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在网上能看到太多中年人失业的倾诉,看着触目惊心。

相比现实的失业问题更可怕的是,我们的社会似乎建立了一种淘汰中年人的机制,出现了一种集体性的对中年人的厌弃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年人当然是希望、是未来,需要倾斜社会资源给青年人成长。然而中年人却是现实,是实实在在的当下发展之核心群体。

一个正常的社会,其实不应当把焦点都放在各方面尚处于成长和摸索阶段的青年人身上,无论从职业能力、投资能力……从各个角度来说,40多岁的中年人,才应当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群体。

这不是对青年人的轻视,只是客观地从一个社会的结构出发而言。

多少岁算中年?

首先中国人对中年这个年龄段的定义,就偏小。

世卫组织根据人均寿命,将18岁—44岁称为青年人,45岁—59岁称为中年人。但现在社会都将35岁定义为中年的开始,这实在是太早了。

大部分人从大学毕业才开始萌发真正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24岁左右在职业方面才开始学习成长。这个成长阶段,一般至少需要10年。

因此,人在35岁左右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35岁开始才能进入职业能力的巅峰期——这是绝大多数人的周期。

更别提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学生在学校里基本不接触社会,也难谈真正的社交——这些都是进入社会才有机会开始历练。因此,38岁甚至40岁出头才走向人格的成熟,也是非常普遍的。

然而现在对中年的定义我感觉已经不止35岁,甚至许多人说30岁以后就是中年,许多人28岁左右就开始害怕自己变老了,28岁还没有上百万的存款或者金饭碗工作,就觉得人生已经彻底无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看法,都是一种集体的自我施压和自我扭曲,是整个社会的一种焦虑症和心理疾病。

企业35岁淘汰机制的根源

在中国,企业员工35岁就普遍面临着被淘汰,找工作也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其实是一个相当畸形的现象。企业难道真的不需要35岁以上的员工了吗?企业要发展,需要的主力是有丰富经验和履历的人才,新手不可能是任何企业的主心骨。

但为什么淘汰35岁的员工就成了一种风气?那只能说明,整体的企业文化和风气出现了问题,那就是极度的短视和压榨。

短视在于,他们宁可雇佣一个便宜而能加班的年轻人,也要裁掉一些工资较高的中年人,哪怕这个中年人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因为企业的价值导向就是赚快钱而不是长远发展,既然赚快钱那就要达到短时间内的人力成本降低。

压榨则是他们应对的策略:既然年轻员工都是新手,那就要疯狂地加以培训,让其疯狂地加班。在这里,加班不仅是产生更大效益的手段,更是对青年人“揠苗助长”的手段。很简单,每天上12小时的班,成长速度一定明显大于上8小时的班。这样,本来35岁才能培养出来的一个人才,也许27岁就培养出来了。

这也跟中国的企业喜欢“卷”这种拓展业务模式有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同于疯狂的同质化输出,争抢的资源不再是理念和品质而是圈地、圈人,然后疯狂割韭菜。这样的业务模式,要的是“白领血汗工人”,自然就是年轻人更受欢迎。

至于这些“被揠苗助长者”,则全方位地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企业,变成一个工作的机器。这是必然的牺牲,也是现在的青年人怨声载道的原因。

对中年人厌恶的商业社会根源

中国现在是一个极度商业化的社会。

另外,中国的极度商业化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青年人的集体讨好。

在广告中,出镜的绝大多数是青年人;在社会的流行话语中,青年人占绝对主流。商业资源大部分倾向于青年人,以至于20出头的明星都已经算“老”了,明星恨不得都从娃娃抓起开始培养。

整个社会,都呈现一种极度的崇拜、讨好青年人的思潮。

30多岁的人,只要稍微一不懂青年人喜欢的东西,就要被嘲讽“落伍”。许多中年人不得不刻意地模仿青年人的流行语和关注的话题,以体现自己还跟得上。

于是,整个社会逐渐建立了一种对中年人的“年龄羞耻”。老去成为一种耻辱,甚至中年人明明还不算老去,也成了一种耻辱。

整个社会都是受害者

问题是,青年人受到的讨好,其实只是一种出于商业目的的大型陷阱——毕竟这一代年轻人在敢花钱方面毫不手软。前些年,这种讨好也是有用的,年轻人的超前消费带来了一波消费神话。

然而在如今的现实中,青年人的境遇却没有商业话语中那么美好。根据最近公布的青年人失业率,依然高达14.9%,考虑到统计局将每周工作一小时的情况也算进了已就业,失业率数字绝对不容乐观。

青年人也在网上大量抱怨社会不给自己希望:房租太高、工资太低、工作难找,创业无门。

所以就造成一种怪现象:整个社会都在厌弃中年人,大量的中年人失业找不到工作只能送外卖、跑网约车;然而与此同时,被整个社会“跪舔”的年轻人却也面临着生存艰难的噩梦,压力巨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中年人厌弃的思潮,最终让整个社会受害。

企业因为极度短视和压榨员工,陷入一种“越短视越压榨利润率越低”的怪圈。社会因为厌弃中年人,造成了大量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以至于中年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经济方面因为长期只重视年轻人,2023年出现了青年失业潮之后,社会消费力锐减——因为被厌弃的中年人早就消费不动了。

结论

对中年人的厌弃,是整个社会趋向于急功近利的恶果。

即便是在传统中国文化中,30也只是而立,40才不惑。也就是说,40岁才能做到对人生不迷茫。

对普通人来说,35岁到45岁是最黄金的工作年龄,阅历和创造力在这10年达到均衡的巅峰期。45岁开始,才真正称得上走下坡路。

然而我们的社会,却在急速地抛弃最有能力的这批人,他们本来就困于债务、房贷、还有三座大山,现在又甚至还要面临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社会舆论还要不断地将“老去”这个词强加于他们身上,让35岁以后的人觉得自己毫无价值感。

最终,那么多有才华、受教育良好、有很好工作资历的中年人,不得不去外卖和网约车行业,这无论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巨大的浪费和悲剧,如不改变,最终会影响到中国发展的未来前景。

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是时候开始重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