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乡镇初中教育,也是繁荣一时,因为外来打工者众多,再加上以前本地乡镇人口也多,经济处于繁荣期,一个班级额度会到五十个以上。一个乡镇中学会有七八百个以上。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再加本地产业经济的转型,很多打工者都回自己老家去了。在08年开始至今,学校开始拆并,一个小镇可能只有一个乡镇中学了,一个镇中学只有三四百个了,如果偏远地区,只有一百多个学生。 外地人回去了三分之二。所以,很多学校面临着招不满人的现象。而当地的许多人,在城镇化过程,很多在小县城都买了房子。再加上小县城的扩展很快。县城的学校在开发到一个新区后,总要设立了一所学校,大量吸纳了农村人口,再加上教育资源向城市倾斜。乡镇的教学质量更加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人把孩子送到了城里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乡镇优质生源的减少成为不争的事实,而乡镇和县城的差距逐渐拉大,也对乡镇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现在的每个班级里面,四十多名学生,只有十多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认真听讲,字写的可以,也能够完成作业,考试成绩还不错。而除了这十多个之外,更多的是后档学生,每个班级都有十多个,并且作业也完成度很差,或者根本不完成,上课选择躺平,三门课程加起来,可能只有三四十分。上课纪律也差,可能会吃零食、聊天等等。据说小学时候就这样,联系其家长,也是躺平的观念,希望老师不要管,孩子反正学习差,老师不要经常向家长告状就可以了。学习成绩无关紧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习也是要有天赋的,对于农村人说,读书可能是改变命运的途径之一。但很多学生努力学习了,成绩也提高的不快,特别是一个中等生,能提升到一等生的水平,那几乎是凤毛麟角,难度太大了。并且农村的孩子疏于管教,父母也忙于上班,回到家,有些不负责任的家长更是任由孩子玩手机,对手机有了依赖,玩手机昏天黑地的,这学习也可想而知的。

所以,二十年前,读书走出农村的多,现在的农村学生,阶层固化的太多,很多学生的成绩,以及学习的懒惰程度,决定了他的生活可能就处于社会底层了,以后的农村剩男,他可能会是其中一个了。

而一个差生,要提升到中等生,或者优等生,那更是难于登天。所以,这些家长躺平也是可以理解。亲耳听一名家长说:我小时候读书也不行,我也就不要求子女。他的孩子考试经常不及格的。有时候,遗传也是有关系的。

另一方面,是乡镇中学教育资源的流失,老师越来越老龄化,学生流失的越来越多,好学生留在乡镇的少了,老师的积极性也下降,上课效率也差,所以,恶性循环。混日子的老教师很多。乡镇生活节奏慢,老龄化严重,底层在混日子。学校也一样。

很多农村家庭,父母从事的像环卫工人,以及一些打零工等工作。收入很低。工作时间长,自身文化只有初小的水平。所以,更难给子女提供帮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听一位老师讲,班级里面有位女生,连报中考志愿都不会,人倒是老老实实的,但智力有点低下的,据当地人讲,他的爸爸家里穷,到了四十多岁,才娶上老婆,由于经济差,老婆有点先天愚型的,所以,生下来的女儿智力也不太好。连报志愿这样简单的事情也需要人帮助。

所以,可以理解西方的“奶头乐”现象,对于一些底层来说,他们只需要快乐教育,他适合打螺丝,就去打螺丝,适合搬砖,就去搬砖,他们不学习,说起学习就头疼,但玩起手机,那是精力充沛,他们头脑简单,四肢也不发达,他们只是比父辈营养更好,但他们无疑将从事父辈的生活,毕竟这世界更需要初级工业的车间工人。

谁都难以改变,也许就是社会的分层,社会也需要一大批具有熟悉工作技能的蓝领工作者吧。所以,都有自己的路,我们也无须担心。也许这就是自然的筛选过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