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只有毛主席能对付蒋介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毛主席

1944年赫尔利受美国总统罗斯福委派来中国调处国共两党关系,结果,赫尔利上蹿下跳忙了差不多两个月,以毛主席为核心的中共中央拿出足够的诚意、作出足够的让步,可根本满足不了蒋介石一心想要铲除中共的无耻愿望,最终导致赫尔利的调处注定要走向失败的结局。因为蒋介石从一开始只不过是想借助赫尔利的介入,表达想要争取美国同情的策略。

所以,当赫尔利调处失败、国共谈判陷入僵局的时候,蒋介石仍然按计划进行企图铲除中共的所有努力。毛主席于1944年9月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蒋介石就在1945年元旦发表公告,宣布他要“还政于民”,准备在抗战结束前召开国民大会,以此来对抗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的主张。随即,蒋介石在原来三点反建议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三项办法。

但实际上,蒋介石所谓三项办法的核心仍然是要中共交出军队。为了造成国共关系破裂的责任在中共而不在国民党的效果,蒋介石采纳了赫尔利的建议,提出要让美国人来指挥中共军队。1945年1月24日,周恩来飞抵重庆恢复国共谈判,作出妥协的姿态,利用公开的机会进一步宣传中共提出的联合政府的主张,以争取国内外舆论对中共的同情。

1月25日晚,周恩来会见赫尔利、宋子文、张治中和王世杰,周恩来当即拒绝了赫尔利的提议。第二天,张治中、王世杰再约周恩来会谈,周恩来再次强调,联合政府必须是废除党治后各的派联合政府。王世杰表示,国民党还政于民时,必须以国民代表大会为接受机关,而不能以“各党派会议”为接受者。

但国民党内也有人公开支持周恩来的主张,这让国民党注意到了中共对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党派的影响,使得王世杰这样的国民党人也倍感危机。2月1日,在蒋介石召集商讨中共问题的会议上,王世杰明确提出,除非国民党允许中共公开活动,否则纯赖军队、特务和警察与之斗争,则成功难而失败易。

毛主席对蒋介石所提的三项办法深恶痛绝,认为是让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共军队隶属于外国,变为殖民地军队的恶毒政策。赫尔利对国共关系陷入这一地步深感无奈,而蒋介石则对赫尔利的调处失去耐心,甚至在国民党内高级会议上坦言对赫尔利的不满。认为赫尔利糊涂,竟然听信中共的说辞,还为中共说话。

于是,蒋介石在他的日记中清楚地记录,这时处置中共问题的策略就是,要争取美国人嫌恶中共为要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国民党制定了周密的计划,尤其是在对外宣传材料中攻击中共不同于各国共产党,在国内全无社会基础,完全依赖共产国际而生存;声称中共绝无民主自由可言,说中共抗日是假,保存实力、抢夺地盘、袭击友军、阴谋夺取政权是真。

为了让美国人嫌恶中共而相信国民党,蒋介石还委曲求全地接受周恩来所提“党派会议”的建议,但他换了个名称,称为“政治咨询会议”。但周恩来认为国民党的提议中没有改组政府的字样,也在文字中表现出不平等,应仍以中共提议的文字为讨论基础。针对王世杰的辩解,周恩来表示,将把国民党的意见报告给延安,之后再商榷会议的协定和文字如何表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右至左)毛泽东、黄炎培、褚辅成、章伯钧、冷遹、傅斯年

2月3日,毛主席复电周恩来,提出除坚持废除党治外,还要着重“特务、自由、放人、撤兵”四条,如果国民党办不到,就不能证明国民党废除党治实行民主不是骗局。这表明,中共中央根本就不相信国民党会放弃党治、转向民主。因此,中共中央考虑的并不是如何推进谈判的问题,而是如何在成功地进行政治宣传后结束谈判,让国民党陷入被动。

国民党人对此也有充分估计,因此,他们不遗余力地在赫尔利面前抹黑中共,他们甚至已经开始让赫尔利认为,中共是不民主的,其目的是在制定宪法或在民主基础上还政于民之前,摧毁国民党统治的政府。9日,周恩来把中共的要求通知王世杰,并表示准备回延安讨论。第二天,赫尔利约宋子文、张治中、王世杰与周恩来再次会谈。

周恩来在双方阐明各自主张后再次声明,必须回延安讨论,召开党派会议前必须首先改善政治环境,实现中共提出的“放人”等四项主张。赫尔利想要敷衍局面,提出发表一个由他和宋子文已经起草好的共同声明,说明国共谈判所取得的进展。周恩来对这一提议断然拒绝,认为这个声明完全有利于国民党。

11日,赫尔利又找周恩来解释,说可以由周恩来起草一个有关谈判进展的声明,他还告诉周恩来,他马上要回美国一次,并向总统罗斯福报告国共关系已经接近,但尚未得到结果。周恩来反对,他说,应该把国共关系因国民党没有诚意而濒临破裂的真相告诉罗斯福。周恩来还表示,他可以写一份书面声明由赫尔利带回去以便于说明事实真相。

13日,周恩来回延安前,蒋介石再次召见周恩来,明确表示,他不能同意周恩来提出的党派会议协定,他认为,中共所谓改组政府成立联合政府,实际就是推翻政府,现在党派都是不合法的,只有在国民大会以后,人民才有权组党。14日,国民党代表、中宣部长王世杰召开外国记者招待会,单方面批评中共拒绝接受政府提议,企图以此来影响美国和苏联的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