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的文章《妇科检查“鸭嘴钳”被骂上热搜:让女性“坚强”,是一种霸凌》本来是想透过“鸭嘴钳争议”表达,女性要敢于面对自己的“弱”,不必太坚强。

但是没想到在评论区,我们却看到了女性的另一种更隐秘的痛——性羞辱。

有人说,“我做过这个检查,医生挺让人生气的,真的很害怕很紧张。医生说:你紧张什么,你不是结婚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啊,结了婚的女人什么没见过,不就是个“侵入式”妇科检查嘛,有什么了不起的。

还有人说,“我第一次去做阴道镜检查,当时还年轻,对这个也不懂,因为害怕,‘啊’了一下,那个女医生说,这里又不是你男人的床上,你叫给谁听?”

因为疼痛而叫喊,却要被重重的性羞辱一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可怕的是,有很多人经历过,去生孩子的时候,医生对着那些疼得死去活来的女性也会冷嘲热讽:爽的时候怎么想不到有今天?

大多数女性在经历类似的场景之后,都会有同样的反应:真后悔当时没有怼回去!

但是实际上,即使再经历类似的场景,恐怕依然会像个被吓到的小猫一样,一动不动。

因为性羞辱,对女性来说是一种凌辱,是一种操控,是让女性无力反抗的工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性所有的事,都要与性关联?

我在生孩子的时候,其实也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在做产检的时候,有一项大概是要医生用手指测一下宫颈发育程度,总之就是有些疼痛,也有些羞耻;

那位医生并不是冷嘲热讽,而是平和的语气在说着:放松点,你晚上跟老公的时候也这么不放松吗?

我说我有点害怕,有点紧张,结果她说:都怀孕的女人了,别扭扭捏捏的了,又不是黄花大闺女了。

就是那种平和的语气,才更让我受伤。

仿佛这都是最平常的事,如果觉得不适那就是我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这种时刻,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当我们在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刻,就像我在期待第一个孩子那样,为什么总有人要把这种纯净的时刻和性联系起来,让原本无忧的心情蒙上阴影?

我试着察觉,或者对于那位医生来说,她只想让我乖乖听话,她可以机械地完成检查。

而让一个女性乖乖听话,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用性羞辱支配她。

在许多人的思维中,性被当作一种权力工具和支配手段。

当一个人在公共场合或私下通过性暗示或羞辱来指向某人时,实际上是在试图展示他们的控制力和支配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一种通过贬低他人来提升自己地位的行为,对方会利用这种策略来强化对女性的控制。

通过将性引入对女性的评价和互动中,不仅无视了女性的多维度人格和成就,而是将她们简化为性的对象。

简单的说,就是不把女性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当成一个可以被支配,被控制的工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被性羞辱的女性,为什么无力反抗?

很多时候,女性在性暗示或者性羞辱面前哑口无言,并不是软弱,而是面对当下攻击的一种自我保护。

就像我们面对危险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逃跑,而是愣住。

女性从小被教育要保持礼貌、避免冲突,这种文化预设,使得女性在遭遇攻击时往往选择沉默。

前几天,朋友丽莎穿了一条新买的方领红色连衣裙,整个人看起来光彩照人。

同事在中午吃饭的时候,突然开了一句玩笑:“丽莎,这么性感的裙子,可要让男朋友累断腰了!”

全场一片哄笑,丽莎顿时愣住了,脸色变得苍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试图说点什么,却发现自己哑口无言。

她后来告诉我,当时有很多话想说,但脑子一片空白。

为什么在那个瞬间,她会被轻而易举地打败,被一句话击垮?

丽莎从小就被教育要做一个温柔、顺从的女孩。

在家庭和学校中,冲突和激烈的反应总是被视为“不合适”的行为。

这种内化的性别规范使得丽莎在面对攻击时,本能地选择了忍耐和沉默,而不是反击。

而且同事的玩笑直接触及了丽莎最私密的领域——性与身体

丽莎说,她并不是不知道如何反驳,但这种话题让她感到尴尬和羞愧,似乎在公众场合讨论自己的身体和性是难以启齿的。

正是这种禁忌,使她在那一刻丧失了反击的勇气和言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性羞辱的语言往往带有侮辱和贬低的意味,这种攻击直接关联到女性的自我价值和身份。

被贴上“轻浮”或“不道德”的标签,女性往往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

我们可能会怀疑自身的行为甚至价值,从而在羞辱面前失去言语上的反抗力。

女性在性羞辱面前的哑口无言,不仅是瞬间的反应,更是长期社会文化压力和性别角色束缚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的恶意,从何而来?

