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人的知识里,端午节就是为纪念屈原投江而产生的节日。

关于屈原的投江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屈原在被放逐之后,看到楚国破碎的山河,悲愤之下写下《怀沙》,投身汨罗江。人们唯恐鱼虾吞食屈原的身子,就产生划龙舟和包粽子等习俗。

其实,端午节的出现和屈原没有任何关系。

我们来看看司马迁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面记载屈原之死是这样的:“於是怀石遂自汨罗以死。”传记里面并没有提到端午节,龙舟等事情。

这篇传记里还特意提到这样一件事情,贾宜“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在贾谊为屈原里所写得祭文里,也没有半个字提到划龙舟,包粽子等端午节风俗,更没有提到端午节。

屈原投江发生于公元前278年,此时离贾谊任长沙王太傅不足一百年,而离司马迁写《史记》也不到二百年。如果,端午节真是因为屈原投江才产生的话,贾谊的祭文和司马迁的《史记》,不可能都没记载。屈原投江的具体日期,已经不可考,史书没有任何记载。

而且,在屈原投江后的几百年,都没有文字记载将端午节和屈原投江联系在一起。

最早将屈原和端午节联系起来文字,是一本南北朝时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小说里面是这么说的:“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这本小说写于屈原投江的750年之后了,而且还是一本神话小说,所以,端午节起源于屈原投江,基本上不可信。

有关端午节的起源,还有与纪念伍子胥、孝女曹娥、介子推、勾践操练水军等好几种说法,其实都不可靠。

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从来没有那么简单,都是长期演化的结果。

端午节出现应该与上古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及天象、历法等有关。我们首先来看看端午节的两大标志性风俗,划龙舟和吃粽子。

划龙舟最早出现在吴越一带,并不是发源于湖南。吴越等地在春秋时期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祭祀龙图腾的习俗。

我们再来看看粽子出现的时间,粽子在西周就出现了。当时人们认为水里有蛟龙,会掀翻过往的小舟,就用粽子去祭祀蛟龙,喂饱它就不会出事了。

至于端午为什么会定在五月五日,说法也有很多。一种说法是五月五日是一个“恶”日,即带来疾病灾害的日子,所以在这一天,陆续兴起了一些与祛除疾病有关的民俗活动,如插艾草,饮雄黄酒等活动。北方还会吃一种特色小吃,五毒饼。

端午定于五月五,还有一原因,与我国古代历法有关,夏历中的五月刚好是午月,每个月的前几天称为“端”,故称五月初五为“端午节”。

总之,端午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各地风俗交融后慢慢形成的节日,绝不是因为屈原投江,就产生了端午节。

但是,因为中国人历来崇尚气节,爱国主义思想深厚,端午节就慢慢跟屈原联系在一起了。

顺祝各位:端午安康!

敬请关注,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