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说,内外科的病史是用心血和汗水写的,而精神病人的病史是用血泪写成的。为了更好地治疗精神疾患,挽救破碎家庭,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刘秉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为治疗打开另一扇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西医结合 为患者打开另一扇窗

刘秉本科就读于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系,毕业后考上河南中医药大学脑病方向研究生,师从楚海波教授。

她时刻牢记楚教授的叮嘱“不管中医、西医,治好病就是好医生”,她刻苦钻研业务,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对各种精神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对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有独到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8年刘秉研究生毕业后就一直在精神科工作,她边学习、边工作,慢慢掌握了各种精神类疾病的中西医治疗方法和技巧。

和其他科不同,精神科的药物很有限。可就是少量的药物,刘秉能通过做“加减乘除”,实现增效减毒的效果。“不同医生用同样的药,会有不同的效果,这和大厨做菜的道理是一样的。”刘秉认为,中西医结合用药,对于精神疾病来说,有着很大优势。

刘秉介绍,精神医学和中医学有很多共性,如精神障碍可分为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和中医阴阳理论正好相对应。如果能利用好这种共性,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曾有一名七旬老人求诊。他胸闷、焦虑数年,各家医院都看过,大大小小检查不下百项,未见明显异常,经治却也未见明显好转。“我的胸口像被铁丝网网着一样”老人这样说。

入院的前十余天,他每天都用挑剔、怀疑的眼神审视着刘秉,他说自己在郑州、新乡大医院都看过,看过心脑肺病科,又看了精神心理科,甚至求助北京、上海专家,最终用了7种药物病情仍日渐加重,后来在家走几步就喘个不停,夜里也只能睡个把小时。

接诊时,老人“呼哧呼哧”气喘声,老远就能听到。刘秉根据老人病史仔细研究,诊断为躯体形式障碍,决定先调整药物,把7种药调整到2种。果然2周时,胸闷胸痛减轻,老人睡眠好些了,但依然气喘。这时候,刘秉开始用中医做加法,开出“平喘固本汤”,老人服用1周后气喘果然减轻,睡眠明显好转,对刘秉感激不尽,说她达到这个行业的最高水平。

工作十几年来,刘秉还发现,西医对于阴性症状的精神疾病带来的认知损害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反而中医能带来改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秉治疗过一名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患病后记忆力、理解力严重下降。于是,她将用于中风后遗症的补阳还五汤“移植”到精神疾病治疗中。“这方剂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对于久病体虚的患者来说,具有改善认知的作用。”刘秉介绍,服用一段时间后,患者认知明显恢复,治疗后重返工作岗位。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西医结合属于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刘秉看来维护健康这样共同的目标上结合起来,却能产生协同、相辅相成的理想效果,她用中药的调理,并配以西药治疗失眠、抑郁症、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以及精神分析治疗神经症、青少年心理问题、人格障碍等疗效显著。

能耐心倾听 不放弃中抓住好转苗头

精神科的门诊,患者形形色色,有的沉默不语,有的哭哭啼啼,有的躁狂愤怒……无论来者何人,小到小学生,大到耄耋老者,刘秉似乎都有办法“走心”。有“二次元的孩子”来,她能侃侃而谈聊动漫;有一天到晚嚷着干大事业的患者,她先赞对方有抱负……

“可能是我看的书多,看得杂,啥都懂一点,所以和患者沟通起来,更顺畅。”在刘秉门诊,患者似乎更愿意卸下“武装”,而她也总能读懂患者微表情、微台词,帮对方直白表达出来,协助他们正视自身问题。她说,很重要的技巧就是,懂得维护患者的自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查房,和其他科室不同,更多是和患者聊天谈心。在交谈过程中望闻问切收集信息,以评估疾病,调整药物剂量。”刘秉说,很多患者病情的改变是隐性的,你必须耐心观察、倾听,才能发现潜藏的问题。

刘秉治疗过不少难治性患者,不仅住院当下效果好,而且复发率低,有的病情十几二十年都不曾复发。“除了耐心、细心,还要不放弃。”刘秉说。

2019年7月,刘秉接诊了一名抑郁性木僵的患者。之所以称为木僵,是患者像木头一样保持一个姿态完全不动、缄默不语,甚至不吃不喝,这是严重抑郁障碍的一种,表现为严重的精神运动性抑制。

患者50多岁,家属告诉说她最近几个月她食欲不好,经常唉声叹气,但最近1周病情急剧发展,在多家医院治疗也没有得到控制,整个人肉眼可见的越来越消瘦,不吃不喝、不语不动。她知道这个病不好治,患者可能有强烈的消极自杀意念,对治疗会违拗会排斥。

