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精神疾病,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将精神疾病患者与疯癫、呆傻、暴力、失控、难相处……等不正常人联系起来。对精神科医生来说,他们不仅收治的是一些让人闻之“生畏”的精神失常患者,也是一些遭受着心理歧视和可怜的人群。在医院里,有一群医者不分昼夜与他们朝夕相处,用精湛的医术、温暖的关怀、耐心的劝慰为这些患者送去光明,使他们重归家庭、重归社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事迹。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卫生重症男病区邱松伟就是这样一位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心”出发,治愈心理“感冒”

“我由衷地感谢邱医生,教会我如何面对困难和焦虑,让我能够重返校园奋斗高考,也让我见识到了心理学的神奇之处……”这是一名高三学子在微信中对邱松伟说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最初的怀疑,到配合治疗,到信任,再到治愈,邱松伟用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有温度”的医疗服务,收获了患者发自内心的感谢,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

“也感谢患者的信任,其实精神疾病患者自身也是非常痛苦的,而且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患者经过专业治疗大多能够回归正常生活!”邱松伟说。

1995年7月,邱松伟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精神卫生专业毕业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工作至今。近30年来,他默默地工作在精神卫生一线,在为患者提供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回归正常生活。无数的感谢信、短信、微信致谢,背后是医患之间的感人故事,更是无数患者对邱松伟的真实评价。

北方某知名高校学生谢某因“失眠、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莫名担心、停不住的思绪万千,伴阵发性的发热发冷”等症状,辗转市内多家医院就医,治疗效果甚微。最后,在熟人的介绍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

“吃了很多种药,症状都没有得到缓解,严重的时候甚至产生了消极想法。” 谢某的母亲对邱松伟苦诉道。母亲是位离异的老师,刚刚五十多岁的年龄,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脸色还有点发黑,在谈及孩子的病情时是焦急和无助的表情,想来也让人心疼。

邱松伟一边听着患者母亲的诉说,一边用温和的态度耐心开导,确认病情后,为其制定了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之后,他经常在休息时间接听患者的咨询电话,为其答疑解惑并进行心理干预。

经过三个月的精准药物调整和心理治疗后,谢某的病情明显缓解,她的母亲还专程来表达感激之情,对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表示感谢。

类似谢某的精神病患者,邱松伟见过很多。曾经有一个患者因为颈椎动脉狭窄在某医院做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做完一侧手术,要做另一侧的时候,因为情绪紧张、睡眠不好和麻醉反应开始出现胡言乱语,行为张狂,紧张害怕,妄听妄视,精神和情绪的变化使患者已经不能接受下一次手术了。

院方怀疑患者又得上了自身免疫性脑炎,反复做各项检查和进行各种治疗,共花费大约18万元,仍不见好转。后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找到了邱大夫,在认真分析患者的病历后,考虑患者可能是重度焦虑伴麻醉后遗效应,极度的焦虑反应以及饮食睡眠的紊乱导致患者处于轻度的谵妄状态,谵妄的出现又掩盖了原有症状,因此患者表面看来就是言语和行为的极度紊乱,意识还不太清楚,像极了脑炎。此时最重要的是让患者安静下来,睡上一觉,同时加强监护和营养支持。于是邱大夫就为患者肌注了强安定制剂haldol,患者一夜沉睡,次日醒后意识清晰了,言行合理了,然后予以药物和心理治疗,患者恢复如初,一周后出院,花费三千块钱左右,患者女儿惊讶不已,口中不由的说“这个八院太神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邱松伟看来,所谓的精神心理患者,只是心理“感冒”了。作为医生,要有仁心,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帮助他们,根据病情制定最合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作为家属,要“多理解、多支持、多鼓励、少批评”,积极协助医生和患者,助其早日康复。

不管是在儿童青少年科,还是从事精神卫生重症,邱松伟每天工作在临床一线,在做好坐诊、沟通、查房等日常临床医疗工作的同时,解决参与疑难病例、急危重症病例的讨论,除了药物治疗患者之外,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对家属进行相对个体化的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专业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在工作中展现出卓越的实力,受到业界和患者认可,良好的口碑吸引了来自全省各地的患者前来求医。他们慕名而来,满意而归,称赞这位“有温度、有技术、有仁心”的医生。

点亮“心”灯,“有温度”的“护心人”

2022年夏天,一个瘦弱的男孩住进了病房。这个瘦弱的男孩家境艰难,妈妈打工养家,爸爸也是一位精神病患者长期住院,孩子奶奶送来时一脸的无奈。

住进病房后,这个男孩不吃、不喝,还要面临高温的考验。虽然只有十几岁,他发起狂来也无法控制,邱松伟每天都按时给他输液打针,等孩子逐渐清醒些的时候,就去和他聊天,问他喜欢说什么、吃什么。并自费给男孩买了一大包他喜欢吃的干脆面和苏打饼干,看着他当着自己的面将一包干脆面吃下去了一半,他们的谈话也投机起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接下来的治疗非常顺利,孩子再也没有出现反常情况,随着进食增加,用药物也开始加量。一个多月后,患者的奶奶来到医院接走了患者,并对邱松伟表达了深深的感激……

