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华南农业大学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该校揭牌成立并召开学术委员会议。该研究院依托华农建设,汇聚了2名院士、8名国家级人才在内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将面向国家大豆供给安全重大需求,通过推动和实施“北豆南移”,打造大豆基础研究和产教融合的科教创新和人才培养高地,推进大豆全产业链集成创新与应用,提高我国大豆自给率。

据了解,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研究员杨维才,学术委员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研究员刘耀光等作物学领域专家,荣誉院长为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协会主席马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农党委书记李凤亮表示,华农的作物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为我国农业特别是南方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学校南方大豆团队历经30多年的不懈探索,成功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大豆新品种,取得了可喜成就。

此次成立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是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百年华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助力农业产业质态跃升的使命担当。“研究院将通过‘产业出题、研究院接题、创新共同体解题’模式,汇聚多学科、多领域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在现代农业产业领域发挥华农优势,展现华农力量,打造华农品牌,贡献华农智慧。”李凤亮说。

华农校长薛红卫表示,华农大豆研究由来已久、基础深厚。早在1992年,学校就布局启动南方大豆研究工作,聚焦热带亚热带的大豆研发工作,建设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为国家大豆产业构建了南方种质库、技术高地、人才中心。成立南方大豆创新研究院后,学校将打破“学院为界”“学科为域”壁垒,整合跨学科资源,从人、财、物等多个方面为研究院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帮助研究院开展高水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创造新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谓“北豆南移”?研究院院长、华农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应祥介绍,华南地区气候和土地条件适宜全年种植大豆,可通过设计广适应性的大豆新品种,开发多元化种植模式和配套技术,提高复种指数;同时,辐射同一纬度带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拓展并建立海外育种和生产基地,实现大豆生产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研究院正是在团队多年来推进实施“北豆南移”的基础上建立,通过汇聚南方大豆研究优势资源,聚焦大豆的前沿基础研究、育种体系创新、栽培范式革新和产业化迭代等方向开展研究,主要瞄准大豆性状和环境适应性、生物育种、绿色高效发展和生物加工等领域,强化原创科技创新,推动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几代人的接力前行和不懈奋‘豆’,未来可以在华南和同一纬度带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新增大豆种植面积5000万亩以上、增产1000万吨,增值600亿元,同时节约氮肥40万吨,减少200万吨等量碳排放。”王应祥说道。

据介绍,华农南方大豆团队目前已审定新品种35个(国审22个),获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44项;累计推广面积超过1500万亩,实现直接经济效益62.4亿元;获得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件,研发新产品9项,开发新技术10项,近五年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

文丨记者陈亮通讯员费思迎曾子焉

图丨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