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湘军在攻破南京之后,俘虏了“忠王”李秀成。有些历史学家说,李秀成曾劝曾国藩反清自立,吓得曾国藩杀他灭口。这个说法盛传了很久,但究竟有没有这回事,恐怕只有曾国藩自己清楚。

还有人说,早在攻破南京之前就有不少人劝曾国藩谋反,比如他的幕僚王闿运,湘军悍将彭玉麟,左宗棠等。但是,这些建议都被曾国藩拒绝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现在不讨论是否真的有人劝曾国藩谋反,只是来探讨下,曾国藩若谋反胜算有多大?

从主观上讲,以曾国藩的思想性格,他不会谋反。

作为曾子的后代,曾国藩对儒教有着无比的尊重和热爱,甚至一向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忠君思想十分严重。因此,如果清廷不把曾国藩逼到绝境,他绝对不会谋反。

那我们就来说说,万一朝廷逼迫曾国藩谋反,曾国藩有胜算吗?

打仗首先是打经济,我们先从经济角度考虑。

对于湘军这种“团练”性质的军队来说,军费主要依靠自筹,湘军搞军费主要来源于三部分,一是“捐输”,二是“厘金”,即设关卡收税,第三是协饷,即曾国藩请求战区之外的省份支援军费。

捐输就是指让士绅阶层捐款,在湘军发展的早期,这是主要的军费来源。仅湖南一省,就先后给湘军捐了400万两白银,仅湖南首富蒋征蒲一个人就捐了10万两,原两广总督陶澍家也捐了一万两。

这些士绅比起明末那些皇亲国戚、大臣们可醒目的多。明末的时候,李自成快打的北京了,崇祯让大家捐款,这些人还一个个铁公鸡似的逃避,最终被一锅端。曾国藩募捐的时候,这些士绅心想,与其被太平军搜刮得干干净净,不如捐钱给曾国藩,早点把“长毛”镇压下去,所以他们都掏钱还算干脆。

但是,如果曾国藩谋反的话,他们还捐不捐呢?

恐怕不会捐。这个时候,离清朝灭亡还有近50年呢,士绅们对朝廷还是有一定的认同感的,蒋征蒲、陶澍等都曾是官员,富户和官府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怎么可能去帮助一个“反贼”呢?当时清朝还有一定实力,押宝也不是这么个押法。

我们再来说说厘金。如果曾国藩反清,厘金还能收得上来吗?恐怕也很难。攻灭太平天国之后,如果战火重启,本来已经饱受摧残的江南一带,哪还有钱交“厘金”?

再就是协饷,这更加不可能了,哪个省份敢给“叛军”支援军费?

有人会说,别人不给,曾国藩不会强抢吗?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曾国藩和李自成、张献忠又有什么两样呢?民心尽失,败亡的更加快。

说完经济,我们来说军事。

自湘军崛起开始,清廷就对湘军进行防范,即希望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又害怕湘军“尾大不掉”,养虎为患。湘军在长江下游浴血奋战,清廷就派满清贵族官文坐镇武汉,占据长江上游监视湘军。

清朝在南京外围设立江南大营和江北大营,除了围困南京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瞅准时机,抢先攻占南京,摘取胜利果实。

清朝最狠的一招就是对湘军进行分化瓦解,这一招非常成功。朝廷先后重用原属于湘军的左宗棠、李鸿章,让他们分别成立楚军、淮军,慢慢脱离了湘军。尤其是李鸿章的淮军,有6、7万人之众,装备先进,有效防止了湘军一家独大。

湘军在全盛时期大约是12万人。如果曾国藩造反的话,他将面对哪些对手?

这时候,左宗棠跟曾国藩已经有了隔阂,跟定不会跟随湘军了。李鸿章虽然是曾国藩的学生,但是君主还是排在老师前面,而且,以李鸿章的精明,肯定不会跟着曾国藩造反。

如果曾国藩起兵,恐怕首先就要跟左宗棠和李鸿章火拼。湘军即使胜了,也会大伤元气。

还有一点别忘了,清朝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僧格林沁的骑兵始终没有出现在太平天国的战场上。这是清廷的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担任保卫京畿的任务。如果湘军起事,一旦战事陷入僵局,这支蒙古骑兵南下加入战团,湘军将凶多吉少。

除了军事,我们再来说说政治。这时候,虽然帝国主义入侵,但还没深入内地,动摇到清朝的根本。“康乾盛世”也才过去几十年,清朝虽已经大为衰弱,但还没到油尽灯枯的时候。从官员到老百姓,对满清还有一定的认同感。

因此,曾国藩不谋反,除了他自己没有这种想法以外,实力也不足以支撑。如果时间再过去四十年,清朝已经完全糜烂,以湘军当时的威势,一旦造反,恐怕是摧枯拉朽的局面。

敬请关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