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市场及进出口工作委员会五届一次委员大会在上海召开,协会副会长骆铁军作了报告,信息量不小,今天就结合会长的讲话来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钢铁行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如何以充足的产能满足缓慢下降的钢铁需求

无论是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钢铁发展走过的历程分析,还是从国内用钢下游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中国钢铁的需求已经达峰,未来需求下降已经成为业内共识。

但如何下降?是断崖式还是缓慢下滑?在骆会长看来,“目前需求并未大幅下降,仅在1%~2%之间,钢铁协会预测,今年的需求只是小幅下降,4月9日世界钢协也发布需求预测称,2024年中国钢铁需求大致维持在2023年水平。”

那么问题又来了,为何仅仅就那1%-2%的下降幅度,就造成了整个钢铁行业进入了寒冬期,而且这个寒冬期已经两年多了,未来什么时候结束?望不到头,遥遥无期!原因在于中国钢铁强大的强大的供给生产能力。虽然这几年,全国钢产量在10亿吨的平台区,其实业内一直有个疑问,且不去谈数据的准确性,就一个问题,如果全国钢厂的高炉、转炉敞开了运行,我们的生产能力到底是多少?也就是说我国的铁产能、钢产能到底是多少?恐怕没人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保守说12亿的粗钢产能的,也有说14亿的。总之,强大的产能导致由于需求是小于供给的,哪怕短期的需求增加引起价格上涨,钢厂马上蜂拥而上扩大产量,钢厂的扩产的动力有两个,一是摊薄固定成本,而是市场钢价上涨。所以这时候哪管什么自律不自律,谁不扩大生产谁是傻子。于是短期内马上又造成供大于求,价格再次下跌。

此时,摊薄的成本早就被钢材价格的下跌和原料价格的上升‘吃’了个一干二净,而且还远远超出!

于是,行业经常出现钢材价格下跌,产量却在增长,但是矿价依然坚挺的怪象。海关一季度的数据:一季度,我国进口铁矿石3.1亿吨,同比增长5.5%;进口均价为129.5美元/吨,同比增长10.6%。钢价下降6.29%,同期进口矿价上涨10.6%,不合理的矿价严重侵蚀了钢铁行业效益。

算大账,道理都懂,但是算小账,钢厂陷入囚徒博弈无人能解。

就这样,中国钢铁辛辛苦苦到头来却是在为国外四大矿山打工!悲哉悲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无奈的出口,量增价跌贸易摩擦不断

1-5月,我国出口钢材4465.5万吨,增加24.7%,从出口均价来看,1-5月份出口均价为780美元/吨,同比下降31.7%。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部分的钢厂为何出口,其实也很无奈,无非是国内需求少了呗。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怪象:

高价进口铁矿石,量增价涨;低价出口钢材,量增价跌。对钢铁企业来说,虽然发挥了产能,略微摊薄了固定费用,但将排放和能耗留在了国内,得不偿失。

因此,钢协明确提出,要“鼓励高端、限制低端、打击非法”钢铁出口,树立中国品牌,维护世界贸易秩序,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共建,为世界提供中国优质钢材。

打击非法,那是必须要做的,有大佬前几个月就揭示了“买单出口”及其背后的黑幕,触目惊心,如果不加以监管,势必会扰乱市场秩序,劣币驱逐良币!

限制低端,鼓励高端,道理都懂,但是执行层面就难度,首先技术层面如何区分低端、高端产品?并且在海关税则号上进行固化?恐怕又是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经过与商务部等部委的进一步沟通,近期协会起草了《关于稳定部分高端钢铁产品出口的建议》,待时机成熟向相关部委报送。”骆铁军透露。

时机什么时候成熟呢?至少在当前钢铁出口

量增价跌,贸易摩擦还不断的情况下,还不是一个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