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有一人功不可没,此人正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

不过吴三桂并非清军得天下的关键,算不得那“得一人而得天下者”的“一人”,这一名头最后落在了洪承畴身上。

清朝幸得洪承畴,方才能得明朝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他非谋士出身,而是明朝官员,为明廷职位最高的降将。

他无愧于清廷、有功于大清,却有愧于大明,故而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为后世人唾骂且不耻!

吴三桂固然可恨,洪承畴骂名更甚。

缘何如此?那就得说一说这位明廷职位最高的降将是如何从崇祯皇帝的左膀右臂一步步沦为清朝臂力,帮助清朝一点点蚕食明朝这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崇祯的左膀右臂

洪承畴生了个“好时代”,赶上了农民起义。

对明朝来说,这自然是天塌的大事。

可对出身微寒的他来说,却是个加官进爵的大好机会。

不然就凭着他那出身,想在明廷当上个三品官员都是难事,况且他24岁才赐进士出身、授刑部江西吏司主事。

赶上农民起义,他凭着镇压农民军,一路火速拔擢,从小小的参政直接干到了陕西三边总督,总辖陕西军政大权。

昔日泉州贫寒子弟,如今倒成了明廷大员,恐怕那时他也志得意满、踌躇满志,想着为明朝肝脑涂地。

事实来论,洪承畴倒也是这样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是贫寒出身、了解农民军,又或是本就有真才实学,他所率领政府军与农民军交锋少有败绩、屡立战功。

更关键的是,他这人够狠!

当时明朝围剿农民军多以招抚为主,只要农民军降了,朝廷许以农民军头目一定利益,希望能和平相处。

农民军有时候就利用这点钻空子,诈降!

导致明廷围剿农民军不彻底,农民军一次次卷土重来。

到洪承畴这里,也不管农民军降不降,先打了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直接打,还不给农民军投降的机会。降?也杀!就凭着够狠、敢打,他打出了赫赫威名,让农民军损失惨重。

农民军越惨,朝廷就越高兴。

对于有着兴复大明伟大宏愿的崇祯来说,能得到如此忠臣良将,实乃大明之福、他之福也!当即下发一道道旨意,对其加官进爵。

崇祯七年,洪承畴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衔!

这已经算是明朝官员能做到的极限,再往上也都是些虚衔。此时他总辖河南、山西等五省军务,是镇压农民军起义的主要统帅。

这一年,他刚过四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惑之年,能有如此成就,与自身能力有关,更离不开崇祯皇帝器重。

大明于他,当是不差。

当然,在和农民军打仗这事上,洪承畴从来不含糊,甭管是张献忠,还是李自成,都没在他手上讨到半点便宜。

打仗有一手,崇祯那是器重无比。

由洪承畴在,农民军掀不起太大风浪。

可关键,这时候不止有农民军起义,还有天灾,以及关外清军虎视眈眈。不过这时崇祯也不算昏味,没有让洪承畴去北方边塞。

从崇祯七年到崇祯十一年,他都在中原和农民军打,虽说农民军声势浩大,也被其收拾的服服帖帖、节节败退。

农民军起义中期陷入低潮,他居功至伟。

崇祯算是挖到了宝,可洪承畴就一个,总不至于让他兼顾中原和北方战事。最终,崇祯做了个关键性错误决定——调洪承畴北上,总督蓟辽军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被俘拒不降清

从结果论来看,崇祯调洪承畴北上是个错误。

从过程论来看,崇祯只能调洪承畴北上抗清。

当时中原农民起义进入低潮,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相继流窜于四川、陕西等地,中原局势相对缓和。

持续了十余年的农民起义,在洪承畴等人的打压下,第一次进入低谷。这时候北方清军叩关,崇祯手上能用的人很少,洪承畴是一个。

清军和农民军不是一个量级,农民军起义说到底是活不下去,而清军叩关则是为了颠覆明朝的统治。

孰轻孰重,一比便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洪承畴在镇压农民军起义运动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将此人用在北上抗清,的确算是一招妙棋。

可就是这一招妙棋,加速了明朝灭亡。

崇祯十三年,清军围困锦州。清军善战,突然大举来犯,崇祯也慌了。好在有洪承畴坐镇,倒也轻松了几分。

不得不说,他在军事上很有才能,不然也不会一路升迁。这是清军来犯,他依旧胸有成竹、胜券在握。

不就是围困?敌人困之,我则击之。可他还是低估了清军的作战能力,清军不同于农民军,人数虽没有明军多,作战却十分勇猛。

往日战无不胜的他,这次也只是和清军互有胜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意识到清军不容小觑,洪承畴决定徐徐图之、以解锦州之困境。稳扎稳打,再有后方支援,清军耗不起。

这时候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计谋,偏偏朝廷里有些人尸位素餐,还妄自尊大,并不把清军放在眼里,也不重视洪承畴的建议。

过去器重洪承畴的崇祯,因为小人谗言,下令让其速战速决。

崇祯施压下,洪承畴只能硬着头皮和清军决战。

他手下虽然有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依旧比不上在塞外马背上长大的清军,当发生大规模战役的时候,明军战斗力明显不足。

这是战争,拼的不仅仅是人数,还有军事素质、武器,明军人数多又有什么用?最终还不是惨败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军大败后,被围困于松山城内。

听闻消息,崇祯急坏了。

洪承畴是朝中少有的嗯,他真不敢想这样的将领被俘或被杀,明廷还有何人可用?于是他下令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救出洪承畴。

清军不会轻易放过这样的机会,明廷不惜一切要救出洪承畴,清军则不遗余力不让洪承畴逃出松山城。

就这样,洪承畴被围困于松山城半年之久。

被围困期间,他都没有想过投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是为了报答朝廷对他的知遇之恩,又或是想名垂千古,眼见城中粮草断绝、水源尽失,他依旧坚守城中。

