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8公里公开水域游泳、180公里自行车骑行、42.195公里的跑步,这就是铁人三项(IRONMAN),被称作“226或大铁”的比赛。6月2日,IRONMAN德国汉堡铁人三项欧锦赛中,苗浩以7小时58分04秒的成绩,夺得全程226公里比赛季军,成为首位打开8小时大关的亚洲人。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位铁人三项职业运动员,苗浩开启中国人在226公里铁人三项上的新篇章。

苗浩的荣耀里有妻子小美的支持和付出。从最初的铁三记者到铁三运动员家属再到“中国铁人”,小美在鼓励、支持苗浩的同时,也在继续着自己的挑战之旅。

今年3月,她“二刷”东京马拉松,顶到冲线,最后900米速度提升到428,成绩定格在3小时15分,PB了8秒。

转战氛围拉满的波士顿马拉松,小美按计划跑有氧。但波士顿的天气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赛前做足抗寒比赛的准备,结果比赛日那天热到中暑,最后她以3小时30分完赛。

小美的年度计划里,下半年还有一场芝加哥马拉松。芝加哥比赛还远,她们一家三口会在这周出发澳大利亚的凯恩斯,因为周末有一场70.3的铁人比赛在等着她。这次,苗浩和面包给她做后援团。

以下是小美的讲述:

北京的冬天真冷,尤其是腊月。那天我和浩哥领了房本,从房管所出来,西北风呼一下就拍脸上了,浩哥说这日子口儿吃个烤肉暖和暖和,也庆祝一下。

吃烤肉的时候,浩哥欲言又止的,“小美,想跟你商量个事,我不想要工作了,我还想当运动员,我觉得自己还能练。”我一点儿也不意外,浩哥这几个月在大队机关上班,如坐针毡,上班时就计划着下班要练点儿什么,一到下班时间,不是冲进游泳馆就是开始跑大院,所以我完全没犹豫就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时20岁的苗浩在河南睢县的比赛

其实那时我并不确信,苗浩做一名职业铁三运动员能达到什么样的成就。毕竟中国铁三在亚洲都不是拔尖儿的,在世界就更无立足之地可言。但我足够了解浩哥,他是个极少对我提需求的人,家里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我在“掌舵”,所以我知道这话是他鼓足多大勇气说的。我一直认为,这种将决定一个人人生走向的事情,即便是两口子,也不能替对方做决定,所以那个时刻我只会说“好。”

没过几天,浩哥拿回来了张签字单给我,我问他这是什么?他说:“大队说如果不要工作,要家属签字同意,不然怕之后反悔。“的确,那年全部队只有2个运动员转业没要分配的工作,一个苗浩,一个是仁川冬奥会速度滑冰冠军张虹。

那个冬天,我刚怀面包3个月,我们刚贷款200万买了房,浩哥就这么断了经济来源。原来的家底儿都给了房子首付,房贷本是想靠两个人的工资来还,说没压力是骗人的,但论抗压能力,我是排得上号儿的。

2019年初,浩哥开始了一个人的训练,并报名了4月的IRONMAN70.3柳州站比赛。原先在队里时,从一日三餐到训练保障都有人负责,还有能傍在一起练的队友。出去骑车有队车保障,泳池有游泳教练掐表,操场跑圈轮流带节奏,但现在浩哥只有我这一位后勤人员了。

我还记得当时浩哥在备战柳州进行连课训练的时候,冬天冷,没法出门儿骑车,只能是在家里骑骑行台。可我家住22楼,如果在家里骑完台子再坐电梯下来跑步,训练效果达不到。我俩就在楼下宠物店接了根儿电源线,把骑行台架在楼下,浩哥骑完直接去跑步,我看车。那会儿正好赶上我门小区楼体外围施工,真的每天都是在工地训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备战柳州时,苗浩在“工地”训练

柳州比赛那天,天好像要漏了,瓢泼大雨,我带的所有衣服都穿上了,还是透心凉,最后是裹着酒店浴袍看的比赛。好巧不巧,在苗浩冲线的时候,下了大半天的雨停了。随着浩哥冲线跪地后的一声呐喊,他成为IRONMAN70.3上首位突破4小时的中国人,这个成绩直到现在也无来者,除了被苗浩自己破掉了1次纪录。

我已经不记得浩哥从哪里接过来一束花,走到场边抱着我,把花给了我,我挺着大肚子,在终点哭成傻子。现在想想,面包从那时就陪我们走南闯北,风里来雨里去。其实,在我刚怀面包7周时,我就挺着孕肚去东莞的铁三赛现场了。到怀面包34周时,我又去了上海崇明的比赛。好巧不巧,这三场都是雨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IRONMAN70.3柳州终点

