年书,成绩不错,生活也适应。但因为刘伯承被任命为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他便把刘太行转学到南京,以便亲自监管。刘太行并不情愿离开北京,但父命难违,他只有服从。

刘太行到父亲身边生活后,每逢放假回家,他必须首先到父亲书房里去汇报:本学期学习情况如何,思想情况如何,师生关系怎样,参加社会活动怎样……刘伯承听得很仔细,还做了详细记录,最后他会指出太行的不足,并提出今后的期望。

时间久了以后,刘伯承经常感慨:“太行这孩子,让我给养夹生了!得好好调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承和家人合影

刘伯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刘太行小时候特别“不听话”, 总和父亲顶嘴。这一方面是他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最不怕考试,有“资本”和父亲顶嘴;另一方面是他从小不在父母身边,生长环境相对自由宽松,对父亲的严格管束不习惯。

而刘伯承认为刘太行是长子,对他的要求自然更严格一些,有时候刘太行不服管教,他也会忍不住动手,在几个孩子里,刘太行挨的打是最多的。汪荣华心疼刘太行,于是“指导”他说:“太行,你爸爸眉毛上的那根筋一暴起来,你就赶快闭嘴,这样就不会挨打了!”

有一次,刘伯承带着孩子们去中山陵游览。但到了以后,才得知当天陵园不对外开放。刘太行心想,只要父亲去和陵园的负责人打一声招呼,他们肯定能进去参观。刚好此时陵园的负责人也认出了刘伯承,他热情地邀请刘伯承和孩子们进去参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陵

但刘伯承却拒绝说:“我这个市长不能破坏这个规矩,应按规定办事,改日再来吧!”说完他便带着孩子们离开了。

在回去的路上,刘伯承见刘太行闷闷不乐,便主动开导他说:“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这一番话让刘太行很受震撼,此后他再也没有了想要“搞特殊化”的想法。

刘太行逐渐长大后,刘伯承向孩子们宣布了一条家规:

你们必须学好一门技术专长,老老实实地去吃技术饭,不要去钻营权术。搞政治的人是要有大才大德的,我看你们都不具备这样的德才。

刘太行也确实很争气,高中毕业以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哈军工,并且在班上担任了课代表,这让刘伯承感到十分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太行

1962年,刘伯承看到了教育部的一份通报,说是在一所高等学校进行调查,10名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有8名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是农民的儿子,一个是“右派”的子女,唯独没有干部子女。他于是马上给刘太行写信说:

可能这是不全面的调查,但是要警觉的,干部子女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扭转某些落后的干部子女的坏意识,才能继承发扬革命传统。

刘太行从哈军工毕业后,被分配到国防科工委的一个科研单位,这个单位在长辛店,距北京市区几十公里,但他谢拒了单位为他派的车,每个周末骑车回家。

此时刘太行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刘伯承又给孩子们定了一条家规:

结了婚的子女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我这里生活条件优裕,这是党和国家为照顾我而安排的。你们结了婚,再也不要住在这里。

1970年,31岁的刘太行终于结了婚,妻子叫肖玉兰,比他小7岁,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当时在中南海工作,曾担任过中央首长的保健护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太行和战友合影

尽管刘太行已经是晚婚了,但当时在住房紧张的北京城,他还是没有分到房子。他于是想到先把家中的储藏室腾出来暂时住着,毕竟家中的客厅和卧室是不能腾出来的,但住在又脏又暗的储藏室应该不成问题吧。

但刘太行还是不好意思直接对父亲说,便叫母亲去讲。没想到刘伯承听后坚决拒绝说:“咱们早就约定好了,孩子工作了,结婚一律在外面,不准在家。太行是老大,应该带这个头。”

最后刘太行理解了父亲的一片苦心,他主动做好了妻子的工作,在单位分给他的一间9平方米的房子里安了家,这个房子的条件很差,厨房和厕所都是公用的。

有一些长期跟随刘伯承的老同志有些看不过去,便在民主生活会上给他提意见说:“首长太不近人情了,子女结婚是大事,暂住一下家中储藏室都不让,太过分了吧!”

刘伯承却笑着给大家讲了清朝八旗子弟的故事,并说清朝的灭亡和这群败家子不无关系。最后刘伯承说:“我的住房是国家给我的,供我生活办公之用,孩子成人之后就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再住我的房子,就情理不通了,试问老百姓能行吗?什么叫特殊?这么办了就叫特殊,群众知道了,就不服你共产党的气,你说的话,鬼才会听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伯承夫妇和子女们

肖玉兰生了孩子后,她的母亲从湖南老家来照顾她。此时单位给他们调换了一个18平方米的套间,厨房和厕所依然公用,岳母经常抱怨城里的房子不如乡下宽敞。

当时肖玉兰在北京西郊的一所军队医院工作,每天上下班乘公共汽车就得花上3个小时,她感到非常不方便,便要求搬到医院去住,但医院的房子也很紧张,医院领导感到十分为难。

肖玉兰见自己提出的要求不管用,便想请婆婆汪荣华出面反映,但汪荣华听了以后,直接拒绝说:“这种事我不能管!”

肖玉兰只得再去找领导,最后医院体谅她的难处,借给她一间15平方米的住房,并安排她的母亲住在集体宿舍里。就这样,一家人一住就是六七年,直到1984年才分到一套房子。

正是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刘太行终于成长成才。他一直在军事科研的第一线工作,靠着自己一步步的努力,最后当上了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被授予少将军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太行

刘太行对自己的儿子要求也很严,他让儿子上普通的幼儿园和学校,但对他的学业要求很高,抓得很严。孩子长大后考上了重点大学,并因成绩优异留学海外。

如今刘太行已经退休了,但刘伯承的精神、作风依然时刻激励着他,他常说:“我的父亲大半辈子为了党的事业驰骋疆场,无私无畏。他给了我宝贵的生命,他留给我的思想财富更是无价之宝,让我终生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