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观念中,家庭是避风港湾,是温暖的容身之所。

可是近日在江西某地发生的一起虐童事件,却令人倍感痛心和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视频显示,一名男子酗酒后对着自己的儿子大打出手,不但狠狠殴打儿子的头部,甚至还拿起啤酒瓶当武器,最终将孩子打得头破血流。

令人更加震惊的是,根据现场目击者透露,这名可怜的孩子竟然

"还不会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如此惨烈的虐童行为,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家,究竟还有什么

"家"

的意义?儿子在父亲眼里,又算得上是亲生骨肉吗?

作为至亲,怎能如此肆意伤害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暴力,向来不应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式,何况面对的是无辜的孩童。生儿育女,本应是人生最大的幸福,然而这名父亲却将孩子视作出气筒,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

对孩子造成的创伤,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有可能在心理层面留下阴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客观来看,虽然这起虐童事件是由酗酒引发,但决不能成为开脱借口。

酒后失常,尚可因而减轻罪责,但对于不顾家人性命安危的暴行,任何理由都是苍白无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为人父,就应该时刻怀着慈爱之心,用理性和耐心对待孩子,而不是一味发泄私怨,伤害手足之情。

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家暴和虐童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个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父母为了维护所谓

"家规家训"

,动辄以暴力相向;有些家长因为受过家暴的遭遇,最终将这种恶性循环延续至下一代。

在他们眼中,打骂似乎成为了教育的

"常规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有智慧的人都会认识到,纵使是管教,暴力并不是正确的方式。相反,用爱心和耐心去引导孩子,不仅更有效,也更符合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

如果连最亲近的父母都做不到呵护和爱护自己的骨肉,那又怎能奢求社会和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暴力的根源往往来自执念和偏执。酗酒、家庭矛盾等,都有可能成为导火索。

但归根结底,人心的

"恻隐之心"

若存,便不会对手无缚鸡之力者加以伤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解决之道不应止步于制裁暴力行为的当事人,更重要的是重塑教育理念,培养互爱互谅、和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

唯有如此,我们的家园才能真正成为避风港湾,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沃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对于已经发生的虐童行为,司法程序也必须一步步跟进,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对犯错者在惩治的同时,也应给予心理疏导,使其认识到自身错误,重新树立正确的家庭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连这最基本的亲情都无法维系,何谈社会和谐?

虽然暴力与偏执有时难以完全根除,但我们仍当竭尽全力将其降至最低限度,努力构建文明有序的社会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愿这起令人痛心的虐童事件,不会在社会上激起太多徒增伤痛的非议和指责,更不会在施虐者及其家人心中留下阴影。

让我们携手向暴力说

"不"

,以爱的教育去呵护下一代,为他们营造一个阳光明媚的美好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