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大乡村,“农村别墅”常常陷入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许多居民往往仿照邻里的建筑样式,缺乏创新与变化,主要满足基础的居住功能。

然而,在陕西,有一位名叫王怡琼的女博士,以非凡的创意和实践,彻底改造了她在农村的老家旧居。

王博士的居所别具一格,不仅环保理念贯穿其中,更实现了全年电费零支出,彰显了电力自由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令人瞩目的是,这座自给自足的居所并非小巧玲珑,而是占地超过1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达到270平方米的大型住宅。

其电力消耗不言而喻,但正因如此,该建筑荣获了国际建筑A+奖项的认可。

值得一提的是,王博士仅以40万的成本完成了这一杰出作品,充分展现了经济实惠与高效能的完美结合。

那么,王博士是如何实现这一创举的呢?这座住宅又蕴藏着哪些令人惊叹的奥秘?

这座住宅的诞生,源于一份深情的礼物。

2021年,35岁的王怡琼博士回到陕西渭南市的老家,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一个特殊的研究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毕业生和现任讲师,王怡琼与她的同门师兄共同承担了一项名为“乡村民居绿色改造”的研究项目。

而她的老家旧宅,恰好成为这一研究的理想实践场所。这座旧宅曾由她的父亲建造,让她的奶奶安享晚年。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旧宅逐渐荒废,采光、通风及各种生活设施均显不足。

借此机会,王怡琼决定对旧宅进行彻底翻新,既满足父亲的退休生活需求,又符合绿色环保的理念。

在规划过程中,王怡琼与她的团队紧密结合老宅的实际情况,将各种创新想法融入其中。

从项目立项之初,他们就明确了“绿色改造”的目标,将节能环保的理念贯穿于整个方案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遇到了预算问题。初步方案的成本高达100万,远超出了王怡琼的预期。

为了降低成本,她不得不调整方案,采用更经济的材料和设施进行替代,最终将成本控制在40万以内。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施工,原本破旧的宅院焕然一新,成为了一栋集时尚与乡村韵味于一身的“豪宅”。

这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70平方米住宅,无疑成为了王怡琼送给父亲的最佳退休礼物。

房子在保留关中民居基本格局的同时,无论是外观还是内部设施,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吸引了众多专业人士前来参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改造后的住宅荣获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A+国际建筑大奖。那么,这座房子究竟有何魅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来,王怡琼博士在改造过程中运用了一系列“黑科技”。

针对老宅进深长、采光差的问题,她首先改造了屋顶,引入了关中传统的闷顶设计,并加盖了二层,增加了南向的C型腔体作为阳光间。

这样不仅解决了漏水问题,还大大提高了室内的采光面积,使整个房子变得温暖而明亮。

在阳光间里,王怡琼巧妙地布置了手工装饰画,这些画的背面使用了“相变蓄热材料”。

这种材料能够在室温高于17度时吸热,低于17度时放热,相当于一个不用电的空调,为室内提供了舒适的温度。

此外,建筑的外墙采用了保温材料,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流失。外窗则使用了Low-E中空玻璃,有效防止了暖气的外泄。

更令人惊叹的是,屋顶上铺设了光伏太阳能板,每天能够发电18度。这些电力不仅满足了房子的日常用电需求,还可以卖给国家电网,实现了电力的自给自足。

在节省成本方面,王怡琼也展现了极高的智慧。她主要选用了价格实惠的红砖和玻璃作为建筑材料,以砖混结构为主要支撑体系,只在承重部分使用混凝土。

较为昂贵的钢结构也仅在少数关键部位使用,从而大大降低了建筑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室内装修时,王怡琼更是别出心裁地用砖砌制了各种“家具”,并淘来了各种二手货进行再利用。

这种巧妙的构思和精打细算的做法,使得整个装修过程既环保又经济。

如今,这座充满科技感的房子已经成为了当地居民聚会的场所。大家纷纷效仿这种节能房的设计理念和建造方式。

那么,这种节能房是否值得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呢?

实际上,节能房的概念并非新生事物。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建筑保温材料和技术。

而德国法兰克福提出的“被动房”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居住理念。

这种建筑通过合理的能源管理和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大大降低了生活中的能源消耗,对环保事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怡琼的“节能房”正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实践成果。目前,我国已经在多个城市和乡村进行了此类建筑的试点建设。

尽管在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成本较高的问题,但王怡琼的实验无疑为节能房的推广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从长期来看,节能房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显而易见的。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农村地区以相同的成本建造具有节能效果的住房将成为可能。

这不仅能够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质,还能为环保事业作出积极贡献。王怡琼博士的杰出实践和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