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鸣

上月底笔者随同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李大宏主席一行,应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邀请到北京参访交流,拜访港澳办和中宣部,以及参访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凤凰网等。五天行程,令我们开拓了视野,增进了彼此了解,特别是各大央媒在新媒体发展方面的最新成果,以及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意创新、全球传播力的大幅提升,给各位香港新闻界同行留下深刻印象,亦带来不少启发,几场座谈会都有比较深入的探讨,新闻联还与总台央视签署合作备忘录,和中国记协亦将展开更深度的合作。此行收获满满,而笔者更加有意外收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缘行程第二天晚上接到临时通知,翌日上午有半天自由活动。偷得浮生半日闲,我和团友文灼非兄决定去逛天坛公园。从我们住宿的酒店,沿祈年大街步行到天坛北门只需十来分钟。首都这几天都是蓝天白云,白天气温在二十六至二十七摄氏度左右,走路很舒服。踏进天坛公园,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距离上一次游天坛,已经整整三十年。

一九九二年海峡两岸代表团在香港达成关于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之后,于一九九四年二月在北京展开事务性谈判,我奉当时任职的报馆派遣到北京采访,参与谈判的主角分别是海协会的唐树备、孙亚夫,以及海基会的焦仁和、许惠佑,那次谈判过程曲折但取得一些进展。谈判期间有一个星期天休会,我趁机去逛天坛公园。北京“二月春风似剪刀”,出门要穿上棉大衣。我从祈谷坛走到祈年殿,登上三层汉白玉圆坛平台眺望,自明朝永乐十八年建成至今六百年,这里见证了华夏文明由盛转衰,再到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沧海桑田。雄伟壮丽的祈年殿是这座古都最有代表性的地标之一,游客可以进去参观,我默默站在华丽庄严的大殿前方,仰望三十三米高的圆顶,想象几百年前明清两朝十多位皇帝在这里祭天,祈祷五谷丰收国泰民安的神圣场景,当中包括大兵压境逼和“明郑”收复台湾的康熙大帝。

三十年后故地重游,正是百花盛开时节,天坛还是那个天坛,祈年殿蓝色琉璃瓦三檐覆盖,金色葫芦顶在阳光下显得有些耀眼。但是感觉明显不同,最大的变化是中外游客更多,笑容更多,欢乐更多。最惹人瞩目的景象是在祈年殿、祈谷坛、皇干殿、丹陛桥等各处皇家建筑,见到一对对情侣穿上明朝皇帝龙服和皇后长裙拽地凤装,拍照留念,这些来过把“皇帝瘾”的有年轻恋人,也不乏中年伉俪。奇怪的是没有一对情侣打扮成清朝皇帝皇后,倒是有好几个小女孩打扮成小格格,在人群中追逐嬉笑,似乎在提醒人们在距离皇帝祭天祈祷的地方不远处的紫禁城,曾经居住过十位清朝皇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遗憾的是,皇穹宇外的回音壁被铁栏杆围起来,游客不能体验神奇的传声功能。当年我一个人游天坛,见到有人把耳朵贴近这幅三米多高的磨砖围墙,和远处另一个人说悄悄话,也想体验一下,就请旁边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帮忙,她站在大约二十米外贴近着墙身小声说一句话,我果然听到,轻声回应一句,她也听到了。可惜,经常有一些无良游客肆意在回音壁的砖墙上胡乱刻下“XX到此一游”之类垃圾文字,为保护这座珍贵历史文物,管理部门不得不禁止游客靠近,当年凭墙传声的体验,只能回味难以重温。不过,每一个来到北京来到天坛的中外游客,都可以用心聆听到历史的回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一次采访海峡两岸会谈,一次香港和内地新闻界交流,在北京天坛公园找到交集。去年曾经见到当年参与北京海峡两岸会谈的主角之一,他已经退休,但仍然关注海峡两岸局势,我也是从那次采访之后就一直关注海峡两岸新闻。最近“台独”势力很猖獗,企图倚美抗中,公然数典忘祖,今天在台湾称自己是中国人竟然要被“原谅”,这种荒谬的事情是三十年前实难想象。“台独”势力挑衅,是低估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追求统一的传统信念。青山常在,天地不老。六百年北京天坛见证了明清两代以及抗战胜利之后中央政权收复台湾、治理台湾的统一伟业,相信一定会再次见证中华民族实现祖国统一的梦想。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