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时的林彪

今天要和大家聊一聊前苏联档案里的林彪。

众所周知,中文互联网上关于林彪在苏联期间的传说有很多,比如斯大林提出“五个师换林彪”、朱可夫经常向林彪请假……。

但是这些都属于子虚乌有的“路边社”消息。

事实上根据俄罗斯2000年之后陆续公布的卫国战争时期与林彪有关的档案看,林彪和苏联高层的直接联系几乎是没有的,林彪并不能简单的见到斯大林,林彪与苏联高层之间都是通过共产国际以及共产国际季米特洛夫联系的。

更准确地说,林彪的级别还不够直接与苏联高层打交道,他的上级领导是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

根据档案,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高层只有在涉及到中国的问题时,才会让季米特洛夫咨询林彪、任弼时等中国同志的意见;林彪和任弼时有什么建议、意见,可以给斯大林写信,但是这信是通过季米特洛夫转交的;同样,苏联高层有什么问题也会直接让季米特洛夫询问林彪、任弼时等中国同志。

基本上,在工作上,林彪是不可能直接与斯大林等苏联高层发生联系的;当然,在舞会、庆典上林彪可能会直接与某些苏联高层碰面,但都是礼节性质的。

而通过俄罗斯公布的这些档案可以看出,林彪在苏联养病期间,确实给季米特洛夫,更准确的说法是苏联高层提了许多意见,目前来看,这些意见里40%是正确的建议,60%的意见不能说离谱,只能评价为软弱;当然,这也和林彪“未虑胜先虑败”的性格有关。

客观说一句,林彪提的这些意见,就算60%是错的,也只是说明他个人的一些性格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抗战时的林彪

当时共产国际(苏联高层)有一种意见是为了团结蒋介石,八路军和新四军应该在“摩擦”时采取完全退让的策略。

林彪当场反对在“摩擦”时对国民党无条件退让,林彪认为这种退让不仅无助于团结抗日,反而会增加国民党挑衅的风险,更不利于团结抗日。

随后林彪就举出了八路军在山东的例子,林彪说“一开始我们避免发生冲突,但他们却更加猛烈地进攻我们。后来我们决定消灭他们,结果由三个团组成的这支队伍变成了三个连。此后他们老实了。后来日本人进攻他们,他们没有退路,我们就接收了他们,并让他们驻扎在一个最可靠的地区,这样他们对我们的态度也变好了。”

最后,在这个问题上,共产国际还是接受了林彪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对林彪历史熟悉的朋友应该知道,在建国后一段时间里,林彪是绝口不提平型关战役的,一提平型关战役,他就说平型关战役并不是他自己的本意云云。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1941年2月5日,也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林彪给共产国际总书记季米特洛夫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林彪把平型关战役的功劳完全揽在自己身上,表示是自己顶住八路军领导的压力下组织了一次战斗,正面击败了日军。“只好自己主动在平型关进行作战”。

“尽管平型关战斗中部队有很多牺牲,但这次胜利决定性地改变了当时在华北形成的危机局面,结果中国人民颂扬我们军队并坚信自己的力量。”

并且,林彪还在信中自豪地表示,至今(1941年)“平型关战役”依然是八路军最出彩的战斗。

林彪这种表态自然和十几年后的表态完全迥异,但是我们也能从林彪这种表态中窥视林彪本人的一些性格特质,也正是这些特质导致了林彪最后走上了绝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皖南事变示意图

公正来说,在皖南事变后,当苏联高层通过季米特洛夫询问林彪意见时,林彪的所有意见综合起来可以归纳为“以斗争求团结”,他不赞同立即对国民党开战也是正确的。

但是,林彪也同时表示为了缓和与蒋介石的关系,为了让蒋介石答应延安提出的解决皖南事变的十二条意见,延安也可以主动对蒋介石进行一些退让。

其中林彪认为新四军可以放弃安徽南部地区,可以放弃新四军番号,与八路军合并。

林彪这一建议是错误的,事实证明延安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才是正确的,是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重要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所述,林彪虽然是一位极具才华的将领,但是根据俄罗斯公布的林彪在二战时的这些档案看,林彪严重缺乏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远见;在这方面,林彪就连任弼时都差太远了。

任弼时还在莫斯科的时候,林彪在他的领导下还做过一些工作,起到一些作用,提出正确的建议。

等到任弼时回国后,林彪提出的建议也就逐渐离谱了起来,更严重的是林彪的这些意见和延安对待蒋介石的策略并不一致,对共产国际以及苏联高层形成关于抗战问题的决策和指示起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从林彪的这些发言也可以看出,林彪从来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这大概就是他后来走上绝路的真正原因。

参考资料:

《林彪与共产国际》,王新生,《百年潮》2010.4;

《抗战时期共产国际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若干问题述论》,薛承,《中共党史研究》2017.10;

《季米特洛夫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维持和发展》,张万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