刘秉认真梳理了她的病情,询问她平时的喜好以及关心在乎的人,一方面制定治疗计划:除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外,先给予小剂量的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加量,为避免患者排斥服药,她就把药碾成粉和在牛奶或粥里,在她不知不觉的服用下去;一方面谈她喜欢的话题,谈她在乎的人勾起她生的欲望。在最初一周时间里,她的三餐是她看着喂进去的。

随着治疗和交流的深入,患者的眼神越来越灵活,开始说话、走动、自己进食,并开始跟刘秉沟通,说自己像被缚住手脚关在一间密闭的屋里,无助无望,只能听到有声音在跟她说话让她不要放弃。最后,她痊愈出院,出院后也特别遵从医嘱维持治疗,数年来病情未曾复发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些患者来就诊,割腕的伤口还新鲜着,仍有自杀倾向的,她会想尽办法把对方留在病房,直到家属到来,减少创伤和危险性。

2016年10月,刘秉治疗了一位年仅13岁的女孩儿,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种严重的精神障碍。花儿一样的年纪,却被疾病折磨的不成样,因为受到幻觉影响,她反反复复将自己的双手十指咬的血肉模糊,将自己脸上抓的鲜血淋漓。

每天,她会到病床前反复安慰女孩,并将患者双手创面清理干净、包扎好,睡觉时绑在身后,就这样,一天又一天。随着幻听的减少,她说“刘医生,我不会再咬自己了,”经过治疗女孩终于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双手经过治疗,也终于长出来新鲜的肉芽组织。因为她的症状较重,几年间也有病情的波动,但她一直坚持服药,去年也考上了大学。

“治病过程中,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对患者康复非常关键。”刘秉说,每当看着患者病情稳定,回归社会,就觉得这一身白大褂特别有意义,而她也愿意继续做那个点亮患者内心的医生。

驰援武汉抗疫 她是首批心理援助医疗队员

2020年1月24日,湖北武汉市等全国多个地区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守护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坚决打赢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第一时间刘秉表示:服从组织安排,随时待命。

从2020年2月初组建了心理救援小组,刘秉主动申请加入,在这二十多天里,她一面抓紧进一步学习各种防疫的知识和心理危机干预,一面做好随时冲上前线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2月24日下午刘秉接到通知,作为河南省首批援助湖北心理医疗队的队员出征武汉,将协力开展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等工作。

一位63岁新冠肺炎女性患者,她和丈夫感情甚笃,2020年1月20日两人同时出现新冠肺炎相关症状,开始时丈夫症状较轻,还能照顾她,2月初丈夫症状加重,呼吸困难,不得已转至重症医院,却没想到那竟是永别,其丈夫因新冠肺炎去世。

患者表情焦虑、愁苦,每天以泪洗面。刘秉轻轻地搬把椅子放到阿姨面前,说“假如叔叔在这坐着,你想对她说些什么?”“你怎么就离开我了,我最后没看你一眼,你的病本来比我还轻,都 是我拖累了你, ……”在共情中,阿姨把想和丈夫说的话说出来, 说着哭着,哭着说着……

刘秉在给予哀伤辅导,用专业的知识协助阿姨寻找与逝者保持连接的方式,让她表达失去丈夫引发的哀伤,让这位阿姨接纳丈夫去世的事实。此时,刘秉不仅要让她表达悲伤,还要让她和现实生活链接,帮助患者重新开始适应新的生活。

康复驿站有一位65岁的大叔,下肢瘫痪的他患新冠病毒肺炎,因妻子也患上新冠肺炎,没人照看自己,虽然有护工照顾,但不方便,尿管也该换了,没办法到医院换,没有消毒,担心自己会尿道感染。这些导致大叔的不满和愤怒,造成情绪不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秉在想方设法帮助大叔解决基本医疗需求的同时,认真倾听他的诉说,听他的愤怒,听他的委屈,安抚他的情绪,也及时了解他的需要。在解决他的需求的同时,只要有时间刘秉就陪他聊天,心理疏导、鼓励他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经过他的帮助和精心的治疗大叔的心情有了好转,治疗一段时间后精神饱满,连声谢谢河南医生真是好样的!

2020年3月30日刘秉和队员一起圆满完成了援鄂任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最美逆行者”,作为农工党员,被农工党中央授予“农工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2021年6月获郑州市委组织部、郑州市人社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022年、2023年度连续获郑州市卫生健康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

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协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卫生分会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睡眠分会委员,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等,刘秉表示,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努力为患者点亮心灯。(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