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1950年,毛岸英在入朝抗击美军前,满脸认真地问毛主席

毛主席犹豫了一下,没有回答,而是许诺道:

“等你回来,我给你一个答复。”

可惜,毛岸英永远也听不到父亲的答复了,他和无数志愿军战士们,一同葬身在鸭绿江边。

多年后,毛主席看着周总理亲自为毛岸英写的碑文,脸色数度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良久,毛主席轻声说道:

“这个碑文很好,就是少了三个字。”

周总理问清少了哪三个字后,连忙说道:“我这就要人重新刻一个碑!”

没料想,毛主席却摇了摇头,要求不要在碑文上搞特殊,这样就好。

那么,毛主席究竟是如何看待自己的长子毛岸英?毛岸英的碑文又少了哪三个字?

毛主席的长子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长子,红色后代中的第一人,可他却从未享受过这个“第一人”的名头带来的实质上的好处。

相反,毛岸英幼年时期过得命途多舛,数次险死还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毛岸英从1922年出生,他的人生就和艰难困苦挂钩。

不到五岁,他便跟着父母在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奔波,等到大革命失败,又不得不与父亲分开,和母亲及两个弟弟逃亡到长沙乡下。

毛岸英没有享受到丝毫父爱,反而八岁被人抓到牢里。

母亲杨开慧遭毒打,让年幼的他哭红双眼,对着母亲喊道:

“妈妈,现在他们打你,将来我长大了要狠狠地打他们!”

他从监狱中被保释出来,母亲的生命却永远留在那里,之后,他上了2年幼儿园,又因顾顺章事件,被迫转移给其他人收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艰难的时刻,收留者自己家也吃不饱饭,毛岸英遭到收留者的妻子的打骂,被迫流落街头,靠着捡破烂卖报纸和推人力车生存。

可毛岸英没有被生活打倒,反而在见惯了人间疾苦后,坚定了想要解放底层百姓的决心。

1941年,在上海经过五年的流浪生活后,他终于得到党组织的帮助下,有机会前往苏联学习。

毛岸英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学习异常刻苦,政治素养也极高。

按理说,他作为一名中国人,特别是作为毛主席的长子,在政治上是有优待的,被排除在苏联与德国的战争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毛岸英主动申请加入苏德战争,他多次给斯大林写请战书。

可斯大林没有回信,他只好借助一位苏联的将军帮助进入军官学校学习,后来又在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

1944年,毛岸英参加了苏联的大反攻,担任坦克连指挥员一职。

他带着一个坦克连先后在千里扬戈、东欧、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的前线作战,圆满完成任务。

为了表彰毛岸英的功绩,也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儿子,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赠送了他一支手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时的毛岸英只有22岁,已经是一个精通多国语言,擅长战斗指挥,党性深厚的共产党人,但他心中依旧有着沉重压力,这股压力来自父亲。

虽然毛岸英和毛主席见面的次数很少,但父亲在他心中有着极重的分量。

他一直将不给父亲丢脸放在心上,甚至在日记里反复问自己。

“我做毛泽东的儿子合格吗?”

在从苏联回来之前,毛岸英与毛主席的交流很少,只有寥寥几封书信。

毛岸英的心中一直忐忑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毛主席的要求,这种担忧延续到他回国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的严格要求

毛岸英在苏联学习时,毛主席给他写过几封信。

这些信中大多是对毛岸英的期许,询问他学习的状况,希望他保持进步的态度。

只是在信尾偶尔提到的“莫斯科天气冷,要多添衣”表达了毛主席对儿子的关心。

1946年1月,毛岸英在苏联磨砺九年后,终于得以回到祖国,回到毛主席身边。

这次阔别十九年的父子相逢,让毛主席分外高兴,哪怕当时他正患植物神经失调症,也没有掩饰自己的高兴,亲自前往机场接人。

双方激动的心情,却在见面那一刻被隐藏起来,父子相对无言,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望着毛主席的模样有些愣神,一句“父亲”半天也没有叫出口,反倒是眼圈先红了。

回国后,毛主席对毛岸英有着严格的要求。

毛岸英是延安不可多得的人才,会四国语言,会跳交际舞,为人处世开朗又不拘小节,可以说相当“洋气”。

毛主席给儿子的第一个要求,那就是不能搞特殊,必须要和其他人一样。

因此,哪怕父子刚刚见面,毛岸英也只和毛主席一起吃了几顿饭,便被要求到食堂吃大灶。

毛岸英并无怨言,反而明白父亲的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如毛主席对他说的:

