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记者从广州港集团获悉,广州港强化港口航运物流资源整体优势,打造“海上散货码头”,应用“锚地直提”新模式,加强“穿梭巴士”服务网络和能力建设,引领打造珠江绿色航运物流“大通道”,全力推动“港到港”“港到门”全程物流服务能力建设。

“海上散货码头”:年实现货物吞吐量超过3600万吨

据了解,“海上散货码头”通过水水中转方式,为客户提供大宗货物的高效、环保、经济的物流服务,不仅提升了物流效率,还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数据显示,目前广州港集团下属船务公司已统筹运营过驳作业锚地30个、浮筒18个,主要服务于煤炭、矿石、砂石、粮食、水泥、水泥熟料、水渣粉等货物运输。其单船过驳作业效率高达3万吨/天,年实现货物吞吐量最高超过3600万吨,成为广州港大宗散货物流的重要水上物流“大通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海上散货码头”拓通道

在加快港口枢纽港建设的同时,广州港顺应西江大宗货物客户需求,积极强化港口与西江黄金水道通道衔接,推进西江战略。以“海上散货码头”为支撑,打造起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的江海联运网络,构建起以广州港南沙港区为核心的珠江-西江联运体系,打造“装货港—水上过驳—货主码头”过驳直走的水上运输路径,大幅节约货物物流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联手黄埔海关创新“锚地直提”模式

“锚地直提”: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4000万元

为进一步挖掘锚地、浮筒过驳资源潜力,广州港集团与黄埔海关合作,共同探索“锚地直提”的新监管和物流业务模式。该模式是黄埔老港海关将海关监管全过程嵌入的物流链创新的监管模式。主要流程是基于珠江口锚地资源和大湾区江海联运关键节点的区位优势,对抵港货物在锚地进行过驳作业,把货物从大船抓卸到小船,通过锚地监督“无纸化”数字平台的监管,允许货物在港区锚地验放后直接提离至目的地企业。

自实施以来,该模式有效解决了大宗能源、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大宗散货进境物流时效低、货物装卸损耗大等难题,有效缩减船舶靠港时间和货物装卸次数,节省了企业时间和经济成本。数据显示,该模式实施以来,新增进口货物总值超15亿元,帮助企业节约综合物流成本超4000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梭巴士“走出去”形成区域联动

“穿梭巴士”:年运输箱量近200万标箱

广州港积极推动“穿梭巴士”服务网络的扩展和优化。自南沙港区开港以来,广州港“穿梭巴士”以南沙港区为中心,逐步建立起辐射珠江水系各中小码头及附近沿海一带的集装箱运输网络,目前已开通支线超过70条,年运输箱量接近200万标箱,为大湾区和泛珠三角广大企业提供了经济便捷的水上物流服务通道,助力广州营商环境持续提升。

此外,广州港还积极推动“湾区一港通”“云堆场”、同船运输等新模式落地。目前,“湾区一港通”“云堆场”分别覆盖“穿梭巴士”驳船网点16个和3个,协调粤东、粤西和北部湾区域联动,设立花都、南宁办事处,推动“穿梭巴士”实施“走出去”,顺势开通南沙港区-北部湾港区“两湾快航”航线以及推动开通汕头、阳江航线,促进“两湾”及粤东粤西集装箱物流互联互通,推动南沙港区集装箱业务沿海运输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造绿色物流通道

近年来,为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打造广州港华南汽车滚装运输枢纽港,广州港于2021年研究建造了华南首艘内河汽车滚装船——“穗港汽车01”船,开启珠江水系内河商品车江海联运滚装运输模式,有效推动商品车的批量运输由公路向水路运输方式转变,构建起以南沙港为枢纽、连接花都、新沙、香港等区域码头的大湾区滚装商品车干线、支线江海联运运输快线,为客户提供了经济、便捷、绿色的物流路径。

广州港集团还积极响应“绿色珠江”工程建设战略部署,推动下属船务公司完成华南首批8艘内河LNG动力改造示范性船舶改造,助力推动广东内河港航产业从此正式迈进“油改气”新阶段。改造后,船舶PM2.5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可减少90%,碳排放可减少超过20%,二氧化硫达到“零”排放,为引领内河港航产业实施清洁能源、助推“绿色珠江”航运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努力构建广州港水上综合物流平台,助力打造珠江绿色航运物流“大通道”。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朝露 通讯员:曹畅

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杨朝露 通讯员:曹畅、黎其骏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慧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