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4年6月6日,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校级评审会于学术报告厅举行。经过导师风采答辩展示,由评委投票,最终10位老师荣获“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荣誉称号,17位老师获提名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届活动共有来自21个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共50位老师参加,经过资格审查、学院推荐、网络投票,最终确定27位老师成功入围本次校级评审会。

在风采展示环节,27位老师的学生代表以激情洋溢的话语和动人温情的事迹,充分展现了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导师们高尚的师德师风、丰硕的学术成果以及温馨的师生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荣誉称号的有(排名不分先后):

培养单位

姓名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潘旦光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宋洪庆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张建良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冯妍卉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刘红敏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肖若秀

经济管理学院

王晓岭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从道永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刘永畅

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

张铮

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届“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提名奖的有(排名不分先后):郑新奇、周张健、石章智、蒋波、马飞、彭开香、吴平、刘晓璐、胡玲、葛泽慧、龚志文、李艳艳、范一亭、章梅芳、张飞、时鹏、武会宾

衷心祝贺以上获奖导师!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风采吧!

潘旦光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激发潜能,培育栋梁。

个人介绍:博士,教授,博导,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副主任,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钢结构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建筑幕墙门窗专业委员会委员。本硕毕业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2005年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后于北京科技大学任教,美国密苏里科学技术大学访问学者。获省部级奖项三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两项。长期从事结构防灾减灾,土木工程结构智能检测和监测研究。出版著作教材2部,发表 SCI/EI论文100余篇,国家授权专利2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课题组成立至今,所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成员每年都获得研究生一等奖学金和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荣誉称号,奖学金累积金额20W+。

宋洪庆 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传道授业解惑,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个人介绍:2005年本科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于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大学访学一年,2018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访学半年,202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访学三个月。在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担任讲师,2014年再担任副教授,2018年至今担任教授。近五年,《流体力学》课程每学期开设,48 学时/学期,获得了省部级和校级教学表彰和奖励 8 项;指导了本科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奖 5 项;主持了 4 项教研课题,经费共 17 万元;发表了教研论文 1 篇,完成流体力学中文教材编写 1 部,全英文教材编写 1 部。

张建良 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以学生为本,加强理论指导,同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个人介绍:1982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物理化学系,先后获得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1月留校冶金系任教,1993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2001年在职攻读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和德国亚琛大学RWTH联合培养),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2年被评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先后担任北京科技大学炼铁教研室副主任,炼铁研究所支部书记,炼铁研究所所长、钢铁冶金系系主任、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现任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院长,北京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学科负责人(该学科为国家一流学科、A+学科,软科排名连续6年世界第一),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冶金先进科技工作者,澳洲昆士兰大学名誉教授。

冯妍卉 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坚持知识传授、科研引领与价值导向同频共振,以德育人,精业勤教,严谨治学。

个人介绍: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副理事长/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燃料与化工》等期刊编委。长期从事工业节能减排、多尺度热过程、能源材料热效应等领域科学研究。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优秀教师等称号。近 5 年,指导硕/博研究生 40余人,获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9 人,国家奖学金 4 人;获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奖 1 人;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青年学术演讲比赛一等奖 3 人、二等奖 2 人;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王补宣-过增元优秀论文奖”一等奖 1 人、二等奖 5 人;主编2本英文教材。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优青项目等,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SCI论文80余篇,被引用4000余次,出版学术专著2本,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刘红敏 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实践与理论结合,支持学生全面发展和探索创新。

个人介绍: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博士毕业,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导,副院长,国家级青年人才。长期从事机器视觉与智能感知方向的研究,特别是退化场景下的视觉感知研究。近五年,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2篇,其中中科院一区论文20篇;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1)、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等纵向项目9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第一发明人身份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转让发明专利1项;受邀担任IEEE T-Cyber (IF:11.8)、IEEE T-CSVT(IF:8.4)、IEEE T-FS (IF:11.9)、IEEE T-BD (IF:7.2)等国际顶级期刊编委、CCF-B类会议ICME2021/2022/2023领域主席等。