“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我愿做一个心理健康的宣传者、践行者、推广者……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积极宣传精神心理健康知识,用仁心仁术去帮助患者康复,推动精神心理健康工作向前迈进,做一个‘有温度’的医生。” 邱松伟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怎么才能“有温度”? 邱松伟认为是用心和患者沟通,和患者共情,注重细节;与患者“零”距离接触,只要患者有需要,随时能联系到他,做他们坚实的“后盾”;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病情治疗上不能对患者“千篇一律”或“一视同仁”。

把私人微信发给患者,凌晨赶往医院为患者治疗,尝试患者所服用的药物……邱松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有温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随着国家严重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的展开,医院每年都有大量的下乡任务,邱松伟主动请缨,奔波在下乡巡回医疗和健康帮扶第一线,每次下乡巡回诊疗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看几个患者,他常常忙得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有时白天黑夜连轴转,但从不叫苦喊累。

为完成精神病患者的排查、诊断、指导、康复、帮扶工作。而每次下乡,邱松伟总要带一些家里闲置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分发给那些贫困的患者。有一次在下乡是时遇到一位60多岁的精神病患者,家徒四壁,衣服破烂,一日三餐都是靠好心的邻里送饭,邱松伟掏出身上仅有的320元钱留给患者。事后他同这位患者建立了帮扶关系,经常送医送药、送衣送物,给予生活上的帮助。

做“爱”的“使者” 在“精神荒漠”里“耕耘”

精神疾病,有史以来一直被医学界视为一大摧残人性、危害社会的顽疾,而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邱松伟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工作后,目睹了一个又一个不能自控、冲动兴奋、胡言乱语的患者,望着那一双双欲哭无泪,欲罢不能,充满期待的眼神,他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从心中升腾而起。从此,他怀着一腔热血,将全部身心投入到了精神医学的临床工作当中。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一头牵着患者的喜怒哀乐,一头连着患者亲人的深深企盼,肩头的责任重于泰山,而没有过硬的医疗技术很难胜任。邱松伟在医学院学的是精神科,为了尽快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过硬的精神疾病诊治本领,他虚心向院内外专家学习,在北京安定医院进修半年,学习重型精神病和精神科急诊的同时,他还利用参加培训、会议的机会和外出学习、交流的方式开始了精神病学的探求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梅花香自苦寒来。经过艰苦的深钻细研和博采众长,邱松伟术有专攻,学有专长,逐渐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专家。

在临床实践,邱松伟深深地体会到,对精神病人的治疗,尤其是青少年的治疗,不仅需要生物学的治疗手段,更需要心理治疗技术来抚慰他们的心灵。因而他系统学习了心理学、人文科学、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摸索出一套有自己特色、与本地文化紧密衔接的心理治疗方法,根据病人的家庭背景,文化、习俗的不同以及病情的差异,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对病人施以个性化的治疗和关爱,在临床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到男女重症病区工作后,邱松伟对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没有家人陪护的患者,邱松伟总会亲手给他们喂水喂饭;对一些长期住院的患者,他总会陪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遇到一些兴奋冲动的患者,针对他们不同的病因或给予耐心劝慰,解除其恐惧;或予以鼓励和关爱,使他们很快能稳定情绪,适应环境并配合治疗。

结合临床实践,邱松伟针对女性精神疾病研究方面发表了论文《抗精神病药物对激素的影响》和《抑郁症与性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的相关性分析》,呼吁社会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关注,并结合患者的血脂血糖等代谢问题研究,发表了《抗精神病药物与血脂、血糖代谢、肥胖的相关性研究》;针对重症男性精神病患者的疾病他又转向了患者冲动行为的控制,研究药物和物理治理疗对患者冲动行为的的研究,以及使用使齐拉西酮针剂对激越患者的临床实验和对患者长期维持治疗的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一个专科都有一部分患者不是那么容易处理,或者是因为疾病时间长了,或者是因为躯体疾病多了,或者是因为症状不典型,在精神科也可能是因为专业的特殊性,对很多患者的症状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是临床上总是有那么些“疑难杂症”。扎实的基础和临床的浸淫是解决疑难杂症的根本保障,邱医师经常说最好的老师就是书本和病人,多读书掌握理论知识和多看病人理解临床症状以及症状背后的底色是一个临床医师必须经历的过程,博览群书和多看临床病例是医生解决疑难杂症的关键,至于用药的恰当和其他的手段都属于术的层面,虽然重要,但是基本的技更为重要。是的,邱医师将临床解决问题分为了技和术两个层面,医生只要掌握的技,正确的术就顺理成章了。

在为精神病患者治疗过程中,邱松伟总是站在患者的角度,从不考虑个人得失,为每一位患者、特别是贫困患者,想方设法节省医疗费用,尽量选择价廉有效的药物,选择性地做一些必要检查,让患者花少量的钱就能治病,医身更医“心”邱松伟也因此成为了家属和患者心目中的“爱心大夫”。(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