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在召开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今冬明春大规模地开展兴修农田水利和积肥运动的决定》,被认为是新中国大规模水利建设运动的开始。

在这份文件中,中央提出“积极广泛地兴修农田水利,是扩大农业生产,提高单位产量,防治旱涝灾害最有效的一项根本措施。”并且指示各地“立即动手准备,积极进行。”

该决定方一下达,河南就与全国各地一样,在1957年冬至1958年春组织了大量民工日夜奋战,掀起了一场大修水利的热潮。

在历史上,河南当地就一直有着引黄河水接济卫河的设想,其中最早进行尝试的却是侵华日军。

当时出于运输考虑,日军曾试图修建引黄济卫灌溉工程,但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工程也自然中断了。

随后在1945-1946年期间,国民政府河南省水利局也曾进行调查测量,试图延续这一引黄入卫工程,但因为缺乏资金而始终不曾开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随着水利建设热潮的到来,中央水利部在1957年也决定在之前几个较小规模的灌溉工程基础上,开展一个大型的引黄灌溉工程。

水利部初步估算该工程将达到引水280秒公方,可灌溉农田470万亩,年收益粮食14亿斤。

完工后将使河北省天津、沧州两专区及山东、河南两省沿卫河两岸人民群众改变生产落后面貌,从经济上来个大翻身。

同时,把黄河水引到豫北地区,也可以解决新乡、焦作甚至天津的工业与城市用水的困难,促进工业的发展。

水利部还乐观的预估,这个水利工程的投资将不大于2500万元,并且赶在1958年5月1日前“献礼完工”,当年即可收效。

由于水利部乐观的态度,使得所有人都认为引黄灌溉工程是一项“效益大、投资小、收效快”的大型水利工程。

随后在1957年11月召开的河南省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该工程被吴芝圃交由新乡专署负责施工,水利厅工程局第二水库施工总队作技术协助。

11月15日,水利部以水设计字第2989号文再次指示河南地方,再次要求:

“五一之前一定放水,开工愈早愈好……中央投资,地方负责,打破常规,边设计、边施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即该工程正式被命名为“共产主义渠”,并被列入了二五计划的重点工程,就这样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建设。

为了保证该献礼工程能按时完工,共产主义渠调动了数量庞大的人力物力,冀、鲁、豫三省29个县先后动员了300余万民工参与建设。

该工程规划自武陟县秦厂引黄河水,经获嘉县、新乡县、新乡市、汲县(今卫辉市)、淇县至浚县老观嘴入卫河,总长155.68公里。

共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从武陟秦厂至汲县小河口村入卫河,于1957年12月-1958年5月施工。

第二期工程从汲县小河口村至浚县老观嘴入卫河,在1959年11月-1960年7月施工。

第一期工程之后被提早到了1957年11月破土,由河南省新乡专区和焦作市的18个县140万民工及河北省沧县专区、天津专区的14万民工共同建设。

渠首闸建在新乡专区武陟县秦厂村东黄河大堤上,途经武陟县、获嘉县、新乡县、新乡市、汲县,至汲县小河口村入卫河,全长111.68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乡共产主义渠现状

但是这个动员了几百万民工的重大水利工程,从一开始就埋下了失败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