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近几年的音乐节出奇的多,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的数据监测和测算分析,2024年一季度(1月1日至3月31日)全国2000人以上的大中型演唱会、音乐节近200场,就连我所在的城市昆明,截止6月份,我个人听说过的音乐节都不下10场,然而音乐节泛滥的背后究竟是......

只要你经常关注新闻就应该不难发现,现在每天的新闻动不动就是出口大幅度下滑、地方城投债暴雷、互联网大规模裁员,在这种经济大环境整体遇冷的情况下,我们不禁要问:怎么就还有这么多音乐节?到底是谁在花钱办音乐节?那些毕业即失业的年轻人还买得动票吗?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在收集和整理资料时,我发现了几个颠覆我旧有印象的冷知识。

一、地方文旅成为新玩家

以往我们觉得音乐节市场里的主要玩家是迷笛、草莓这种有名的音乐节IP背后的主办公司,例如:迷笛学校、摩登天空、太合音乐这些知名公司,但是从2023年开始的重头戏却是各地政府,或者文旅项目主导的地方性音乐节,例如:黑龙江中青旅主办的哈尔滨天鹅湖音乐节、银川建发主办的银川不像艺术节、玉溪文投主办的玉溪音乐节等等,这些音乐节总数高达80多场,如果再加上由地方政府或文旅集团投资的迷笛、草莓等知名IP,那么总量会占到整个音乐节市场的一半以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新一线、二线城市成热点

以往我们觉得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是最适合做音乐节的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市场成熟,受众既有学生又有年轻白领,所以大主办扎堆在这里搞,但是但是从2023年开始这些城市的音乐节数量都不多了,反而异军突起的是青岛、成都、杭州、武汉等这些新一线城市。而根据公开信息显示今年4-6月,光是青岛就有9场大大小小的音乐节,平均一个月3场,不由得一问,究竟是什么样的城市三个月能消化9场音乐节,这阵容该怎么排?

三、经济发展情况与音乐节数量成局部反比

以往我们觉得经济好的地方喜欢办音乐节,但是从22年开始也不完全是这样,如下文表格所示,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GDP靠前的省份自然不必多说,但在GDP排名中后段的广西、内蒙、贵州、新疆等地也有很多音乐节,而再仔细看这些地区的音乐节,也都是地方主导的文旅项目,或者是由地方文旅相关投资平台或房地产公司引进的迷笛、草莓等知名I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这里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促成近几年的音乐节井喷式的主要参与者是地方政府、地方文投或是与文旅、地方深度绑定的房地产开发商。

那么问题来了,他们办如此多的音乐节目的是什么?钱又从哪来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从90年代分税制改革之后开始说起,即地方政府借土地财政逐渐掌握了一套由第二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反哺第二产业的经济正循环密码,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举债进军工业园区、基础建设等一级开发,随着招商引资会有大量中高收入群体在当地产生对于住房、教育、医疗、生活娱乐等配套需求,这些需求就会刺激当地的房地产市场,吸引开发商买地进行二级开发,地方政府再通过高额的商用土地出让金,去还之前一级开发时的债,而城投公司就是在这个过程里为政府发债融资的平台。

然而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欧美经济衰退,再加上近几年贸易战、疫情等影响这个循环渐渐变成了第三产业先行的负面循环,部分地方政府靠着商用土地出让金加杠杆疯狂借债搞建设,但是出口下滑,大量新建的工业园区招不到商,旅游景区又没人来,城投债和房产泡沫倒是越积越多,特别是最近几年,疫情的创伤情绪还未平复、互联网神话破灭、失业率高涨,导致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更趋向于多存钱少花钱,并且传统的制造业营收降低,政府税收减少就进一步加剧了城投债暴雷和房地产崩盘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疫情管控一放开,地方政府迫切地需要一系列大型活动促进消费带动经济,虽然都知道看音乐节的大部分年轻观众买不起房,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但至少它热闹啊,至少它有流量啊,几万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嗨个好几天,至少能够告诉投资市场:“我们这里人气正旺,预期向好,快投我!”再相较于工业园区、房地产等动辄几十个亿的开发成本,一场音乐节一两千万实在是九牛一毛,再算上回收的票房和对于场地周边餐饮、住宿以及其他消费的带动,就算不赚钱,赔也估计赔不了多少,在这样的思考路径下,各地的文旅、文投、房地产相关机构纷纷下场。

