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说,“兵者,诡道也”,就是俗语所言,“兵不厌诈”。战场上,你来我往,刀光剑影,考验士兵的勇敢与忠诚,更考验将军们的指挥能力,在空气中都凝结着血腥味的战场,三十六计,哪一方运用正确,哪一方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战场上的“诡计”顶多杀伤临战的敌人,而一个计划得当的阴谋,则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毁灭一个国家。

春秋末年的吴越争霸,面对失败,越王勾践选择隐忍,他同谋士范蠡、文种定下“卧薪尝胆”之计,此计毒辣之处在于,表面越国是吴国的孙子,随叫随到,随用随取,实则吴国在给自己挖坟墓,而且这条计策玩的就是两面儿,堪称“绝顶阴谋”。二十年的韬光养晦后,越国彻底翻身,灭吴国称霸江东。

阴谋之中,还有一种更阴损的招数,就是反间之计。

战国末期,秦国连使两招反间计,第一招将老将廉颇赶回老家,幼稚的赵括被委以重任,致使长平之战,赵国惨败,四十万众死于非命,血本无归;第二招将抗秦的统帅李牧弄死,使赵国硕果仅存的良将也没了,直接导致赵国的灭亡。

这些故事,后世人人皆知,也无不为之痛惜,怒骂赵王的昏庸无道。

说人容易,临事却难断。一千八百年后,明朝末年,又一招反间计得逞,大明柱石袁崇焕被杀,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抗金

袁崇焕祖籍广东,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中进士,任邵武知县。袁崇焕虽是文官,但对边境武备之事非常关注,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他又被调任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

此时的大明王朝,内忧外患,农民大起义正在酝酿,明王朝即将被喷发火山烧灼,关外东北的建州女真崛起,建立“后金”政权,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并连丢关外大大小小七十余城,女真人的兵锋向大明关内逼近。

袁崇焕临危受命,驻守山海关门户—宁远城,并且在钦差大臣大学士孙承宗的支持下,与同僚一起,占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等地,关外形势一度呈现出喜人的景象。

可惜,好景不长,明朝廷内部斗争激烈,大宦官魏忠贤与文官集团内斗不止,新上任的钦差大臣认为应该压缩兵力与防区,将人员全部撤回关内才对,锦州等地得而复失。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正月,后金首领努尔哈赤得知孙承宗被免职,明军大部撤往关内,喜出望外,随即率军杀到宁远城下。袁崇焕同将军满桂,副将左辅、朱梅,参将祖大寿,守备何可纲等将士盟誓,死守宁远城。他们积极组织军队防守城隘,并使用西洋巨炮,轰击后金军。

两天的进攻,令后金军损失惨重,努尔哈赤不得不下令撤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宁锦大捷

宁远城击败后金军后,本应该精诚团结,共赴国难才对,可怕的是,袁崇焕同曾经并肩作战的将军们闹起矛盾,也充分暴露出袁崇焕的性格缺陷:太过于直拗,不注重统一战线。

明朝廷为了缓和将领间的矛盾,相继将大将满桂、王之臣等调回,山海关内外经略事宜,由袁崇焕总负责。

天启六年(公元1626)八月,努尔哈赤死去,皇太极继承汗位,并将后金国号改为“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鉴于清军力量难以消灭,袁崇焕作了长远打算,他向皇太极写信议和,以争取时间。

皇太极也考虑到,明朝是个庞然大物,不可能一下灭亡,他便同意暂时议和,在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正月,将清军调向朝鲜,袁崇焕趁机派人修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以做外援。

同年五月,清军征服朝鲜后,回军再攻锦州,锦州守军防守吃力,向袁崇焕求援。袁崇焕却没有直接派军去驰援,而是分派几路人马,从其他方向攻击清军。皇太极也分兵迎战,并重点攻击锦州与宁远城,双方伤亡都很惨重。两天后,锦州城、宁远城都安然屹立,清军无奈地退兵,明军取得防守胜利,史称“宁锦大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间计,计杀袁崇焕

“宁锦大捷”,参战的将领都得到众大赏赐,袁崇焕却被魏忠贤党羽诬以“见死不救”锦州的罪名,仅获少量奖赏。

崇祯皇帝继位后,袁崇焕再获重用。年轻的皇帝急于解决辽东边患,询问袁崇焕,他却夸口说,五年可以解决问题,给年轻的皇帝打了兴奋剂,提拔袁崇焕为太子太保,赐尚方宝剑,辽东事宜,有便宜处理之权。

辽东防务中,毛文龙也有贡献,但这个人常常虚报战功,冒领粮饷,且目中无人,不把袁崇焕放在眼中,为统一威权,使辽东防务铁板一块,袁崇焕将毛文龙处死。

经过几年对峙,清军始终无法从正面突破山海关。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十一月,皇太极采取绕道袭击的办法,从喜峰口进入关内,越过蓟州往西,直逼北京。

袁崇焕从关外率军紧急驰援北京,双方在北京城下发生激战,明军在付出巨大伤亡的情况下,将清军击退,清军撤到关外。史称“己巳之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袁崇焕来说,一切似乎都比较成功,却想不到,即将面临灭顶之灾。

清军在攻打北京城时,知道袁崇焕一定会回援京师,皇太极派人提前潜入北京城,收买明朝部分官吏、太监,在城中散布谣言,说袁崇焕勾结清军,打开关隘,将清军放行入关。

即使是在北京城下鏖战,城内许多人,都对袁崇焕产生怀疑,崇祯皇帝本来生性多疑,又适逢乱世,他的神经变得更加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袁崇焕在击败清军后,为了北京城的安全,并没有率军去追击敌人,这也被朝廷认为是故意放走清军,而城外的那场大战,被朝廷许多人看成袁崇焕与清军演的“双簧戏”。

对臣子最致命的危险,就是皇帝对他的猜忌。北京保卫战的论功行赏还未开始,袁崇焕就被抓捕起来,魏忠贤的遗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史褷等小人,未加仔细审讯,便以“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定袁崇焕死罪,崇祯皇帝准奏。

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明朝的柱石倒下,皇太极异常高兴,专门摆宴庆贺,并强化了对明朝的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失去了袁崇焕,明朝不得不再派大将去防守关外,耗费了更多的兵力、财力,而此时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如火如荼,势力发展迅速,明政府却无力去对付起义军,在内外交固中,1644年三月,明朝亡。

袁崇焕未死敌人之手,却亡己方刀下,岂不令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