“延安虽然土,但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有‘真人’,所以不要显摆自己。”

毛岸英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改变自己的口音,脱下苏军制服和马靴,换上朴素的军装,向延安当地人靠拢。

接着,毛主席又给他提出第二个要求:读大学——去读“中国的劳动大学”。

毛岸英明白父亲的想法,是希望他能够向农民学习,在基层去磨砺自己的意志力和技能。

这也说明,父亲是对他有期待的,毛岸英当即高兴回应道:

“我去!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几天后,毛岸英就换上了打满补丁的灰棉袄,背着铺盖和干粮前往农村,和百姓一同劳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不仅专挑脏活累活干,还学会了犁地和种芋,休息的时候带着乡亲们读书看报,夜里教小孩子识字。

几个月后毛岸英返回,毛主席看着晒得黝黑但更加神经的毛岸英,压抑不住对长子的满意,调侃道:

“好啊!白胖子成黑胖子喽!”

毛岸英听到这句话,脸上也露出笑容,这是他第一次当面听见父亲认可自己的努力。

1947年至1949年,毛岸英又下到基层,从事土改方面的工作,对毛主席说的“群众路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有了自己的认知。

“没群众监督,没民主,干部必然变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欣慰于岸英拥有的政治觉悟,写信勉励他再接再厉。

“一个人无论学什么或者做什么,只要有热情,有恒心,不要那种无着落的与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个人主义的虚荣心,总是会有进步的。”

毛岸英将父亲送给他的这句“大道理”深深刻在脑海。

或许其他人看到这句话,会觉得有些空洞,但毛岸英认为这是父亲对他的叮咛和嘱咐,藏着父亲对自己深深的爱。

毛岸英将这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让他在任何时刻,都坚守了党的原则。

如1949年,他的舅父杨开智亲自给他写信,希望“能在长沙有一个厅长”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回信,痛批其特权思想。

“我非常替他惭愧……望他慢慢觉悟,否则很难在新中国工作下去,翻身是广大群众的翻身,而不是几个特殊人物的翻身!”

而他写给保姆孙嫂的信,则体现了他对普通百姓的友好。

“组织上照顾你,是因为二十几年前在敌人威赫面前,在敌人监狱挨打挨骂却坚定不屈的应有代价,你是人人尊敬的孙嫂。你女儿进保育院一事,组织应代你办,不需自己出钱……”

当然,毛岸英也没忘了提醒孙嫂不忘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孙嫂你要好好工作,不要觉得解放后有‘后台’就不好好工作,这是不对的,我们是劳动人民,应当以此为荣!”

从毛岸英对待亲人舅父和保姆孙嫂的态度不难发现,他并非刻板地遵循着原则,同样是讲人情的,不过这种人情是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

因此,当1950年,中国面临美帝国主义的战争威迫时,毛岸英作为“第一个志愿军”站了出来。

第一个志愿兵:毛岸英的家国情怀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时,当时的毛岸英在北京机器总厂工作。

当他听到中共想要组建志愿军出兵朝鲜抗击美军时,立刻向毛主席和党中央递交自己报名的通知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可让中央的工作人员吓了一跳,连忙通知毛主席。

“岸英在单位里的任务很重要啊,不好离开,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

毛主席沉默了一会儿。其实他作为父亲,对毛岸英的安危也有担忧。

但更多的,是对儿子出选择的欣喜和欣慰。

他摇了摇头,让工作人员不要照常登记,并说道: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他不去谁去?”

毛主席的想法很简单,抗美援朝的意义重大,可能面临的危险也极大。

但是,无数老百姓的子女都是要上战场的,他的儿子也是广大子女中的一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想要成为志愿军,他又怎么能阻拦呢?

彭老总是抗美援朝的司令员,在毛主席与他交谈时,作陪的毛岸英在一旁问道:

“彭叔叔,上前线打仗可有我一份?”

彭老总听说毛岸英要去朝鲜,急着劝阻:

“去朝鲜打仗有危险,你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啊!”

彭老总说着还将目光转向了毛主席,希望毛主席帮忙劝劝岸英。

毛岸英面露紧张之色,他是非常想去为祖国献一份力的,但是担心父亲不同意。

出乎意料的是,毛主席竟然帮他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看,你还是收留他吧,岸英会讲俄语、英语。到了朝鲜免不了和苏联、美国人打交道,他在前线能当翻译!”

