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他放弃了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的荣誉,离开自己500平米三层别墅的优越生活,回到一无所有的国内,到清华大学教书,成为一名普通教师。

大家都觉得,施一公是脑子坏掉了。

没想到,2018年,他又放弃了自己好不容易获得的清华副校长之职,选择从零开始,筹了200亿,创办西湖大学,甚至扬言:“5年内赶超清华。”

他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如今5年过去了,他的豪言壮语做到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澎湃新闻,2023年11月25日发布,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辞职回国·——»

“什么,你要辞职?是不是我们哪里做得不好?”

“不是,只是我最近想回家看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霍普金斯的校长松了一口气,说这好商量,想回家看看的话,自己可以多给他放假,寒暑假别的老师放3个月,给他放5个月的假,这样够了吧?

再给他多批一些研究经费也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施一公却坚定地选择辞职回国,任凭校长怎么挽留他都没用。

当他决定辞职的消息传出来,同事们都觉得他疯了,纷纷劝他再仔细想想。

自1990年来到美国,他已经在美国待了18年,凭借优异的研究成果,成为了霍普金斯大学的终身教授,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目标,怎么能够说放弃就放弃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者,施一公在美国还拥有一套500平的独栋三层小别墅,物质生活上面极其优渥,在美国绝对称得上是上流社会了。

大家都想不通,施一公为什么会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一切还得从施一公小时候说起。

«——·成长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年,施一公出生于河南郑州,父母给他起这个名字,希望他以后能够一心为公,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中: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全部都是从高校毕业的。从小,家里就有着浓厚的学习氛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岁半的时候,施一公随着父母被下放到驻马店小郭庄。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父母一点都没有放弃对于施一公的教育。

他们自编教材,轮番给施一公上课。在他们的教导下,施一公最终以全镇第一名的好成绩成功被河南省实验中学录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了重点中学后,尽管班里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很多,但是施一公还是其中最耀眼的,几乎每次考试,施一公都能够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对他赞不绝口:“一公啊,你要好好学习,以后为祖国争光。”

1984年,施一公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数学竞赛,并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然后成功被保送至清华大学,这时的施一公才17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进入清华大学之后,他发现他对生物科学非常感兴趣,而且大学中经费充足,可以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于是他整天泡在实验室里面搞生物科学的研究,寒假暑假在家都待不住,在家里没住几天就嚷嚷着要回学校做实验了。

父母很是欣慰施一公这么热爱学习,也支持他的想法,于是没有多加阻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施一公沉浸在科研研究之时,一个噩耗传来,给施一公一个沉重的打击:

1987年的时候,施一公的父亲不慎出了车祸,抢救无效去世了。

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施一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立马跑回了家,但是,见到的只是父亲的葬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施一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但是很快,他就重新振作起来,开始了研究,他想,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报效祖国。

施一公想着要学习国际最前沿的生命科学研究成果,必须要去国外留学,于是,他抓住了霍普金斯大学的橄榄枝,并申请到了全额奖学金。

1990年,施一公阔别了母亲和祖国,只身来到霍普金斯大学求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里的生活和国内不太一样,但是施一公还是努力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开始了留学之路。

1995年的时候,施一公就获得了霍普金斯的博士学位,之后,他顺利地来到当地一个癌症研究中心工作。

1998年,施一公成为博士后,霍普金斯大学授予他终身教授的荣誉,并邀请他重新返回学校工作。

«——·家人的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能够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最重要的是妻子的支持。

施一公和赵仁滨是在霍普金斯大学相识的,但是,早在清华大学期间,两人就是校友,但是两人却从没还有见过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异国他乡重逢之后,两个人因为彼此相同的国籍而惺惺相惜,很快,两人就结了婚。

1993年的时候,家里就添了一对龙凤胎。

他们在美国的生活还不错,他们一家人住在一个有500平米的独栋别墅里面,每天都能享受阳光,沙滩,生活好不惬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在霍普金斯里面担任着终身教授,赵仁滨也在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强生公司工作,在美国是足足的上流社会。

不过,他们的心中却一直有着回去报效祖国的梦想,他们还给自己的孩子一个取名叫施慕华,一个起名叫施清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光是他们自己想回去,他们各自的家人都觉得应该回到祖国。

施一公的母亲一直盼望着儿子回家,盼望着一家人能够重聚,一起生活。

施一公的爷爷,他想让孙子尽快回国来发展,回到自己的根,为祖国做出贡献。

在家人的支持下,施一公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回到了国内。

«——·坚定的改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施一公回到清华之后,他创办了清华大学药学院。

结合自身的经历,施一公认为,国内的应试教育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选拔人才,但是也在限制着人才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对于清华大学药学院的研究方向做了重大的改革:他只保留了一小部分之前的研究方向,而将大部分的方向转向了当时生命科学界没有什么研究成就的领域。

他的这一做法引起了学校其他教授的质疑,他们一致认为应该先从他人的研究做起,才能学习他人超越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施一公却不这么认为,如果学生在这一个领域一直沿着前人的方向前进,那么他就会被这个框架框住,之后就再难跳脱出来了。

尽管这个做法在当时备受争议,但是施一公坚定地支持着这一做法,妻子赵仁滨听了丈夫的话之后,觉得有道理,也支持着丈夫的想法,并积极为施一公出谋划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开始,因为研究范围突然变得宽了起来,同学们一下子找不到方向,有些迷茫,而并未被改革研究方向的那一小片部分同学,则一直顺风顺水,同学们都怀疑是不是改错了。

施一公看出了大家的焦虑与怀疑,但是他并没有责怪大家,而是亲自带着大家在研究室里面埋头苦干,渐渐地,大家逐渐有了方向,也就不再怀疑,开始跟着施一公更加努力地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件耗时极长的事,因为一直没有取得什么成果,外界对于施一公的能力一直持怀疑态度,只有学校的专业人士看到了希望,一直在给他们提供研究经费。

2013年,施一公研究团队终于取得了突出成果:我们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发展,这是我国生命科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带领着团队继续研究,学校为了感谢他的成就,在2015年,施一公成为了清华大学的副校长。

«——·创建西湖大学·——»

不过,施一公逐渐觉得,应该创办一所新型大学,培养出更专业的科研人才,这便是西湖大学的建校初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他开始着手为建校筹备,他找了很多的企业家支持他的想法,其中包括阿里巴巴的马云,龙湖集团的吴亚军,万达集团的王健林等,一共筹措了200亿的资金。

2018年1月,施一公辞去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职务,开始着手准备西湖大学的建校事宜,在同年10月20日,西湖大学正式成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更是放出豪言:“要在5年之内赶超清华。”

这所学校和其他高校不同,它并不招收本科生,只面向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

在创建的第一年,他只招收了19个学生,个个都是硕士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家对于西湖大学也很重视,对它也行了扶持,慢慢地,西湖大学也在面向本科招生。

如今,就是第一个五年之期,现在的西湖大学已有生命科学、理学和工学三个学院,在校博士生有1400多人,本科生只有150多人。

虽然没有在5年内赶超清华,但是做到现在的成绩也已经很不错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施一公人如其名,为了祖国的发展放弃了美国的优越生活,又在人生取得重大成功的同时选择重新开始一段新的征程,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