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转载自:十点读书(ID:duhaoshu)

作者:佳钢

6月10日,又是一年端午。

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有一首童谣,唱出了端午节的胜景: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是端阳。

在喜乐安康的浓情中,人们互道祝福,表达心中最美好的祈愿。

有人觉得,端午节是除秽驱病、祭祀先贤的日子,庄重肃穆,应该说“端午安康”。

有人认为,端午节是家庭团圆、欢度假期的日子,开心喜庆,应该说“端午快乐”。

“安乐之争”曾一度让人不知所措,其实,各人有各人的情怀,并没有律令规定端午应该说什么。

无论哪一种祝福,都是人们顺应节日主题,约定俗成自行创造的,也就没有什么对错之分,欣然接受就好了。

安康是初衷,快乐是境界,享受是方式,文化是内涵,这才是端午的应有之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祈福纳祥,身心健康

最初,端午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

后来,五月初五前后,天气高温潮湿,病菌活跃,毒气上升,疫病流行,甚至常有孩子夭折。

当时流传着俗语:“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仲夏溽热,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等“五毒”出没,人间不宁。

人们就把五月看成不吉祥的月份,是“恶月”,五月五日更是“恶日”。

端午节就变成了一个除瘟、驱邪、求吉祥、求健康的日子。

怎么才能除恶辟邪呢?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疫病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避灾启祥、逢凶化吉的良方:

艾草、菖蒲、白芷、苍术、雄黄等中草药气味芳香,有化湿化浊、辟秽驱虫的功效。

人们就把这些药草悬挂于门楣,或燃烧焚香,或缝制香包挂在身上,以解毒驱疫,安宁情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心的父母,还把雄黄涂抹在孩子的额头上,或点一个大大的圆点,或写个“王”字,孩子就像小老虎一样雄壮威武,无病无灾,茁壮成长。

巧手的人,把艾蒿制成虎状,蒲叶裁成剑状,称“艾虎蒲剑”,放置门前,这样一家人就能逢凶化吉,安康度日。

端午又称“浴兰”节,“浴兰” 是端午特色风俗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存在。

指的就是用兰草、艾蒿、菖蒲、桃叶等各种草药香草来煎水沐浴,既洗去了浮躁不安,又起到了清热爽心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运动更是防病驱邪的主要方式。

端午节的运动包括赛龙舟、比武、击球、拔河、荡秋千等。

而最有代表性的运动是赛龙舟。这一活泼激烈的水上竞技项目,可以让人充分地“燃烧”脂肪和能量,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诸如此类的端午民俗,都与辟邪除瘟有关,每年这一天,人们都会格外认真对待,寄托着人们对身心健康的向往。

正是有了祛毒避疫的特点,也让人们对端午节有了不同于其他传统节日的感觉。

它让人们在祈福祝愿,躲避灾祸,安度佳节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生命的观照,获得了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千载悠悠过端午,延续不绝是安康。

在这样一个避瘟辟邪的日子,把握好生活的节奏,照顾好身体健康,就是最好的珍惜,如此,这场人生,你就赢了一大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团圆,阖家欢乐

端午至,家团圆,粽为天。

泱泱中华文明,讲究“民以食为天”,自然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专属美食。

早在西晋时期,西晋名臣周处就在《风土记》中对端午食粽留下了记载:

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

端午一只粽,裹着团圆情。

对很多人来讲,过端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是为乡愁和思念,更是为亲情和团圆。

少时不知愁滋味,过端午无非是吃香甜的粽子,再加上追逐嬉闹,过的是高高兴兴。

待到长大外出创业了,离开了故乡和至亲,过的是乡愁和牵挂。

而从超市里买的的粽子,不管多么高档精致,吃到嘴里,也没有妈妈制作的粽子香甜味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及至成家,上有老,下有小,才知道端午过的是责任,需要承载一家人的平安健康。

家,是一辈子的归宿,家人,是永远的挂念,团圆,是恒久的期盼。

毕竟人生没有来日方长,平日都忙,少有相聚,端午即至,何不放下忙碌,踏上归途,给家人一份惊喜。

端午节,总是充满仪式感,最温馨的家庭风情,应该是灯火可亲,一家人欢聚一堂。

大家谈笑间抓一把米,塞一颗枣,用清香的箬叶紧紧包裹,然后用麻绳扎紧,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