柳州这场比赛是苗浩成为职业运动员后的第一场比赛,可谓开门红。那天之后我说,未来10年如果有人能改变中国铁人三项的历史,这个人会是苗浩。说这话的我,完全不是站在他妻子的角度,而是来自一个铁三专项记者的直觉。国内专业队优秀的铁三选手不少,但对铁三发自内心热爱,愿意在退役后依旧从事项目的凤毛麟角,而在苗浩身上,我看到了热爱、坚持,以及野心。

接下来的北京金海湖、十三陵,天津团泊湖,浩哥开启连战连捷的开挂模式,冠军无一旁落,直到战无可战的那一天......2019年10月IRONMAN70.3上海崇明,迄今为止苗浩比的最后一场IRONMAN70.3,也是IRONMAN赛事在国内的绝唱。

那时面包刚满2个月,我拿着吸奶器,拖着冻奶冰箱就跟着浩哥去赛场了。赛前一晚,为了保证浩哥能睡个好觉,我把有床的那间让给他,自己在沙发上凑合了一宿,好怕起来吸奶的时候,吸奶器发出的“嘟嘟嘟”的声音会吵到他。

第二天比赛浩哥开始骑车时,我赶紧跑到没人的地方,边track成绩边吸奶,出门儿3天,冻了一大冰箱奶回家。

有次和我闺蜜聊天,她们说:“要是我老公让我睡沙发,我能让他睡大街。我说:“关键这是我主动要求睡的沙发。”

我是个急脾气,而且是个非常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浩哥恰好和我互补,所以家里的大事儿小事儿,从买哪套房子到今天中午吃什么,都是我说了算。但,在赛前,所有都是以苗浩为中心。对待备赛时与赛场上的苗浩,我有百分百的包容与耐心,就是:对对对,苗浩都对,以浩哥比出理想成绩为家庭唯一目标。

等赛季结束,咱再说赛季结束的。可这赛季怎么结束得这么突然。

IRONMAN70.3上海崇明站颁奖的时候,浩哥如期拿到冠军,但对Kona世锦赛资格“Say No”了,因为我们原本想等次年柳州比赛时进PRO组拿资格,去国际赛场大展拳脚。毕竟那时还不知道来年会没有柳州站比赛,不知道上海之后,一场比赛都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9年IRONMAN70.3上海崇明站颁奖

从2019年冬天到2020年盛夏,一场比赛没有,骑车和跑步还能练,但游泳馆不开门真是要了命了。即便是每天在家里拉弹力绳,保持游泳所需要的上肢力量,可水感这东西不下水不行呀。很多之前一起比赛的朋友都停训了,没有比赛,训练也失去了动力。但浩哥不是,“训练是我的工作,我要随时做好上场的准备。”浩哥说。

你们在护城河里游过泳么?裹着浴巾、脚踩拖鞋、手拎水桶,这个是标配。护城河的水并没有多干净,尤其是浩哥游公开水域比较多,后背本就有毛囊炎,游了几次护城河后背发炎更严重了,肿了一个又一个大包,特别痒,动不动就挠破了。即便每次游完都上药,也不见好转,我看了特别心疼,浩哥为了安慰我总打趣说:“我这是练公开水域呢,正常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二环护城河里的公开水域训练

念着念着,9月北京平谷金海湖来了场标铁,浩哥时隔11个月终于重返赛场。一手拉着我,一手抱着面包,全场第一个冲线。说高兴吧,也高兴,拿了冠军怎么能不高兴呢。说无奈吧,也无奈,这比赛就跟闹饥荒的时候家里吃饭似的,有上顿没下顿,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是什么时候。

国内零星会冒出来几场标铁,但自打转为职业运动员,苗浩已经从标铁距离转向中长距离和长距离了,所以标铁本就不是他的主攻方向。原计划2020年的IRONMAN Kona世锦赛会成为浩哥的大铁首秀,但计划只是计划。

2021年国内开放了两场地方大铁赛事的报名,作为没有选择的选择,浩哥先报名了时间更早的玉门,练着练着取消了。在得知赛事取消时,浩哥刚冒着大雨跑完一堂半马强度,没绷住,失声痛哭。一天训练都没间断过,全力以赴的备战,但连上赛场的机会都没有。

好,重头再来,再报一场。

唯一的选择,是2020年10月的连云港。赛前一晚的运动员技术会上,赛事总监突然宣布比赛取消——距离原定比赛的开赛时间不到12个小时。浩哥平静地把已经贴好的比赛号码撕掉,把装好的自行车拆掉,重新放回到车箱里,连夜开车去上海,找朋友钓鱼了。钓鱼和看书是苗浩的两大爱好,尤其是在心静不下来的时候。

