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下大军,在南海撒下一张大网,等着美军的大鱼自投罗网。

西北工业大学披露最新仿生潜航器试验画面,并称该系列潜航器已经在南海展开实地部署,用以监测海洋环境数据。

与此同时,项目负责人还表示他们将继续研发更大、更重的潜航器,以期在未来满足军用需求。这标志着中国正在推进建设一支仿生潜航器舰队,而对于美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可以忽视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已经在南海水底撒下了一张大网,等着美军大鱼自投罗网】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的一段有关西北工业大学的新闻在外界引发热议。因为在这段报道中,西北工业大学再度曝光了一型全新的、外形类似蝠鲼的仿生潜航器。该型潜航器现已被部署在了南海海域执行海洋环境监测任务,为我国收集整理南海海域珊瑚礁生态发展的工作作出贡献。

当然,仅仅是一个仿生潜航器的话还不足以吸引外界的关注。毕竟这种类型的潜航器虽然外形奇特,公开场合也很少见。但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它也算不上是什么稀奇玩意。美国、英国等海洋科研领域强国都有类似的设备与研发计划,甚至从研发历史角度上来说,中国反而是该领域的后来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的蝠鲼型仿生潜航器】

也因此,外界惊讶的并不是国产仿生潜航器的性能,而是我们在这一领域中取得的进步。根据该型潜航器项目的负责人透露,从2006年至今,他们团队已经研发了足足6种型号的仿生无人潜航器,排水量从10公斤到720公斤不等。

此外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积累,项目团队的研发效率也是日益增长。以至于在新一代潜航器开始投入使用后,项目团队就已经开始排水量在800公斤级的更大尺寸潜航器的研发工作,两个项目之间鲜有空窗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北工业大学设计制造的仿生潜航器】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项目团队计划,他们还将在未来进一步研发排水量超过1000公斤的潜航器。这种级别的潜航器将拥有更远的航程与更大的载荷能力,极大地提高潜航器的泛用性。使其既可以执行科研任务,也可以在搭载各种探测或武装载荷后化身为军用潜航器。而外界会对中国仿生潜航器报以异乎寻常的关注,原因也就在于此。

因为相比于传统的无人潜航器,仿生潜航器拥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那就是这种潜航器并没有采用绝大多数潜航器或船只使用的螺旋桨推进,而是采用了与仿造的鱼类相似的推进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产鲨鱼型仿生潜航器】

以此次曝光的蝠鲼仿生潜航器为例,蝠鲼在水下主要依赖身体两侧的三角形胸鳍向后推动水流来前进的,而蝠鲼仿生潜航器也是如此。这意味着在声纹信号上,仿生潜航器除了会伴随有内部机械结构的活动噪声外,其游动声音与真实的蝠鲼不会有太多差异。

加上机械噪声本身也不比海洋背景音大多少,一系列因素使得声呐设备很难通过声纹信号判断目标到底是鱼还是仿生潜航器,极大地提高了仿生潜航器在水下航行时的隐蔽性,并让仿生潜航器对潜艇类目标的探测效率远超潜艇与传统无人潜航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无人潜航器与潜艇外形一致】

而且不要忘了,未来的大型潜航器是可以携带武装的。虽然受制于潜航器体积,这些武器的威力很难与正规的反潜鱼雷相媲美。

但得益于水的不可压缩性这一物理特性,哪怕只有几公斤的装药,也足以对一艘数千吨排水量的潜艇造成不可忽视的损伤。配合其高水下隐蔽性性能,仿生潜航器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化身“水下隐身机”,对传统潜艇构成巨大威胁。

不过话又说回来,仿生潜航器也不是什么缺点都没有,那就是在采用了类似鱼类的仿生推进模式后,潜航器的航速也不会比鱼快多少。这使得潜航器很难追击一艘正在活动的潜艇,想要对其构成威胁只能依赖常态化的水下巡航与情报支持的伏击作战。

毋庸置疑,想要让仿生潜航器在未来的水下作战中发挥出作用,就必须要拥有生产、维护数以百计乃至千计潜航器的能力与体系。这也是为什么美英等国在仿生潜航器领域起步早,却反到在最近几年被中国反超的原因。他们不是没有技术,而是没有支撑这一技术大规模应用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测试仿生潜航器原型机】

同理,外界担忧的也不仅仅是中国在仿生潜航器领域中的技术进步,还有中国能够将这一技术变为现实的强大工业体系。

毕竟中国在无人设备领域中的进步全世界都有目共睹,我们不仅有各种类型的无人机、无人车,甚至就连珠海航展都已经开始卖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无人盾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果能继续在无人潜航器领域中取得成就,那么在面对可能爆发的未来战争中,中国就将在海陆空全方位都储备足够的无人武器装备技术。

届时,就算这些国产无人装备在技术尖端性上与美国仍有差距,但我们也可以在实用性能上弥补这一差距,使其可以成为让战局对我方更为有利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