彭老总颇为感动,毛主席为了抗美援朝的事宜日夜操劳,没想到还将儿子也送上前线。

同时,他也被毛岸英坚定的眼神打动,赞叹道:

“毛岸英,你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青山埋忠骨:少刻三个字的碑文

毛岸英去朝鲜那天,毛主席送他上战场,送人全程,父子沉默无言。

毛岸英穿着军装,身姿笔挺,嘴唇抿得很紧,似乎有话要讲。

到火车旁,眼见着毛主席准备返程,他终于忍不住,将心里话问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这是毛岸英在日记里反复问自己的一句话,此刻,他终于说出了口。

毛主席被问得一愣,却担心儿子多想,没有直接回答。

“等你回来,我给你一个答复。”

毛岸英带着疑问上了火车,心中期待着凯旋,得到答案的那一天,可惜战场无情,谁也不知道厄运会不会突然降临。

11月25日,毛岸英所在的作战地点遭遇美军四架轰炸机轰炸,上千度的燃烧弹恰好吞没了毛岸英所在的木板房。

等到彭老总来到事故现场时,只看到了毛岸英烧焦的遗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彭老总脸色发白,难过到无以复加。

他一整天都没有吃饭,更不知道该如何将这个噩耗告诉毛主席。

一封报告写给中央军委的简单报告,彭老总整整写了一个多钟头,反反复复地调整措辞。

“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时跑出被烧死……”

周总理看到这条消息时,拿电报的双手颤抖,泪流不止。

他明白,毛岸英的牺牲将给毛主席带来多大的打击,加上毛岸英,毛主席已经有六名亲人牺牲在革命事业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他的大弟弟毛泽民到妻子杨开慧,再到长子毛岸英,毛主席的家庭作出了太大牺牲!

当叶子龙将毛岸英战死的电报交给毛主席时,空气仿佛凝固了。

毛主席哆嗦着手,想从烟盒抽取香烟,可尝试几次都没能成功。

叶子龙看见毛主席眼睛泛红,想要安慰主席,可又不知道说什么好,只能无措地站在原地。

长久的沉默后,毛主席叹息一声,仿佛自言自语般说道:

“战争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毛主席向叶子龙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安慰。

“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强忍着内心的悲痛,没有将情绪表露出来,后来彭老总亲自来到主席面前检讨自己的责任,也被毛主席制止。

“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志愿军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性命,岸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主席示意彭老总,安葬毛岸英的事也不能搞特殊,按照正常的程序来办。

因此,毛岸英与无数战友们一起,被葬在桧仓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3年10月,毛主席听着刚刚写好的,毛岸英的碑文,这段话由周总理亲自审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一九五零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零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毛主席听后,下意识又想摸烟盒,可找了半天没找到,只好作罢,轻声说道:

“写得很好,但是少了三个字,少了他的生母杨开慧。”

杨开慧是毛主席的妻子,死在反动派手中,却保了毛岸英一条生路。

无论在毛主席还是毛岸英的心中,杨开慧一直都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毛岸英的碑文中理应加上她的名字。

周总理刚想说将碑文重印,而毛主席却长叹一口气,便打断道:

“就这样吧,还有很多烈士的碑文没刻,岸英不能搞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看着主席落寞的声音,没有再多说什么,心中有一丝有负主席重托的自责,但更多的是对毛主席的同情。

此刻的毛主席比起一位受人尊敬的国家领袖,更像一位丧子的悲伤的老人。

结语

毛岸英一直想知道自己是否是一个合格的儿子,却迟迟没能得到答案。

他牺牲后,刚过门的新婚妻子刘思齐难过到几近昏厥。

后来,刘思齐代他问毛主席:

“岸英做您的儿子,合格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次,毛主席再也压抑不住自己的情绪,语气无比肯定地回答:

“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人心都是肉长的,毛主席怎么可能忘了毛岸英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怎么可能看不到长子一直以来的努力?

这样的儿子,怎么可能不合格,又怎么可能不是他的骄傲?

无奈的是,战争是残酷的,和平是需要用鲜血争取而来的。

当今的和平生活,也正是毛岸英与无数英雄烈士们奋斗而来,我们能做的是珍惜当下,愿烈士们能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