浩哥说:“对不能改变的事情接受它,如果不满意,就去做能改变它未来的事。”

2020年年底,我们一家去了海南,走在海岸线上的时候,陪面包跑向大海的时候,浩哥笑得特别开心。在我看来,那种开心是每到要过年时,必须要开心的开心。我不是个会安慰人的人,因为我觉得那些安抚情绪的话特鸡肋,对事态结果没任何改变。我更愿意去聊解决方案,比如光想就觉得不可思议的出国参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年底在海南

“不能再等了。”我们一致认为。苗浩是1988年的,2022年他34岁。长距离铁三运动员的黄金年龄超不过38岁,当然也有42岁依旧横扫赛场的克雷格。

从2019年10月最后一场IRONMAN70.3上海崇明起,苗浩荒废了两年。真的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我们开始看国外的IRONMAN赛事。那段时间,只有西班牙签证能申请,所以西班牙马洛卡的比赛成了唯一选择。

“你买过8万块一张的单程机票么?”当拜天拜地拿到签证后,我们开始看机票,从国内出去的航班还算好买,但回国的机票一票难求。西班牙回国的航线全线熔断,只能曲线救国改成从德国回国。两周一班,一张机票8万,够还小半年房贷的了。浩哥说了:“小美是我最大的赞助商。”这句话在那个时间段,真的太保守了,我是他唯一的赞助商。8万的机票,刷卡。

搞定了签证与机票,临走前1周小区被封了,除了浩哥自己和自行车之外,所有装备包括护照都在家里,当时高德地图上的我们小区写着“只进不出”四个大字时,绝望感蔓延。是“大白”帮我到封控的家里把护照取出来的。

直到现在我还记得把护照给到浩哥手里的时候,他眼泪刷就下来了。他害怕,害怕又一次比赛机会落空。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这句话不是空话。

如果不是这两年不间断的训练,浩哥不可能在首场大铁比赛就sub830,成为中国第一个突破9小时甚至8小时30分的运动员,并拿到迟了2年的Kona世锦赛资格。有朋友在赛后给我发微信说:“我知道苗浩会比很好,但没想到会比这么好。”但我知道他会,这口气他已经憋了2年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苗浩在法兰克福机场准备回国

那段时间回国太难了。按法兰克福机场要求提前24小时到机场,接受3次抗原检测,直到最后的登机口“审判”,载誉但难归来是真实写照。

好像经过了马洛卡的胜利后,浩哥时来运转了。

Kona世锦赛上,浩哥在自行车结束时落后第一名13分钟,位居年龄组第7,在最后42公里的跑步赛段绝地反击,最后2公里时追上了身前最后一个对手,上演极限操作,将冠军收入囊中。

就这样,浩哥抱着全场最大的碗回来了。Kona前5名现场颁奖,奖杯大小取决于名次,冠军最大,第五名最小。就这样,浩哥得知了一个新知识,Kona的冠军自动拥有第二年世锦赛的名额,不要再通过分站赛拿资格。

“赢得感觉太爽了。”的确,快三年了,没这么痛快过。

竞技体育是残酷的,也不存在常胜将军,如人生有起有浮,比赛也有输有赢。2022年的Kona世锦赛有多爽,2023年的尼斯世锦赛就有多沮丧。

依旧是亚洲冠军,也拿到全年龄组季军,30-34岁年龄组亚军,这样的成绩放到哪儿都亮眼。但我、苗浩和教练的“臭皮匠”小分队知道,这场比赛苗浩比砸了。赛后浩哥抱着我痛哭。

不是发挥不好,而是准备不足,从赛前装备的选择,到状态的调整,按浩哥的话:“骑车下来后我就爆掉了。”一共4圈的跑步折返,我看到浩哥8次,每次他从我身边过时我都会给他报时,跟他说一些教练嘱咐的话,在他跑最后一圈,也是我最后一次见他时,我喊的原话是:“浩哥,最后一圈了,一定要顶住,就剩10K了。”

我当时觉得自己这话说得特有力,可直到2个月后在我上海马拉松准备冲PB时,才发现这话有多残忍。我之前的全马PB是3小时15分,上马虽然只准备了1个月,但依旧想试试打开315,尤其还有浩哥给我当“私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上海马拉松

经过龙腾大桥和后面一堆小桥的“蹂躏”后,在跑过32K公里牌时,我脑子里突然想起尼斯时对浩哥说的那句话:“就剩10K了。”我的天,这话足以列入“年度残忍语录大全”了。世界上真没有感同身受,一定得是深受了后,才能感同。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我能在大多数时候想苗浩所想,虽然他是竞技体育,我是全民健身,但我们都比铁人三项。