可是这个逻辑放到现实的音乐节市场里,真的行得通吗?现在观众还买得动票吗?这从今年同样壮观的音乐节延期或取消数量来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音乐节泛滥的背后是早已麻木的年轻人,大部分音乐节阵容都一样,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想看的都看遍了,再加上现场票价越来越贵,作为一个消费者,从以前100块钱看遍万青、痛仰、二手、五条人的时代,到现在甚至要花十倍以上的价钱才能在尘土飞扬的场地里蹲个三天,都不一定能把这些乐队看全,虽然我们知道音乐节票价很贵,但它算上艺人秀费、舞台制作、可售票数量,其实很难回本,但纠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人口城市化远跟不上土地城市化进度,现行分配制度下工资跟不上房价物价上涨,而在中国的音乐节受众只有那些年轻人,不像欧美成熟市场里能看见六七十岁的银发老人,和十几岁的小孩都能在一个场地里嗨,现在的工资比例和阵容体验都还是“本地特色”的阶段,说白了就是文化产业匮乏,国内市场环境还小,但主办方率先把票价和国际接轨,观众不得破口大骂:“我请问呢?这合理吗!”确实主办的吃相未免过于难看,但从行业内部来讲,是近几年新入局的非专业玩家过多,改变了演出行业的结构导致市场层次不齐,并且由此造成了系统性的成本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个成熟的理想状态下,随着演出规模的上升,演出数量应该逐渐减少,以国外为例,小规模低票价的livehouse构成一个宽阔扎实的基础,每周都能有个十来场百人级票价大概五六十人民币这样的小演出,两三组乐队时间不长,玩着也不累,很多观众周末看演出就跟出去吃顿饭一样,是一种长期的娱乐和社交习惯,这样同时也保证了新乐队有着大量的演出历练,和积累原始乐迷的机会,而顶级规模人数来到5-10万人,阵容豪华体验丰富的大型音乐节,一般一座城市一年只有1-2场,所有的市场预期都集中在这里,票房压力并没有那么大,而主办方也可以提前一年就开始定阵容,并且有充分的精力去设计每一个现场环节,而近几年国内市场完全反过来了,投资人的心态都是我要搞就搞个大的,于是大型音乐节数量爆增,同时音乐节主办方为了能接住这么大的规模,必须去找知名度足够高,票房吸引力足够强的音乐人来演出,但是市场头部活跃的音乐人就那么点,只能是哪个主办方给钱利落,签约快就能把档期留住,就这样数百场音乐节没有卷出有新意的演出设计,也没有卷出更加周到的观众服务,只卷出了天价艺人秀费和水涨船高的门票,最终主办方累死累活,也只是一个过路财神,不过最可怜的还得是观众,本来生活压力就大,想出去玩一下买了票还要被平台方PU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重复性竞争绝对不会是常态,音乐演出不是人们的刚需,也不是基础建设,近几年全行业的疯狂,能在多大程度上普及音乐节这种形式,能吸引多少新观众第一次买票进入现场把蛋糕做大,能让多少60后开始参与这种活动,接住马上要来的退休潮,改变国内音乐节受众单一的问题,而不是永远三五年换一批观众,永远只挣学生的钱,以及还有多少老观众没有被伤透还愿意接着买票......

总的来看,文化产业的匮乏与市场层次不齐,在推动音乐节等文化活动繁荣的同时,也暴露了其背后的问题。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匮乏导致音乐节内容单一、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市场层次不齐使得部分主办方追求短期效益,忽视了观众体验和长远发展。

也许只有钱浪退去、泡沫破裂,才会发现谁才是市场上的投机者,也只有踏踏实实在这个行业深耕,把演出当成作品,用心和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人们产生连结的主办才能经得住潮起潮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