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好,我是那个工作了八年想辞职的责编,我又来了。

做書的老师想让我写一篇关于校对软件“黑马”的文章,其实我不太清楚这个话题该怎么深入挖掘。

但为了稿费,我还是动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你竟然连黑马都不知道”

八年前,我来到出版社的第一天,还没来得及坐到工位上,主编就扔给我几百页沉重的word打印稿。

“会用修改符号吧?红笔改了就行。”

“XX,先借她一根红笔。”她又对一位始终没从电脑屏幕上挪开眼的同事说。

中午,该同事大发慈悲地叫我这个新人一起去吃饭。

她飞快地吃完了,环抱双臂、面无表情地看着我。

“看什么稿子呢?”

我说主编给了我一桌子纸稿。

“怎么不在电子稿上先跑完黑马?你这样效率太低了,去要个电子稿。”

“你之前那个责编就被开了,出不来活儿。”她刷着手机,漫不经心地补充道。

我吓得大脑一片空白,饭也吃不下了。

回到工位,我才反应过来,在公司的通讯软件上小心翼翼地问她:

“X姐,请问什么叫过黑马?”

我在浏览器上搜索着“黑马”二字,出现了“某电影成为暑期档票房黑马”“上海菜肉馄饨成为馄饨赛道的黑马”等诸多新闻,和稿子压根不沾边。我只好等待着同事的解释。

过了半小时,她回复了我。

“哈哈哈哈,你竟然连黑马都不知道。”

这是她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

该同事现在已成了我的领导,至少有五六年没用过黑马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责编的小帮手?

那天晚些时候,我终于弄懂了什么叫黑马。

黑马是一款(理想情况下)可以帮助编辑扫除文字硬伤的软件,(在领导的幻想中)可以解决错字问题、保证稿件基本质量。

在电脑里安装黑马,打开文稿,点击“开始校对”,它就会快速扫描整个文件,将错词以红色(“确定有错”)和粉色(“疑似有错”)标出,并给出修改建议。

第一次看着文字在眼前刷刷地划过,被标出颜色,我大为震撼:

竟然还有这么厉害的功能!这还要我们责编干吗?

有了黑马,怎么可能还有稿子过不了质检呢?怎么可能书里还有错别字呢?

我的岗位似乎已经深深陷入了生存危机。

但很快,我就发现是自己多虑了。

因为黑马就是个智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地狱笑话生成器

黑马内部有一个语料库,会以此为依据判断错词,这个语料库需要人工更新和维护。

比如错别字、标点符号,比如意识形态方面的敏感问题,要人工提供标准。

然而现实是,语料库往往十分陈旧,八百年没有更新过。

黑马的知识贫乏得可怜,至于技术方面,说它“机械落后”都是恭维。对的地方往错了改,错的地方又看不出来,编辑每次过黑马,都会制造出一批地狱笑话。

比如——

在达坂城里,人人都是丰臣秀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加拿大也有个新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南落实了村干部管理制度:

黑马的音乐素养不一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自带催婚功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怕你不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疯子、呆子、傻子,黑马都不让你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看来,黑马心智单纯、读书不多,看到一个疑似脏字就害怕得不行,一定是只没去过的草原的乖乖小马。

不不,这么说太客气了。黑马只是个单纯的智障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蹲在冰箱旁边过黑马

其实能看到这些黑马弱智笑话,我应该感到荣幸才对。因为我记得在疫情之前的某几年中,不是每个编辑的电脑上都装有黑马,想跑黑马还得四处求人。

有一段时间,除了寥寥几位编辑外,整个楼层只有一台电脑能过黑马,它坐落在打印室中,桌子极矮,没配凳子,旁边是一个装剩饭的小冰箱。

新同事入职时,我热情地把她们带到打印室里,对她们介绍:

“用U盘把你的稿子拷到这台电脑上,就能蹲在这儿过黑马了!”

新同事们一来到出版社,就懂得了什么叫黑马,我比领导当年尽责多了。我高兴地想。

后来我发现,她们每次都会把稿子发给我。

“求帮我过一下黑马,辛苦啦!”

别的出版社好像也有类似的情况,某位同行告诉我,他们社只有一个U盘里装着黑马,想校对稿子的时候得排长队,陷入激烈的竞争之中。

我用冰箱旁边的电脑帮她过了个黑马,她激动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这稿子你没过黑马吧?”

质检老师常常指着稿子里的某个错字,带着抑制不住的得意笑容,对我说:

“你回去再过一遍黑马吧!”

或者在发来质检报告时,不带感情地吩咐:

“建议责编以后送质检前先过一遍黑马。”

“好的,没问题,我们一定再过一遍~”我立刻发去一朵小红花,心里却默默地想:您太久没碰过黑马了,不知道很多错误是马蹄把稿子跺烂了都检查不出来的。

同样的建议也会从领导(也就是八年前教给我“黑马”一词的同事)嘴里说出。

某次她翻着下厂的清样,突然看到了一个错字。是我用红笔写下的“突兀”被改字的小朋友错打成了“实兀”。

我无话可说,唯有不停地给她发去一些磕头的表情。

“你该吸取教训,以后下厂前再过一遍黑马。”

在领导们的心中,黑马似乎是希腊神话中珀伽索斯一般的天马,能挥动双翼扫清一切错字。

我小声告诉领导,这个错误黑马查不出来。

“怎么可能?除非世界上另有个词叫‘实兀’。”领导完全不信。

我打开黑马给领导演示了一遍,黑马对于“实兀”一词,给出的修改建议是:“无建议。”

“太落后了!”领导大喊,“下次你多过几遍黑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6

“编辑自己为什么看不出来?”

我把黑马检查不出错字的笑话发到网上,有人问我:“可是‘实兀’这么明显的错词,编辑自己还看不出来吗?难道一定要依靠校对软件?”

说得很对,如果我不是编辑,我也会这么想。

但现实情况时,四五百页的稿子往往只给你一两周的时间通读送质检。在这短短的几天里你要核红三审稿,要通读、退改、核红、清样。必须用最快的速度努力消除一切硬伤。

甚至更糟的是,很多稿子的翻译不说人话,审校时不得不帮译者“重写一遍”。整本书每页都是改花的,核红核到眼瞎,领导还会突然出现在你身后:“不是昨天就该送质检了吗?”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编辑不该好好看稿,要把一切错字甩锅给黑马。

只是在每天都需要审校海量稿子的情况下,黑马本应为编辑多把一道关,为稿子的质量多添一重保障。

但它常常没有做到。

今年是2024年,许多出版社已经用chatGPT办公了。编辑和译者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也成了热议的话题。

而黑马还是连一个被断开在两行的四字成语都识别不出来,这很难想象。我相信它很快就会迎来更新升级。

但是在这一天到来之前,还是更努力、更仔细地看稿子吧,毕竟身为责任编辑,书里的每一个错误你都责无旁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