家宴上,粽香浓浓,一家人吃粽子,拉家常,互祝安康,多么其乐融融。

一只粽子乃至一桌热饭,从不只是食物的味道,它是团圆的味道,亲情的味道,幸福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诗人欧阳修就在他的词作《渔家傲》中,为此形象地描述: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石榴花开,阳光正暖,吃一口粽子,享家庭美满,幸福也安然,阖家团聚,欢愉无限。

当然了,还可以趁着假日,扶老携幼,外出郊游,品茗戏水,饮酒观山,或看一场活力贲张、激情热烈的龙舟竞渡,全家人过一个开开心心的端午节。

粽香氤氲之处,便是心安之处。

好好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互知冷暖,互道珍重。

一起享受生活清欢,一起承受生命之重,一家人才心有所依,身有所归,享受一生的芬芳美好。

粽子,包裹着家的眷恋与温暖;端午,寄托着浓浓的思念和亲情。

与最爱最亲的人,一起品尝最美味的粽子,才是人世间最美好的邂逅,才是此生最大的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国小家,国泰民安

端午雅望,情深意长。

端午节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但被妇孺皆知和认可的,是因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

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因倡导改革,联手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

后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

公元前278年,在秦国攻破楚国首都后,绝望的屈原抱石投入了汨罗江。

传说屈原死后,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凭吊他。

特别是每年到了五月五日,汨罗江上龙舟竞发,千家万户高悬艾草,大街小巷粽香浓郁,都是为了祭奠他的一腔忠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约从汉末开始,人们逐渐把纪念屈原与端午节联系了起来。

尤其是屈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家国情怀,更让人们长久传播,流传至今。

此外,还有五月五日投江殉国的吴国大臣伍子胥、投江救父的东汉孝女曹娥,也赋予了端午更多的人文情怀,他们都是爱国、忠诚、尽孝的典型。

也正是从纪念屈原等先贤开始,端午节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逐渐成为了一个富有爱国传统的节日。

其实,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自古就十分厚重。

《礼记·大学》中写道:“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五千年文明沧桑,这家与国,早已融入华夏儿女的血脉之中,成为人们与生俱来的深情。

所以,端午节的意义,也不仅是简单的吃喝玩乐,它更是一种信仰,一份纪念,一种传承。

并由此绘成了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底色,成为了亿万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原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创了大唐帝国开元盛世的李隆基,在他的诗作《端午》中吟咏: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天下臣民生活幸福长久,共保国家昌盛,忠贞爱国始终如一,美德传扬万古流芳。

唐明皇说对了,中华民族虽饱经忧患,但多难兴邦,福寿绵长。

有多少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们前赴后继,胸怀祖国,心向美好,一代代续写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历久弥深。

如今我们生活在安宁和幸福之中,欢乐参与热闹的端午活动,尽情享受美好的家庭生活,是多么幸运和来之不易。

不管是对于家,还是对于国,我们都应该踏着屈原们的诗行,让先贤的高风亮节流淌在血脉中,珍惜当下,传承薪火,勇往无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年年端午,今又端午。我们彼此祝福端午快乐安康,既是身体上的安康,也是心理上的愉悦,更是灵魂上的抚慰。

端午节,是为小家,也为大国。

大国小家,相互交融,国泰民安,情义绵长,永远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

你的端午之爱,都是对华夏大地的吉祥祝福,你的家国情怀,都是对中华文明的深切之爱。

这祈愿,这深爱,与青山同在,与日月同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冯骥才曾深情地说:

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个节日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的习俗,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美好的安慰。

一个传统节日,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也不例外,赓续至今,它既是一个提醒人们珍爱生命、珍惜生活的节日,更是一个承载着炎黄子孙情感厚望和悠久传统文化的节日。

它传承着中华民族不曾中断的精神内核,隐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滋养着灵魂,抚慰着人心,是我们永远的精神力量。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端午节,就是扎根中华文化庭院的嘉木,塑造着我们的文化认同,永远展现着蓬勃的生命力。

它护佑着每一个人的安康,每一个家庭的欢乐,也护佑着中华民族的吉祥,如明亮而温暖的光,穿越时空,照亮当下,启迪未来。

那就让我们以“端”为“始”,铭记初心,传承根脉,在这片深爱的土地上,幸福生活,踔厉奋发,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强大的祖国。

点亮“在看”,愿你端午安康、喜乐悠长,祖国山河无恙、盛世吉祥。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介绍

本文转载自十点读书(ID:duhaoshu),深夜十点,陪你读书,美好的生活。好书/故事/美文/电台/美学。

星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