最近一周,很多人知道了苗浩,浩哥汉堡冲线的视频在各社交媒体的播放量有大几百万了。在去年IRONMAN汉堡浩哥8小时19刷新亚洲纪录后,“臭皮匠”小分队就知道浩哥能破8,但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

所以时隔1年,浩哥又杀回汉堡了。

相对熟悉的比赛路线,可以和Kona世锦赛媲美的强劲对手,无论如何也要被我空投到赛场的教练,以及战斗力满血的苗浩。我依旧承担着苗浩的“赞助商”、“管家”角色。但即便这些都全了,我们也没有做好这场就一定破8的准备,因为破8真的太极限了。

每次浩哥大赛前,我都会失眠,这次也不例外。赛前一周我基本是凌晨4、5点就醒了,每天手表的睡眠评分都不及格,心理素质倒数第一。比赛那天,我一直坐在电脑前看直播,手机边刷成绩边和教练电话。讲真,我对IRONMAN tracker这个成绩追踪软件又爱又恨,它能让我在每个计时点知道浩哥到哪里了。但它有个成绩预估功能,比如会预计浩哥5分钟后过140.9K计时点,虽然我知道这只是根据前面配速进行预估,在实际比赛会有偏差,但每次当IRONMAN tracker显示浩哥该过计时点却没过的时候,我坐立不安。

这次浩哥比赛,国内很多朋友都在追成绩,我看到了群里大家讨论等着看浩哥破8,直接开腾讯会议进直播聊的时候,我正在家里踱步。直到浩哥跑步过半后,我和教练才将破8提为本场比赛的第一目标,并在最后13K时由教练在现场喊给浩哥,“我们今天把8打开。”

我track到浩哥冲线了,可教练怎么迟迟没给我发冲线视频呀?“你看了别哭。”我先看到教练发了这句话,之后就是一段54秒的视频。这段视频前18秒只有终点拱门,第19秒起浩哥爬进了画面,一路爬过终点,直到视频结束都没站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IRONMAN汉堡苗浩爬过终点

我哇哇哭,之后给教练打电话问情况。在浩哥赛后社交媒体发布的视频里,我看到过这样一条留言,大意是:小美看到这个画面得多心疼呀。是呀,我真的心疼。尤其是对我这个泪点低、心理素质还差的人来讲,我连哭好多天了。赛前,因为紧张我天天哭,赛后,从看到视频到苗浩回国看到他的膝盖,我又嗷嗷哭,眼睛都哭肿了。我是有颗大心脏,除了面对浩哥比赛这件事。

最近轲影像发布了去年IRONMAN尼斯世锦赛拍摄的中国铁人的纪录片,里面收录了我不少镜头,画面上写着“中国铁人”。我好喜欢这个title。我是苗浩的妻子,但我不是站在他背后的人,而是站在他身边的人,我对苗浩这百分百的支持不完全因为他是我先生,更因为他是能书写中国铁三历史的苗浩。我相信,没有我就没有今天的苗浩,我也相信,没有苗浩也没有今天的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和浩哥一起进行游泳训练

我看到有些人说我伟大,我完全不觉得。我做得一切都是我真心想做的,认真训练,是我想做的;支持苗浩,是我想做的;从做铁三记者到做铁三赛事,还是我想做的,我是个99%的时候都只做我想做的事儿的人,那1%的妥协留给了我家面包。

我自己2015年参加了第一场铁三比赛,到现在参加了国内外大大小小的铁三比赛有三四十场。我和浩哥是一个教练,我每天的训练也是教练给布置的课表,基本上是一天两练。我是个早睡早起的人,所以晚上不会安排训练,一般早上和中午各练一堂课。下周我就要去比IRONMAN70.3凯恩斯了,浩哥带着面包陪我去。

这两天,我看到朋友圈里的一段话:我还清晰记得12年前和这个小伙子一起吃饭时的场景,全程就只喝了一瓶自己带的纯净水,一脸羞涩(据说也是他和小美第一次坐一个桌子),也没说几句话,实在是没有想到今天能创造如此伟大而注定载入史册的成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去年备战IRONMAN70.3切尔维亚时的训练

时间过得真快,今年是我和苗浩在一起的第10年,认识的第12年。如果你问我家里有个铁三亚洲纪录保持者是什么感觉?生怕浩哥和我抢骑行台、生怕两个人训练撞上了没人能带面包、选比赛要错开不然谁也顾不上谁......

同频同步同路,但不裹挟前行,因为我们本就是一路人,哪怕各走各的也是同路人。

本条内容创作团队

作者:邢小美

编辑:默默

特约编辑:呱呱

设计:viuviu

图片:受访者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