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兄一篇名为《 》的文章招来了很多驳斥。两边的文章我都看了,我觉得,由一家大学附近的书店倒闭,提出大学更封闭了的观点,并没有太大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谈论证的技术问题。

首先,任何微小的措施,都可以导致结果的改变。做过产品经理的人都知道,一个入口,从网页首页移到二级目录,点击就会少掉80%甚至90%。就是那么多点一下,就会挡住很多人。驳斥张丰兄的那篇文章里也说了,现在进入川大要出示身份证。这样的措施,会导致人流的减少。这减少的人流,可能就导致书店跌出盈亏平衡点。

其次,“大学内的其他书店还活着”并不能推出“大学封闭性加强,导致了一家书店倒闭”这个结论是错的。因为最先受到环境影响的,一定是少数。春江水暖鸭先知,鸭子最早知道春天来了,其他动物还不知道,这不等于春天没到。这就像任何时候,都有很多人在还房贷,在买房,但这不能推出“很多人断贷,房地产有风险,需要提振措施”这个结论是错的。

第三,真实生活中,因果关系是复杂的,往往一个现象有多个因素;一个因素又会导致多个现象。要驳倒观察单一现象引发的感叹,当然是容易的,只需穷尽逻辑、穷尽概率。但这不是辩论,是诡辩术。

真诚的讨论,不是去穷尽逻辑,穷尽概率地去诡辩,而是发自内心,凭着良知、勇气去观察,并在语境中,而不是在字眼中,去理解他人的观点。做到了这一点,同意或者不同意,都是真诚的、公正的。

如果从语境去理解,不难发现大学的确更加封闭了。这个结论比论证过程更重要,这才是应该关注的核心。

很多大学的大学城,本身就意味着封闭,远离市区,学生的实习、勤工俭学,和社会的互动都会大大的减少。

中国大学现在正在增加理工科的比例。相对于人文学科,理工科对社会而言,也更加封闭。

进入校园要出示身份证,也是一种封闭。在我的记忆中,以前进出大学是完全自由的,无需出示任何证件。疫情之后,很多学校保持了之前的措施。自由一旦失去,就很难回来。

判断大学是否封闭,一家书店或许不足为凭,但不说学术自由之类更易碎的奢侈品,也不说教授和社会的互动、研究范围,就说说最本能的东西。现在的大学生能随意出去租房吗?能和爱人同居吗?晚上能夜不归宿吗?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摆出各种不同的姿势合影,传给辅导员,以证明当晚在宿舍。那么,会不会很多护校宝跳出来反驳:“我就是没有资格像成年人那样生活”?

当然,一切为了安全。

对安全的强调,本质就是一种封闭。这不过是一种状态的不同表述。套中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不查身份证,怕是要闹出什么乱子吧”,这像不像套中人别里科夫说的话——所有看起来荒谬的预言,都源于真实的生活。

大学的封闭,或者不在于书店,而在于对于批评声音的态度。批评大学是有风险的,会招来很多人的驳斥。实际上,碰不得的大学,就代表着一种封闭性。这是一种心灵上的封闭。

年轻人越来越失去他们本该以为骄傲的朝气、对自由的热爱、不畏权威,转而在大学的旗帜下,集结起来,成为“护校宝”。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越差的学校越严重。这背后的道理是共通的:当大学生们未来更多的可能性封闭了,大学就成为难得的骄傲所在。所以好大学“护校宝”会更少。这一点川大应该在国内算好的了。

现在,大学的论坛里,年轻人所懂的,就是批评食堂了。这当然也是一种视野上的封闭。甚至除了他们可以批评食堂,外人都不能这么做。很多人会说,我的母校,我可以批评,但别人不能批评。

用母子关系来比喻大学,很多人就是这么看待公共事务的,但他们忘记了,大学仍然要找他们收学费,他们再去找自己的母亲要学费。用一个比喻来理解公共事务,这很流行。但大学不应该这样,因为比喻是提供给视野狭小、封闭之人的简便法门,大学生们、校友们都不应该这样。

很多人离开大学,也抱着这种执念,要维护自己的母校。大学的确是很多人的青春,而青春总是无悔的。但你的青春回忆,应该系在那个姑娘,那帮兄弟身上,甚至可以萦绕在那棵树,那片湖,那张小床上。但唯独不应该寄托在抽象的大学上,更不应该寄托在一个红章上。那不是你的青春,也不是你的甜蜜。一个抽象意义上的大学,是公共事务,应该运用的是逻辑,而不是情感。

天地君亲师, 说 不得的大学,大致占的就是这套中国传统 权力逻辑中“师”这个字。

但还有一句话,“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开快捷转载,欢迎转载

已开过白名单的公众号,转载请遵循转载规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欢迎关注更多深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