有时候想想,这些行为真的很矛盾。

我们的文化是忌讳谈性的,但是性又无处不在地渗透在广告、电影和热门话题中。

这种矛盾导致了一种扭曲的观念——公开讨论或表现性是一种挑战社会规范的行为。

于是,当人们在公共讨论中谈论性时,无论是恶意还是无心,都可能是在无意中触碰这些深层的文化禁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马伊琍在拍摄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的时候,正好是哺乳期。

她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母乳喂养,再加上自己经常会犯乳腺炎,她选择了不穿内衣,直接穿T恤拍摄。

于是,网上就有各种讽刺的声音:下垂!恶心!怪不得老公出轨!

一位母乳妈妈,却要被别人用性来衡量。

好像对她们的侮辱与贬低,就能突出自己的人格强大,突出自己的高风亮节。

还有人在网上说:哺乳期就拍激情戏,作为妈妈你自己不觉得恶心吗?

对女演员来说,这是一份工作,一份热爱,但是对于有些人来说,这就是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的理由。

在很我们的文化中,虽然性被视为私事,但公众对于性的讨论却充满了好奇和兴奋,特别是当它涉及到女性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性羞辱常常与性别相关的道德判断相结合,对女性的性自由或性表现施加更严格的限制,反映了一种对女性性行为的控制欲望和道德审判。

通过性的角度贬低女性时,他们不仅在标记女性为“不道德”或“不合适”的人,同时也在潜意识中强化自己的道德优越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收到最多的性羞辱,来自女性”

在对女性的性羞辱行为中,出人意料的是,施加者往往也包括女性自身。

比如,妈妈对女儿的性羞辱。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女孩们分享第一次月经初潮的时候,妈妈的反应。

有的女孩说,妈妈冷冷地看了她一样,表现出了巨大的嫌弃,好像她做了什么不检点的事情。

甚至有的妈妈对女儿说:这么小年纪就来月经?别天天想着男人!

在电影《悲伤逆流成河》中,易遥的妈妈是按摩女,总是在家里接待客人。

有一次易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了妈妈的毛巾,导致染上性病。

她觉得身体不适的时候,却不敢告诉妈妈,因为妈妈总是骂她“赔钱货”,会在她突然回家碰上妈妈客人的时候讽刺她:你就这么想让他们看见你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女性间的性羞辱,特别是母亲对女儿的批评,常常是基于一种希望保护她们免受社会谴责的出发点,但这种“保护”往往以限制和羞辱的方式呈现。

她们并不是故意伤害女儿,只不过她们也无法面对性;

甚至她们觉得性是肮脏低级的,就只能用这种羞辱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高道德感。

还有的时候,女性的性羞辱,来源于其他的女性。

比如那些医生,那些称呼其他女孩为“sao货”的女性。

女性之间的羞辱行为也可以视为一种防御机制,只不过这是一种焦虑的自我防卫。

她们可能会在无意中加剧彼此的羞辱感,因为她们本身也在同样的性别规范下挣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焦虑不仅来源于外界的期望,也深深根植于她们对个人身份和价值的不确定感。

即使是受害者,也可能变成加害者。

因为她们试图在一个“要求她们既要完美无缺又要不断自我牺牲”的体系中,找到一席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硬刚性羞耻,我们没有错

其实,对女性的性羞辱反映了一种残酷的现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女性的身体不仅属于她们自己,还时常成为公共评判和性化评论的目标。

面对这种深根固柢的性羞辱,女性常常处于一种两难境地。

如果她们选择反击,可能会遭到更多的公开羞辱和职业生涯的损害;如果沉默,又等于是对这种不公正行为的默认。

那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必须打破性羞耻的枷锁。

性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利用性进行羞辱和攻击的人。

我们要学会拒绝将性视为羞耻的观念,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体和性权利。

通过正视自己的身体,以积极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感到羞耻。

其次,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恐惧。

当我们感到害怕时,往往是因为担心被孤立、被报复或被误解。

认清这些恐惧的根源,是我们迈向勇敢反击的第一步。

通过自我反思,花时间反思自己的恐惧,写下自己在面对性羞辱时感受到的具体害怕情绪,找出这些情绪的来源。

寻求心理支持,与朋友、家人或专业心理咨询师讨论这些恐惧,获得情感支持和实用建议。

在安全的环境中,通过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练习如何在面临羞辱时保持冷静和有效回应。

可以参加卢熠翎老师的《3天勇敢做自己体验营》,链接到内在自我的力量,不断强大自己的内核。

最后,面对性羞辱,我们不能保持沉默。

敢于用语言和态度发声,是维护自己尊严的关键。

明确而坚定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反对,不仅是对羞辱者的有力回击,也是对自身权利的坚决捍卫。

通过练习回应技巧,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如何用简洁有力的语言反击性羞辱,例如:“麻烦尊重一下我”。

面对羞辱时,保持自信的态度和坚定的眼神,传递出不容侵犯的信息。

记住,我们生来赤裸,这并不低俗,低俗的是思想肮脏的人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花花

编辑丨李小豆