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冼颜

编辑|t

引言

近年来,有关“学阀”“学二代”的新闻越来越多,也让很多人感受到了压力。当普通家庭的孩子还在紧张备考中考时,“学二代”的孩子已经利用父母的学术人脉,在科研比赛中率先获得名校录取通知书。

就在大家吐槽,教育资源已经被部分人垄断,寒门再难出贵子时,又冒出了一种新说法,那就是“小镇做题家”们,压根连“寒门”都算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寒门贵子 河北高考状元庞众望)

一、寒心是真的寒,寒门却不是你想寒就能寒的?

“寒门”一词最早出现在《晋书·刘毅传》中,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寒门”仿佛是跟士族相对应的,那这里的“寒门”应该等于“庶族”,比贫民身份要高得多。“寒门”和“士族”只是在一个体系里的高低之分,寒门是势力低微的贵族。

在那会,真正的贫民都是在忙着生产,压根没机会读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代的读书人)

秦汉以前,士族是分为“门第”和“阀阅”的。门第简单理解就是公卿,就是天子的叔伯兄弟分封出去的后代。而阀阅就是论功行赏的臣子和武将,这些功勋之家喜欢在门前竖起柱子记载自己的功绩、宣扬自己的人脉,两根柱子合起来就称为阀阅。

通俗一点说,门第就是公司里各部门经理,基本都是董事长家的亲戚。阀阅是各部门副经理,是要干实事、自己挣业绩的。

但随之而来肯定会出现一个问题,经济形势好的时候,门第跟着吃香的喝辣的。经济形势不好,阀阅肯定不乐意养着一群吸血鬼。所以春秋战国时期,门第士族开始没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人之门”示意图)

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又接棒造出新的士族和庶族。以前百家各有所长,平等竞争,现在“独尊儒术”了,那本来钻研“儒术”的这批人就有了权威性,于是一个新的“学阀”圈子就出现了。

彼时没有家学渊源的地主、武将之类有点家财权势的,就成了庶族。

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寒门”成了没落士族的自嘲词,也是门第较低、但颇有野心的庶族的自谦词。能自称寒门的,要么有点功勋在身,要么起码小有家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二、寒门需要向上爬的阶梯,士族就把自己卖了个好价钱

从西汉开始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东汉末年分三国,近400年的学术垄断让士族权势达到了巅峰。士族在社会上要名号有名号,要权威有权威,而三国军阀要名号有军队,要权威有军队,资源互补一下就出现了三国特有的“人物评论家”。

众所周知,三国人物诸葛亮和庞统被称为“卧龙凤雏”,曹操被评论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评语就是从三国“特产”的人物评论家口里说出来的。

曹操初露头角时,没有什么知名度招揽不到人才。名士桥玄给他出主意说,你去拜访许劭,让他点评一下你,你就可以闻名天下。

曹操带上厚礼多次拜访许劭,但许劭根本看不起曹操,不肯多说一句话。曹操情急之下威胁许劭,许劭不得已之下说他是“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满意地大笑而去,他也因此声明显达。

许劭充其量只是名士,用现在的话说叫名嘴,哪来“金口玉言”的能耐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许大话月旦评)

原来汉末三国时期,这些世家出身的“清贵”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声誉,敢说、敢骂、敢评。闯出名气之后,他们的一字一言都受到社会追捧。

能被他们称赞一句或者给个名号,很快就会名扬天下。若是被他们骂一句,或者起个诨号,那也会遗臭四方。

而许劭、许靖兄弟俩恰恰是这种以“口舌”闻名天下的人物评论家,他们甚至有自己的“政论节目”——汝南月旦评。

每月初一举办一次活动,点评当时的人物,讨论当时的时政,在全国都颇有影响力。诸葛亮“躬耕南阳”多年,也是因为隐士庞德公一句“卧龙”而闻名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卧龙凤雏影视角色)

这种人物评论,看上去是出身士族的名士用这种方法掌握着人才选拔权,但是其实是士族已经失去对政权和军队的权威控制,以自身名头和寒门出身的军阀做交易而已。

三、族谱上翻五百年,做个寒门子弟底气满满

两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养出了士族的底气,直到东汉灭亡、曹魏开国,士族豪门还是“元气满满”地蹦哒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曹丕继位之后,为了笼络各大世家颁布了“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其实就是把三国时期名士评论人物作为制度固定下来,由中正官推举各地知名人士担任官员。时间一长,人才选拔权就掌握在这些中正官手中,他们相互勾连形成了不小的势力。

到东晋时,皇帝甚至处处受到这些门阀世家的桎梏,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琅琊王氏出身的丞相王导上朝时,晋元帝司马睿会起立迎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与马共天下)

到了隋唐时期,杨坚和李渊出身的世家都不显赫,他们甚至被当时的“五姓七望”看不起。

所以后来李唐历届皇帝都把打压门阀当做重要的功课,武则天还编纂了《姓氏录》提拔庶族压制士族。

李渊开国时还追认老子李耳做先祖装点门面,而宋明皇帝已经没有了门阀氏族的执念,“寒门”慢慢变成了单纯的自谦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则天画像图)

至于现在如果有人贬低你,说你连自称寒门都不配,则完全是无稽之谈。一来,有历史学家研究过姓氏传承,现代中国人祖上几乎全都是贵族,不管谁回家翻一下族谱,多则500年肯定出过王侯将相。

甚至连号称权贵最少的“张”姓,都有玉皇大帝张百忍撑门户。更不用说现代人吃得起“浑羊殁忽”,穿得起“彩衣斑斓”,生活标准远超古代贵族世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部分姓氏世家对应表)

最重要的是,语言都会随着社会变迁产生词义变化。在当今社会语境中,“寒门”是普通家庭的含义已经是社会公认的,就没必要再拿着古代的词义来PUA现代的人。

就如同,很多人以“先生”在古代是称呼受人尊敬的、有学识的人为由,固执地用来称呼杰出女性,从而引起很多人反感。因为现代汉语中,“先生”已经被公认为对普通男性的称呼。

再比如“衣冠禽兽”本意是指官服上的图案,是褒义词,但如今你再称呼别人是衣冠禽兽,恐怕只能讨来一顿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官府补子“衣冠禽兽”)

寒门一词,从千年前的没落贵族,逐渐演化,到如今已然成为贫苦家庭学子的代名词。

不知道如今的各位对“寒门”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参考资料:

[1]王曦.以陈宫为例浅析三国寒门谋士的心态[J].今古文创,2023,(45):87-89.

[2]冉驰.门阀制度下西晋寒门文学的分化[J].中华文化论坛,2023,(04):47-60+188-189.

[3]曾艳萍,于汝霜.寒门子弟阶层流动研究述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23,45(06):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