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分享

从古至今,对书的赞美从来都是不吝其词的。 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古人有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 我也是爱读书的。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隋唐演义》,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读的,被里面的故事深深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陆续读了不少的书。

遵义市司法局基层科科长曾东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书的时光给了我无限的快乐,赋予我智慧和力量。但是,我读书最大的感悟是:书来源于生活,是人类生活的智慧和文明结晶。

这样的感悟或许比较平淡,却是我真的悟,触及灵魂的那种悟。

这个开悟其实来得比较晚。因为最初的读书很单纯,满足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甚至会因为崇拜而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书中的英雄人物,很少思考词语的精彩运用等写作方面的东西。直到有一天——应该是在读初中三年级时,看到鲁迅先生关于《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描写雪景的评价:“《水浒传》里的一句‘那雪正下得紧’,就是接近现代的大众语的说法,比‘大雪纷飞’多两个字,但那‘神韵’却好得远了。”。

《水浒传》我读了三遍,确实很多惊艳,但是从来没有注意过这个“紧”字,更不会被惊艳。因为,我家乡话里,“紧”本来就是形容雨雪下得比较大的常用词,时常挂在嘴边的:“(雨)下紧了!下紧了!赶紧收衣裳!”“哎哟!(那雨)下得可紧了!啥都看不见了!”……。

当时,鲁迅先生对“紧”字运用的高度评价一下子就让我陷入了思考:为什么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简单的词,会在一篇名著中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

我反复回顾读过的那些名著,甚至一些课文,发现这种现象其实比比皆是:“风不来,树不动。船不揺,水不浑。”(《水浒传》)这是地方俗语;“吃饭防噎,走路防跌”(《水浒传》)这是长辈经常唠叨在嘴边的;“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西游记》)都是地方俗语;“家里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朱自清《背影》)“光景”形容家庭经济状况是冀鲁一带的方言……

再细思,不说理工类、技能类、哲学类、历史类是人类智慧结晶的记载,那些文学类的书籍,其故事、其人物、其词句又有哪一样不是人类社会的缩影和人们生活的投影?奸诈曹操、义勇关羽、深谋孙权,甚至从谨小懦弱到血勇反抗性格演变的林冲,人们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型。

“悟”了就“用”。那时,主要用在写作文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我在一篇作文中使用了“大(dá)大(da)”一词(家乡对父亲的口头称呼),被语文老师否定,还在课堂上作了反面典型,说平时虽然这样喊,文章里却不能这样写。我很不服气,课堂上不敢反驳,课后找个时间与老师理论,最终说服了老师,很是沾沾自喜了一段时间。

回顾历史,凡是充满艺术感染力、社会影响力、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真实反映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我们读书应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不论是求知、探索、好奇,还是寻找情感共鸣,陶冶情操,都应该直面自己的生活、工作需要,遵从自己的内心,去深入地思考、实践、总结,从书里面找到需求、找到答案,不断改造自己的思想,改进自己的世界。

书是人类生活的文明结晶。读书让人们在书中找到智慧、找到答案、找到指引的明灯。人们在读书,也在把生活中的智慧不断添加到书中,推进文明的进步。

一点朴素的读书感悟分享给爱读、爱写的朋友们,希望有所共鸣。

来源:市局基层科
终审:李克炯
复审:黄 艳

初审:陈 睿

编辑:罗紫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