肖若秀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坚持因材施教,厚植家国情怀,实践与理论并重,科技与创新同行。

个人介绍: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副教授,物联网与电子工程系副主任,九三学社社员。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后,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医学图像处理和智能手术。在多篇国际知名期刊和会议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2部,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课题10余项。疫情期间,实现了国内首例新冠肺炎感染区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研发的远程指导系统投入到武汉火神山、雷神山等全国二十家抗疫一线医院。曾获感动北科新闻人物奖,指导学生获得10余次国家级双创竞赛奖励。曾获第五届中国先进技术转化应用大赛,国家级金奖(排名第一);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专项赛,国家级特等奖第一指导老师;第七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产业命题赛道),国家级银奖第一指导老师;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赛主体赛,国家级三等奖第一指导老师;iCAN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国家级三等奖第一指导老师;第八届中国国际“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国家级三等奖第一指导老师。

王晓岭 经济管理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坚持以研促教、教学相长,做“四有”老师、育“四有”新人。

个人介绍:先后获得四川大学学士经济学学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环境学硕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16年1月加入北科经管。现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可持续发展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与管理研究分会理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先后入选中国科协“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计划”、北京科技大学“北科青年学者”支持计划。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科技部外专引智项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基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先后入选2021-2023年度ESI高被引/热点论文,相关报告曾被报送全国信息局、获教育部上级部门采纳。先后荣获全国百篇优秀管理案例、北京科技大学青教赛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最佳教案奖、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北京科技大学校级先进工作者、北京科技大学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型教学示范课、全国尖峰时刻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或奖励。

从道永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严谨求实,精益求精。

个人介绍: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核心成员。2003年本科毕业于东北大学,2009年获法国梅斯大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德国莱布尼茨固态材料研究所作洪堡学者,2013年加入北京科技大学。担任国际铁磁形状记忆合金大会(ICFSMA)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稀土磁制冷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期刊Materials Research Letters青年编委,Metallurgical and Materials Transactions A评审委员会委员。以第二完成人获2022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相变与结构功能一体化研究,在形状记忆合金、超弹金属、固态制冷材料等方向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Nature Materials、Physical Review Letters、Acta Materialia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3000余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特邀报告20余次。

刘永畅 新材料技术研究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秉育人初心,筑成才之梦;持创新之炬,攀科研高峰。

个人介绍: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导。2016年于南开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加入北科大工作至今。致力于低成本、高安全新型金属离子电池关键材料与器件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20余篇,引用14000余次,H指数60,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CS, Adv. Mater., Angew. Chem.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影响因子15以上4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主持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国家“博新计划”,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近20项;担任10余种学术期刊(青年)编委或客座编辑。入选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小米青年学者,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学者,全球前2%顶尖学者“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获天津市自然科学一等奖(R5)、国际先进材料协会Advanced Materials Award,IJMMM“鼎新青年科学家奖”等。指导多名学生获校“十佳学术之星”,国家奖学金,优秀学位论文等奖励。

张铮 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师理念:立德修身,严谨治学,敢为人先,开拓创新。

个人介绍: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材料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代表。作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致力于先进制程集成电路关键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并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Electronics等顶级期刊上发表了150余篇学术论文。承担本科生固体物理、材料物理实验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以严谨的教学态度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多次获得北京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等荣誉。现任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物理与化学系主任、中国体视学学会理事、中国材料研究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理事等职务,为学科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师以匠心,遍植桃李

芳华岁月,赤诚丹心

一方讲台,一支粉笔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感谢每一位亦师亦友的老师

为我们提灯引路,做我们成长岁月里的星辰

近期专题 欢迎投稿

出品 | 北科小博士新媒体工作室

来源 |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会

审核 | 逸哲 小丸子 小钰

值班编委 | 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