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是标记个人的宗族亲属关系的标记和符号,对于我们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从古至今,中华儿女以姓氏为宗族延续的标记。

《左传》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云:“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娶妻避其同姓,畏乱灾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倒霉的姓氏,因为太晦气常遭人讥笑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从小的就开始学习《百家姓》,百家姓是在我国文化中的国粹,不一样姓氏的人分布的地区,人口总数都是不一样。

但是作为“张王李赵遍地刘”这句脍炙人口的口头禅中,有一个姓氏却是最晦气的,这个姓氏儿女已经繁衍18代,却常遭人戏谑,千年后500名儿女集体申请换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姓氏已经发展成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是一个宗族的身份象征,更是代表了我们中国人内心的归属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倒霉姓氏“苟”姓的由来

“苟”姓。这个姓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根据统计,全国苟姓约有43万,是中国第225位常见姓,约72%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湖北4省。

“苟”姓祖先原是姓“敬”,公元936年至942年,石敬瑭建立后晋后,敬姓人士因怕冒犯皇上名讳免遭满门抄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得不把姓拆开,一分为二,成为“苟”、“文”两个姓氏。“敬”姓在发展中由于与皇上的名讳一样的原因,曾遇到过数次换姓现像,被指出是一个最晦气的姓氏。

因“苟”和“狗”谐音,导致之后儿女常遭人戏谑。而“苟”姓最开始的一批据说是由黄帝儿女再分封过来的姓氏。帝舜的子孙后代中也有人姓苟。

而“敬”姓的来源具体有两支,当中比较早的一批据说是黄帝孙敬康的子孙后代,另一批则与帝舜的子孙后代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直“苟”姓繁衍18代,千年后500名儿女集体换姓

在商州区沙河子镇石门沟村,生活一批“苟”姓群众已生息繁衍了18代人,共有500多人。因姓“苟”不雅,易遭人取笑,二来先祖当年弃敬姓苟,如今重视历史,应改回本姓。

商州区公安分局秉着重视历史事实和重视人格的原则,认可这些人换姓申请。这次“苟”姓500多名儿女集体换姓回“敬”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