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贵州网讯“我家的粽子昨天销售400多个,明天又是销售600多个。”6月7日,织云村鱼塘侗寨下寨组村民龙梅娥和前来帮忙的邻居一起,忙着包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1岁的龙梅娥是贵州省天柱县邦洞街道织云村鱼塘侗寨下寨组的一个侗家妇女。她制作粽粑销售已经十年有余。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来临,订购粽子的订单不停地传来,她马不停蹄地忙开了,找来邻居帮忙,摘粑叶、洗粑叶、淘米、包粽子、煮粽子,把粽粑打包,送到邦洞集镇、天柱县城等地的一个个客户的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的粽粑,包有红豆、蜜枣,香甜软糯,很受市场青睐。”龙梅娥说,粑叶是自己到山上摘的,淘米、煮粑用的都是天柱县城“大水缸”鱼塘水库的水,糯米用的是本地产的有机糯,浸泡糯米用的是当地的木灰,大家吃着放心。学校、企业都找她下单订购。村里的人也找她帮忙制作,给在上海、杭州、福州等地工作、经商的子女邮寄过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龙梅娥的女儿潘爱萍长期在上海务工,她常常把她母亲做的原生态粽子发到朋友圈。在上海务工的老乡通过潘爱萍下订单,吃到了龙梅娥做的侗家粽粑,找到了儿时的味道,找到了乡愁。这次回家过端午,潘爱萍还特地来了一波粽粑直播,龙梅娥手工制作的鱼塘粽粑的名声传得更远,一举获得了40多个客户的订单,粽粑订购达1000多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逢天柱县邦洞镇赶集,龙梅娥每场销售粽粑等特产400多个,月收入3600多元,足够三个孙子读书的开销,减轻了儿子、儿媳的家庭开支负担。“村干部不仅帮我宣传粽子,在我缺乏人手的时候还找志愿者来帮忙包粑。我非常感谢村干部!”龙梅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织云村党总支书记、主任杨宁贵介绍,鱼塘居住着八姓400多户人家,拥有贵州省魅力侗寨称号。村民做粽粑已经有600多年历史。现在,为了产业振兴,民族团结,增加村集体和群众收入,村两委采取“党员+村民+家庭作坊+美食”模式,号召村民抱团取暖,订单共享,像龙梅娥这样按照节气、节日做粽粑等农特美食销售的村民有20多户。今年端午节期间户均制作粽粑增收3000多元。

作者:金可文陈光昌编辑:李浩责任编辑:姚辉终审:夏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