洪承畴想做名臣,手底下的人却想活命。

被围困这些天,陆陆续续有人逃出城外。

起初尚有人制止,之后索性也就不管了。最后在叛徒里应外合下,松山城被攻破,洪承畴被俘。

被俘之后,他拒不投降。

皇太极动用了一切能动用的人去劝降他,结果都遭到大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样一位能人,若能够劝降他,让之为己用,必然对颠覆大明统治有极大的助力。皇太极的眼光不错,受降后洪承畴确实加速了大明灭亡。

那被俘后的洪承畴是真的宁死不降?倒也不是。

这不是猜测,而是昔日同朝为官、如今在清廷做事的同僚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得出的结论。——这位同僚去劝降的时候,看见洪承畴危难之际也不忘拂拭衣服上的尘埃。

真正求死之人,是不会在乎这些细枝末节。正是因为他不想死,才会表现出如此抗拒的行为。弄清楚这一点,皇太极便好对症下药。

第一味药,便是美人。

俗话说英雄难过美人关,为拉拢这位明廷人才,他不惜将宠妃送到洪承畴帐下,算作第一份“见面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味药,则是尊重。

虽说是降将,但洪承畴毕竟在明朝为二品大官。哪怕是崇祯,对他也礼遇有加。如今被俘,虽为阶下囚,但心中那股傲气依旧。

皇太极是知道这群人所谓的气节,很清楚一旦触到他们的逆鳞,哪怕许以高官厚禄、美女钱财,只会招致更严重的反抗。

所以洪承畴被俘以来,他都表现出极大的诚意。哪怕是见面不跪,他依旧没有露出半点不悦之色,反而对其嘘寒问暖。当一位地位堪比皇帝的敌人对自己如此礼遇,饶是洪承畴意志坚定,也不免心生动摇。

他本来就不想死,无非是爱惜自己的羽毛,想要落个好名声,自然不会像其他人那样卑躬屈膝。

他是站的直,但脊梁骨却弯了。

酒色诱惑、名利许之,洪承畴降了!

这位原明廷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成为了明廷降清职位最高的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仕清生涯

洪承畴降了,崇祯却为他准备了盛大的葬礼。

原来洪承畴被俘后,就有消息称他被清军杀害。崇祯信以为真,还真以手下出了个千古忠臣,亲自下令设置祭坛,追悼洪承畴。

就这样,洪承畴在清廷恩礼有加、在明廷落了个“忠臣”名声。

当真是两头赚的买卖,稳赚不赔。

但他到了清廷之后,处境并不像想象中的好。

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皇太极之所以对他礼遇有加,无外乎是看中他的影响力。也正是因为他的影响力,清廷对他的防范心很重。

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担任任何实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处境一般,让他愈发烦闷。可此时想要回到大明已经十分奢望,那就只能尽心尽力为清朝做事。

能做什么呢?自然是夺取江山。

虽然说清军相继占领了锦州、松山等地,明朝依旧控制着大片疆域,况且境内还有实力不俗的农民军。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

就在李自成攻占北京的同时,清军倾巢而出,向山海关进发,意欲一举攻下北平,角逐中原、改天换日。

没想到李自成抢先一步,大明基本算是完了。清军的主要对手从明军变成了大顺军,过去和明军作战,清军少有败绩。

如今和大顺军作战,反倒让清军望而却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洪承畴站了出来,他可是李自成的老对手,很清楚明朝当下的局势。如果要和大顺军硬碰硬,可能会落下两败俱伤的结果。

恰恰此时吴三桂向清军求援,洪承畴建议合力对付李自成。

过去李自成就不是洪承畴的对手,如今得到清军臂助,大顺军更难以匹敌。经此一役,他打出了身价、让清廷看到了他的重要性。

这时候他又献了一计,即直入北京。

清军自然也想占领北京,这样大明就只剩下半壁江山,当下的确是个好机会,可关键要怎么占领北京?

清廷要的是天下,不是一座城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抓住这一心理,向清廷建议,将军队伪装成仁义之师,说是和明廷联手,来清剿流寇的,而非侵占大明江山。

老百姓哪里懂这些?他们只看这支军队沿途有没有烧杀抢掠,如果没有,那就是一支仁义之师。

在洪承畴的建议下,清军一路长驱直入,占领北京后,仍旧有不少民众被蒙在鼓里,天真以为清军是来帮助他们的。

夹道欢迎之事,常有发生。

接下来他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建议清廷给崇祯皇帝服丧。

这一招,绝对称得上釜底抽薪。

加上洪承畴过去的身份,清廷“仁义之师”的名号算是坐实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在之后明军和清军对抗中,明军有时甚至没落下好名声,让清军收获了大量人心。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满人汉化”这件事,也是洪承畴的手笔。

清廷有了这样一位昔日在明朝位高权重、名望极高的大臣开路,逐鹿中原、定鼎天下容易了几分。

正是因为他的影响,明朝不少优秀将领最终都选择归顺清朝。

在许多小说中常常能见到这样一句话:“得一人者可以得天下。”

刘备因为有了诸葛亮,方能三分天下。

刘邦因为有了韩信,方能入主中原。

清朝有了洪承畴,才能如此轻松取代大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他很了解这个国家,也了解这个国家的人民,所以才能有计划的制定出策略,帮助清军横扫一切障碍。

他于清朝而言,功不可没。

他于明朝而言,万死莫辞。

正是如此,洪承畴才成为了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一个人物。至于他是对是错,历史早已给出了最公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