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发布:“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首次成为独立篇章,同年12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通知。

这些文件从顶层设计上确认了未来数字经济助推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

“2022中国数字经济100强”入选企业的总市值达164507亿元人民币,行业包括电子、计算机、家用电器、通讯和商贸零售、半导体、消费电子、光学光电子、软件、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电商,甚至还有国防军工、自动化设备、汽车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50.2万亿元。

当下如何高质量地建设、运营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园也是各个城市需要深入讨论和研究的重要工作。

以西安为例,这几年步入万亿级城市俱乐部,但客观来看:

产业竞争力不强。

  1. 从制造业看,有陕汽、隆基、西飞、陕鼓、西部材料、吉利、比亚迪等大型公司,但绝大部分本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很多产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 多数产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低端,部分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初加工、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高,重大装备产品及关键器件的生产配套仍相对缺乏。
  3. 重点建设项目中高质量先进制造业项目数量不多、体量偏小。
  4. 从服务业来看,主要以交通运输、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为主,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35%以上。
  5. 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发展不足,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普遍规模不大。
  6. 从产业集群化看,西安市6大支柱产业中仅航空产业集群入选2021年3月国家工信部公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

所以,数字经济对西安市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机会,加快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全面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我觉得还是有机会在下一场城市角力中实现弯道超车。

特别是这几年,西安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产业,做大基础元器件、工业软件、网络安全等基础支撑产业,要打造全国一流的软件和电子信息制造业高地。

2021年初,陕西省网信办主导认定首批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5家、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园15家、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平台项目15项。

最突出的成果是放大了资产负债表,建设了一大批办公楼、产业园,然后大量空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要求:

  • 到2025年,数字经济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7000亿元。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推动数字经济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这几年和西安很多数字经济产业园项目总、招商总、运营总都交流过,我发现确实有很多现实困境

1)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价值认知错位。

最明显的认知不清晰就是认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包罗万象,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界定过于宽泛,发展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

之前去了北郊的一个园区,项目总一直介绍他们的产业定位科技型产业、园区设计、招商政策。

然后我问了几次:“园区产业定位什么?在产业链中的地位怎么样?产业培育的比较优势是什么?产业聚集的政策汇编有没有?”

反正就是答非所问,再问我就显不礼貌了。

还有一个园区负责人介绍自己项目计划做数字经济产业,我就问了问:“咱们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和未来产业是什么?本地龙头企业的效益怎么样?”

然后双方都露出了尴尬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安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管理缺乏顶层指引,特别是缺乏整体的数字经济产业政策方向引导,各县(市)区自由发展、各显神通。

政策以鼓励发展为主,奖补刺激少,激励作用发挥乏力。

2)发展不平衡,缺少细分领域的产业定位

有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内集聚的企业,产业链发展完备,上下游企业融合发展完备,如大数据企业,有大数据存储、大数据采集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呈现和应用等领域。

部分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管理规范,地方政府也出台专门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认定办法、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对该地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未来发展有很重要的方向指引作用。

也有自己挂个数字经济的牌子,上二楼就是SPA足浴。

还有部分地区因为产业基础和人才原因,很难发展数字经济的研发板块,没有成熟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比较适合发展电子商务,但硬要打概念牌,要引入龙头企业做不适合的转型。

好比在沙漠里靠计量洒水车,把一棵大树种活,再靠这大树变出来一片森林。

扶犁开沟、躬身铺草、挥锹填沙,那是几代人洒下多少汗水和青春才把昔日黄沙换上新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私下交流,大部分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管理粗放,由于产业基础弱、缺乏懂产业的工作人员的原因,对数字经济园区的建设工作无暇顾及,对于其核心的入驻企业数量、年营业收入等不太关注,填数据的时候基本靠编。

更多关注房租收入。

3)数字人才储备不充分。

数字经济基础好的区域因为发展得相对完备一些,其招引企业相对容易一些。

如果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本身基础就很薄弱,再加上缺乏这方面的深入规划思考,导致数字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空白状态,无进展。

特别是很多区县的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入驻企业数量整体不多,年营业收入或产值不多,园区集聚的数字经济人才也很少。

确实举办了好多人才培训班、训练营、认定班,基本就是按照:报名—缴费—上课(玩手机)—喝酒拉关系—合影—发证。

申报政策的时候需要这个证书。

4)缺少有竞争力的企业服务

深度交流过的几个园区的运营模式都是园区招商,园区建设好后,运营过程又是典型利己主义:

只要有利于收租金,不管是否与园区的定位相符,甚至对稍微的违法都能睁一眼闭一眼。

时间久了,就变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

园区各类型的企业服务,最多的就是财法税相关。

但产业园区做企业服务的目标是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提高项目成功率,所以在开展企业服务之前,我们必须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客户关注什么?关注我们产品、服务、与他们打交道的基层员工,还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事先明白这些问题后,才不会做无用功。因为企业需要的是有助于其发展成长的服务,否则,只会拖累企业。

“易总,我们园区有很强的投资能力。”

“有案例嘛?有投资标准嘛?有产业基金介绍嘛?”

“哎呀,呵呵,当我没说,咱们喝酒喝酒。”

在西安,年薪25万就招了个嘴炮。

5)收入单一

数字经济产业园基本只有两块收入,一块是租金收入,一块是政策补贴收入,扣除基础房租、运营成本和维护维修费用,盈利有限。

虽然合作了一堆第三方服务机构,但业务量很小。

大部分产业园区后期的持续收益方面自身造血功能差,极度不利于产业园区长远发展,无法提升园区营收效益。

在我交流的陕西省内9家数字经济产业园区中,能够做到利润多元化、企业服务收入占比超过20%的公司,仅一家国企园区

6)不会做品牌宣传和曝光

很多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缺乏专业的、规范的媒体宣传报道,基本上都是领导参观、项目获奖、春风行动、新政策发布、最美产业人之类。

问题是,这些都是属于自我感动式宣传。

我如果是一个外地的产业龙头企业,这些内容对我一点吸引力都没有,更别说联系咨询招商入驻了。

之前问过一个挺大的数字经济园区负责人:“你们做宣传的目的是什么?”

“肯定是招商啊,这个最重要。”项目总回答起来毫不犹豫。

“你觉得你的目标客户会喜欢看什么?你现在的内容是客户喜欢看的?”

“这个问题还真没仔细想过,这我得好好想想。”这一下把项目总问懵了。

产业园区做宣传的目的基本都是围绕着有助于产业园区招商、加速入园企业发展、改善园区创业环境、创建园区运营模式、培养园区运营人才。

但从市场传播来看,内容上花了钱,没花心思。

在今年的园区交流中,我发现很多从业人员对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发展的好坏确实不太重视,抱着完成指标的态度,靠天吃饭。

很少思考园区与地方政策与产业培育和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导致地方政策缺少与省内外各大高校院所、产业智库合作研究的理论深度,也缺少与省内外数字经济产业园区的应用政策对比研究等。

欢迎关注,下一篇再说说《不靠租金赚钱的产业园都做对了什么?》

分享城市更新与存量资产盘活等商业地产经验、承接委托运营、方案策划,关注西安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